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消费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始终是不可低估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我国各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制造大国。
人们常说,立巨人之肩,方能看得更远,每个行业均有该行业中的翘楚,而当翘楚出现之后,就有很多人想去模仿,想从他们身上分得一杯羹。
国内企业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拼多多模仿淘宝,华莱士模仿麦当劳和肯德基,相同的是,他们发展得也都很好。 但是,国内模仿山寨大王并非他们,他们才是大家熟悉的达利园,达利园又是怎样一步步致富,成为中国食品行业巨头?
一、初战取得重大胜利
达利园一开始还算不上什么牌子,它是创始人许世辉从老家福建经营出来的一家普普通通的糕点厂。
韩国知名糕点品牌“好丽友蛋黄派”于1998年才进入中国,此前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总是硬质饼干而不是这类柔软且带夹心的产品,好丽友还打出无添加成分和请著名男星做宣传的招牌,一时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
但是好丽友比较贵,在那个年代很多人看来,它蛋黄派可不是要吃才可以吃。 那时候物价上涨,猪肉4元1斤,一盒好丽友蛋黄派要14元,一般人家根本不可能把蛋黄派转化为日常家庭消费,许世辉发现。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模仿好丽友蛋黄派,2002年达利园蛋黄派上市,达利园一上市就备受关注。由于这种蛋黄派产品不但与好丽友的名称类似,甚至味道、外包装以及内容形式都非常类似,但正是在这些非常类似的情况下,达利园售价甚至是好丽友的两倍。
质优价廉。超高的性价比使达利园很快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从此达利园销量连年攀高,曾超过好丽友蛋黄派。
对达利园而言,蛋黄派的第一场比赛无疑取得了胜利,而这场胜利也使达利园的缔造者许世辉品尝到了甘甜,因此达利集团在效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二,模仿的路子越走越宽
达利园蛋黄派以高性价比成功挤走好丽友并占领国内市场,但是仅有蛋黄派的产品未免太过单调,因此许世辉将矛头直指另一种热销零食——薯片。
可比克薯片作为零食为公众所知,然而公众却不知道可比克薯片还是达利集团效仿他人之作。
2003年美国百事集团引进乐事薯片(达利集团),达利集团见状迅速效仿百事,引进可比克薯片(可比克薯片),经过对包装,品牌等外部因素进行再设计后迅速蹿红成为畅销单品。同时期,可比克连“模仿”乐事都卖得很好。
除蛋黄派外,可比克,以及它正在成为达利集团效仿他人,走向成功的经典。这次达利集团瞄上了那个时代正在成长起来的风头正劲的王老吉。那时王老吉在2002年达到4亿元,2007年达到50亿元,可见他市场利润之丰厚。而且达利集团看到王老吉成功的一面。
接踵而来的是与它一起正式面市。这一次跟之前不一样,达利集团并没有对包装进行再设计,跟它正面外面跟王老吉很像,而是把瓶子上面的名字改成跟它正面一样。以类似的外观,广告,还有味道,得到与王老吉几乎一样的回报。
与之正红火起来的达利集团紧随而出的还有另一种功能型饮料——乐虎。这一次,他效仿了饮料界行业大佬红牛。就像效仿王老吉那样,达利集团引进的这只乐虎与红牛有着同样的外形与效果。如此之高的相似度,也使得达利集团因为侵权而提起诉讼。
在该系列产品上市推广后,达利集团市值节节攀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达利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的领袖们的敏锐性与判断力密不可分。
纵观达利的成长之路,我们不难发现达利集团总是盯着市场上畅销商品不放,进而把模仿做到极至,但是达利集团又有别于其他山寨集团,达利集团仿冒并未招致公众厌恶,反而是达利集团每次发布山寨产品大热。
如此成功,许世辉身价飙升。此时许世辉已接近中年,他开始栽培儿子许亮亮并希望他能继承达利。可是,人算没有天算好,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出现了。
三是福建首富,人到中年,失去儿子
许世辉之子许亮亮于2012年出任达利集团副总经理,其时许亮亮正筹备与恋爱多年女友结婚事宜,却因车祸夺去许亮亮幼小生命,中年丧子令许世辉悲痛欲绝,连人生都受到极大影响。
许世辉不愿意外出,更不愿意见世面,甚至儿子后事也由许世辉夫人一手处理。经过漫长岁月,许世辉才慢慢地从阴霾中走出来,为了纪念儿子,他在老家福建成立“亮亮中学”,以儿子的名字捐出10亿元人民币。
死者已逝,许世辉知道不能永远生活在儿子死后的阴影里,便开始调整状态、重入职场,同时着手抚养女儿许阳阳。而且其女并非好吃懒做富二代,既有理想和志向又很能干。
许阳阳没有因父亲在达利集团当董事长而坐享其成、直上管理层,他亲自要求到基层去,从基础抓起,历时7年亲自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公司副总裁。如今以许阳阳为首的达利集团同样保持了良好的业绩。
四,达利经营智慧
达利集团之所以能够靠山寨发展到现在,并非毫无道理。第一、达利集团非常重视自己产品的宣传度、推广度、非常强调产品营销。
请赵薇做蛋黄派代言,请周杰伦做可比克薯片代言,这方面都能看出来达利集团对产品营销是很有眼光的,通过请当红明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借助明星效应赚取收入。
在宣传营销上,达利集团不但通过请当红明星进行推广,其还砸重金将大量软广告投放到各大电视平台上,通过如此一步一步提升其产品在国民中的知名度。
二是达利集团充分发挥其市场优势:派生众多产品,构成产品矩阵格局。达利集团下的很多产品表面上看好像和达利集团关系不大,但是属于达利。
达利集团的产品并非都叫”达利”,它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产品受众和产品卖点做了各种名称。比如豆本豆,好吃点,还有大家所熟悉的可比克等听上去与达利集团关系不大的产品其实就是达利集团矩阵模式的产物。
三、达利集团非常善于发挥价格优势,在市场上赚取利润。纵观达利集团在成长过程中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不论是蛋黄派的第一场战争还是可比克,与它正在进行的市场争夺战中,价格优势始终是它制胜的法宝。
相对于其他产业竞争对手来说,低价才是达利制胜的法宝。达利山寨产品价格通常只占正品三分之一,为其争取市场提供了保障。而低价则以降低成本为前提,在保证较高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因此,达利集团控制着整个供应链,能够获得最便宜的价格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达利集团凭借其价格优势牢牢抓住中国下沉市场,借助三四线城市低价促销商品,快速抢占中国农村市场,部分保障达利集团盈利。
五、达利集团目前状况及前景
当前达利集团还不如以前。尽管达利集团这些年还只是食品行业的巨头,然而事实上它已不再有往日的风光。
达利集团最初的经销手段就是在电视各大平台投放海量软广告,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自媒体的逐步崛起,更多的青年不看电视,甚至不看广告,让达利有了一些宣传无门。
二是达利运营成本仅为同行业竞争对手成本的1/3,员工工资较其他公司员工工资降低一半左右,直接使达利集团丧失员工支持。三是税收部门注册的税收金额和企业缴税信息不一致也使达利集团声誉受损。
三、达利集团靠模仿别的食品致富从零开始做百亿企业,但是模仿不是维持荣耀的长久之计。模仿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近年来出现的嘉年华“吃好点”就模仿达利的“好吃点”产品,不但名称类似,嘉华“吃好点”产品也投放到达利耳熟能详的三四线市场,并得到了相应的回应,这也引起了达利的注意,并将嘉华告上了法庭。
这说明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达利今后想要继续维持其食品行业巨头地位就离不开创新,过去那套产品在当代看来已失效了,因此达利集团应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改革。
现代社会不是靠模仿就能发家的年代,今天人们注重创新、进步,假如达利延续过去那种老办法、老套路,那么,后起之秀将一点一点地超越达利集团“前浪”。
当然,咱们这里说的减少模仿并非没有模仿,对一些优秀的战略、优秀的营销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这一点是不可避免、刚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1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