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区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以东,原名藁城市。 2014年9月石家庄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县建市,成立石家庄藁城区。
“藁城”之名许多人看不懂,不足为奇,因为“藁城”是个十分特别的词,“藁城”还是个十分久远的地名。 今天,我们来谈谈“藁”字后面的故事吧。
工人们在做藁城的战鼓。
藁城战鼓的演出及制作技艺,2016年入选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AKEFOTO提供图片
读一遍就知道了。 “藁”字读作ɡǎo,《现代汉语词典》紧随“稿”字之后,且其构成字仅有一字,即今名藁城。 为何该词仅用于地名? 追本溯源,“藁”字也必须回到古汉语,由其兄谈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汉字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没有统一书写规范,往往会出现汉字长得相似而含义大致相同的现象,即出现“异体字”现象。 异体字有时是“孪生兄弟”,其含义完全相同,只不过长得有些不同,如”峰“与”峯”,其含义相同,使用方法相同,此为严格异体字;”峰”,”峯”,有时字间含义仅局部相同,犹如一般兄弟姐妹一般,此为非严格异体字,“岳“,“峯(岳)“,“越“,“越(越)“,当代表山岳时为一种含义,而代表“岳父”时则不可使用。
非严格异体字间,往往会发生分化,即某一词的含义渐渐由其兄“分走”,最终该词要么变成”光杆司令”,不再用,要么变成具体符号,专指称人名或者地名,如人名常用的“堃”,kīn,原与乾坤之”坤“同义,后仅用于人名—“藁”即如此。
据《古代汉语词典》记载:”藁“有二兄,一曰”藁”(上高下木),今变上、下、左、右结构,写枯“槁”;二曰”藁”,即“上高下禾”,也是上、下变化左、右、写稿”。 由此可知,”藁“字也曾是”富”,有多重意思:”一指枯槁”,”一指禾杆”,比如“今复盛寒马不藁草”。(《资治通鉴》)中,也有一指写作的文稿,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则称屈原作“草藁”(草稿)。
藁字发音(ɡǎo)与其兄同音,不同者其义已为兄所借用。
常言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其兄之中,“穷“字特富,涵义也特多,于是分他“穷兄”一意,即今河北地名藁城。
元代以前,河北这一带皆称“旄城”,不称“藁城”。 汉代,在此置旄城县《汉书·地理志》中就已有记载,使用的文字为“旄”。 此后,这里的名称和地域多有改变,又屡遭兵乱之苦,堪称命途多舛。 天宝年间,这座城为安禄山史思明乱军所占,《新唐书》载这座城争夺战:郭子仪率军和李光弼合力击败史思明大军,终于夺回这座城。 据《藁城县志》载:“宋开宝六年复置县,又省九门县并入。元初属永安州,寻复置县”。 至于何时此地之名改为“藁城”,则无确切记载。 入近代以来,这里就以“藁城”而闻名。
明李正儒著有《藁城县志》
河北是燕赵旧地,韩愈曾说这里“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自古就有不少感人的事迹。而今,历史烟云散尽,但往昔印记铭刻于一个又一个古地名中,就像现在所谈论的“藁城”。河北境内也有不少读音怪异的地名,比如蔚(y ù)郡,蠡(l ú)郡,鄚(m à o)州,涿(zhu ō)州,乐(l à o)亭等等,那些令人读不完的名字正在承载燕赵之地的过去和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1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