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黑、白两色搭配,还有肥硕的体型、圆圆的大脸,吸了无数粉,堪称全球宠儿,中国国宝。
但目前除各地动物园外,野生大熊猫仅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原始森林内,数量有限。
好在随着人们保护意识增强,野生大熊猫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时由原来濒危动物被“降级”到易危动物。
由于大熊猫数量不断上升,后来大熊猫会移居他国吗?
熊猫的来历
我国发现最早的熊猫分布于云南禄丰、元谋等地,这批远古熊猫化石拥有者被称为始熊猫,其年代可追溯至八百万年前。
然而,在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的森林中,也曾发现过类似大熊猫祖先的化石,而且距今已有1000万年的历史,因此大熊猫的“祖籍”存在一定争议。
古熊猫化石图phys.org
但现有大熊猫出自始熊猫支系,并无太多争议。
始熊猫较现大熊猫小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及中部地区,并根据体形及牙齿可推断出其并不以竹子为主食,应以杂食性为主。
图源:J. Patrick Fischer
岁月流逝,始熊猫家族越来越大,开始几乎遍布中国各地,就连今天越南、缅甸北部都有。
约200~240万年前基因的一次变化产生了现代熊猫,其T1R1基因突变造成肉类鲜味受体丧失,熊猫完全进入食竹时代。
但在这之前,从始熊猫起,大熊猫在饮食上应该是越来越偏向竹子了,而基因突变也许仅仅是为了适应这类饮食。
熊猫属高度特化种类
食草动物通常体形较大,一方面较大的个体能较好地维持体温,使新陈代谢减少,由于草料有限,要减少消耗。
因此,在进入以竹子为食的年代之后,熊猫就开始变得更大了,终于成为了现在这只更大的熊类。
同时变大的还有它们的脸,这个其实也是对竹子饮食的一种适应,因为大圆脸是强大的下巴肌肉导致的。
熊猫的爪子也很特别,看起来有6个手指头——一个“拇指”和五个爪子,它们的“拇指”实际上是改良的籽骨,目的是帮助它在吃东西的时候握住竹子。
熊猫的左前爪图Momotarou
尽管如今熊猫异常稀少,但是实际上因为熊猫这些高度特化的结构使其与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野生禾本科植物竹子捆绑在一起,使得熊猫同样是很成功的生物。它们的身体特征即使是近200万年来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熊猫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而历史上与熊猫同时代的200万年生物已绝灭数轮不知。
那为什么如今熊猫种群如此脆弱,仅分布于中国一些地区,并且只能依靠我们救济度日?
这张图片是作者在动物园里拍摄的。熊猫正在吃竹子。他们用“大拇指”夹着竹子
大熊猫为什么会居住在中国?
高度特化物种虽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但其弊端同样显而易见—难以接受改变。
已知第四纪大冰期始于距今200-300万年,由于全球变冷导致地球上大部分生物走向终结,熊猫这一高度特化物种在此环境中生存更加困难。
进入冰河时代以后,欧洲大部分地区已为冰雪所覆盖,因此即使1000万年前欧洲有大熊猫(或大熊猫祖先)也很早就绝迹。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亦如此,这类地区均有熊猫化石发现,但是又极易冰期变冷而不宜熊猫存活,毕竟熊猫生存的历史是漫长的,总是会遇到非常寒冷的一段时间。
因秦岭、大巴山对北方寒流有阻隔作用,而其南侧区域受冰期影响相对较少,故熊猫这一高度特化种类能始终生存于秦岭南侧。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大熊猫应广泛存在于古代中国南部(秦岭以南)。
除中国外,越南、缅甸北部也未见熊猫化石分布于较南部。
究其原因,应是由于进入热带地区以后,生物间竞争日趋激烈,凶猛猛兽众多,而熊猫生活习性又难以存活。
尽管,熊猫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南方,但是目前仅存活于四川,陕西,甘肃等部分地区,这一重要原因无疑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致。
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处于十分有力的地位,熊猫显然很难适应我们所造成的损害。
目前野生大熊猫基本上都栖息于海拔2000多米处,从化石记录来看也没那么多,熊猫化石基本上都出现于温带或者亚热带森林500~700米处,这很有可能是因为逃避了我们。
实际上,大熊猫栖息地因人类活动已完全分割为若干个互不连通的孤岛—目前应处于25座孤岛(即山头)的孤立状态。
现代大熊猫面临灭绝危机的最大原因是这种孤岛隔离生存状态使得各区域大熊猫基因不易沟通,最终造成近交衰退的现象,如生殖能力差、幼体存活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人类援助下,很多方面有所改善,因此大熊猫数量的增加是确定无疑。
那熊猫有没有可能移居他乡呢?
当数量增加时熊猫将迁移不可避免。
动物们迁徙的目的其实基本相似,不是跟水源一起迁徙就是跟食物一起迁徙,也有一种高端迁徙方式——逃避传染病(早期人类迁徙或许就是这一驱动因素)。
象熊猫那样并非群居——而且基本上没有传染病或居住在缺水地区。它们迁移的惟一目的是为了食物。
事实上,如今熊猫变得很挑剔,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共有野生竹子216株,熊猫却只以其中32株为食,最喜欢冷箭竹。
这些竹子有着其特定生长海拔,为食用竹子熊猫迁移也很明显,但是通常是从下往上迁移,其原因是营养价值比较高的竹笋首先生长于低海拔地区,其次生长于高海拔地区。
它们这样的迁徙模式难以从各自的孤岛上走出来,其实因为同种竹子往往会在一起开花再在一起死去,所以失去食物的大熊猫基本上都会饿死,而非通过迁徙和寻找新的食物点。
仅从食物方面考虑,目前大熊猫的确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从栖息地迁移出去,尤其是大熊猫已彻底孤岛化。
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略有不同,AilieHM
然而熊猫仍然保持食肉能力,确切的说食用竹子是它的副业,就是不小心混到主业里去了,它完全不像食草动物一样有双肚子,因此它吸收竹子养分的能力实际上很差。
或许条件允许的话,它们可能重拾本能吧,如果这样的话,再排除人类活动因素,它们很可能走出现在的孤岛。
但我也不认为它们有能力走出中国,毕竟从古至今它们基本就没有走出过中国,这是它们高度特化的身体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
图源:Momotarou
在最后的时候
大熊猫是一种很独特、很奇特的动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大熊猫已经灭绝,通过化石记录,我们估计很难知道这种熊99%的食物来源是竹子。
虽然它们只吃竹子,看起来也很萌、很可爱,但其实它们的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哦,而且在山地拥有快速奔跑能力——时速最快达40公里每小时,以及高超的爬树能力。
因此,熊猫实际上根本就不是易受攻击的动物,它完全可以存活于野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1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