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春江花夜月”为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其诗向来极负盛名。清末文学家王闿运评价他“孤篇横绝者,居然是大家“,近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也曾这样评价他:“诗之所至,峰回路转”。
全诗赏析:
整首诗主题囊括了春、江、花、月、夜五大要素,其中又以月亮为主要描写对象,用抒情之笔,铺出一幅奇丽风光。它在描绘大自然之美,叙写相思离别之情,反映对青春年华的珍爱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等方面,融中国古典哲学于诗歌之中,用思辨的方法,凭借其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力在意境,趣味,韵律及现实指导意义等方面开初唐后期诗歌之新风,从而使其成为唐诗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奥运会版《春江花月夜》舞蹈
建议多看几次,看完以后就知道越看越好看了,说是百读不厌、不忍释卷,肯定不是夸大其词。
【注释与欣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滟潋波光荡漾。
芳甸是芳草萋萋的田野。
霰:高空水蒸气遇冷空气冷凝而形成的细小冰粒,多见于降雪前后。
流霜:一种说法是天空中的飞霜,也有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霜象雪,从天空中飘落,故称流霜。但是无论如何解释一般都是指诗文中的月光。
诗人一开头就紧扣题旨,又就题旨发挥,勾勒出春江月夜壮美图景。春潮涌起,远在海上,更添明月随潮而来,一派壮观。一“生”,给明月和潮水以鲜活的人生。前四句,先点出位置,是长江下游地区(具体的位置争议较大,或者在扬州曲江,或者在扬州瓜州,或者在扬州大桥镇)。接着紧接着写:月照春江上,随波绵延千万里,春江到处沐浴在明月中。虽貌似写景却寓情。古代诗词里,常把潮水和信誓联系起来,把月圆和离合联系起来。由于是“明月共潮生”,所以写这首诗应在农历望日,也就是当月15日月亮圆缺左右。潮生使人联想到和离人之间的约期,月圆使人联想到重逢。“何处春江无月明”用设问之法,隐含着对爱人的相思之情,唐诗人李峤有诗吟咏中秋月,诗曰:圆魄上寒空,都说四海共团圆。安知万里之外,无雨兼风。
后面四句从江海交汇处转入岸汀,诗曰:江水逶迤,绕过芳草茂盛的原野。月色倾洒在暗香四溢的花林里,就像为它们撒下一层白亮的雪珠儿。月光洁白如霜雪,以致于人们甚至无法察觉天空中真实的飞霜,更使河边的沙滩看上去像铺着一层真银霜,并没有感觉到那就是白沙。作者于此对春江花月之夜作了微妙观察后,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下江流,芳甸,花林,沙汀等幽洁之景,恍惚间如神话之妙,也喻示出人物灵魂之纯净无暇,这正是古代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上的反映。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纤尘:细微的尘埃。
江月年年岁岁才差不多:有些版本做“江月年年岁岁岁望差不多”。
江天干净而美丽、纤尘不染,亮堂里只挂着一轮孤月。“孤”这句话不仅描写了天上一轮明月寂寞无依的景象,而且还描写了作者这时寂寞忧郁的心境。月和人一样寂寞,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河边有谁当初见过月,江边明月何年初照过人?作者在此思想活动十分活跃,他一边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一边与生活紧密相联,探寻生活的哲理。
随即,作家的创作思维并未陷入以往怨天尤人之窠臼而做出正面反思:尽管个体生命在历史上长得很短,但是人类却繁衍生息着,一代比一代无尽贫穷,和这“年年岁岁相似月”,亘古不变地并存于这宇宙天地之间。作者虽在诗歌里隐约流露出人生苦短之感伤,却不颓唐无望,更多地是在顿悟有限与无限之相对性之中,平添了一份热爱生活之情怀。
作者接着写到:月悬中天似静似动,莫非孤月亦有离愁别恨之情,而她又在等待着谁?静谧的月色里,唯有大江奔腾、一泻千里。作者笔下的时光是诗化了的,江月里有愁绪,流水里无情,岁月也像滔滔江水一样,永远不会消逝。至此诗篇波澜起伏,诗情向更深远意境发展。,引发出了背后男女之间相思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青枫浦,地名。此处一般指游子居住之地。
扁舟子——扁舟、小舟。此处指飘泊游子。
明月楼,月下闺阁。此处代闺中思妇。
离人:这里是思妇的意思
玉户,富丽堂皇的楼阁。
捣衣砧,捣衣石,捶布石等。
文同“纹”。
前四句写了楼里思妇和游子两地的思念之情:游子如飘着白云远走,思妇于别离青枫浦不胜愁苦。是谁儿郎今夜坐船飘零?隔着天涯,月照小楼,有人想他。这里,“谁家“和”何处“两句互文见义,”有离愁别恨”的不只一个家庭,不只一个地方,于是诗人提了设问,引发出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中四诗写思妇思念离人时愁苦而茫然:强烈的思念之情染上月光,似乎对思妇产生同情之情,在楼上流连而不忍去。她照耀着妆镜台,还洒满门帘、洗衣石,那月光就像思妇相思一般,怎么挥洒自如,抹之不去。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出思妇相思之苦,而以“月”衬托出思妇刻在骨子里的心事。拟人化“月”长时间流连于楼上,陪着她,要替她排忧解难。可是思妇在月夜触景生情反而越来越苦恼,于是想要驱走月光,可是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执意要和她作伴。曹植《七哀》诗:“明月照楼起,流光正在彷徨。”上为愁思妇,慨然多哀愁。虽然技巧相近,《春江花月夜》却更含蓄、更深沉。
后面四句承前面八句之意,把思妇之思提高了一个层次:两人共守同月圆,但又听不到对方的召唤,多希望能随月华来到您身旁。鸿雁飞得很远,但无法将月光也带走,鱼龙在水里,腾跃着再潜到水底,只有一层层涟漪。古时文字一直把鱼雁交给寄书传信的任务。此处用鱼雁均不能传达思妇和游子间的信件,正所谓“鱼书不至雁无凭”,反衬出二人备受相思之苦,把两地相思推向了极端。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碣石,潇湘:潇湘即湘江和潇水的合称。碣石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昌黎县。此处以一南一北喻路远、难聚首。
摇情,情思激荡。
全诗末八句。由前写到思妇思想活动,笔峰一转写出游子:昨夜梦落花飘零,春去半残愁,却仍不能归乡。江水流光溢彩,仿佛要带走春天,潭水映出的皎洁月光,已向西倾斜。斜月渐隐于海雾中,但离人们或远隔碣石、或阻于潇湘、天各一方、欲聚之路何其远!在这个良夜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趁月色归家,唯有江边树丛里,吊着落月余辉,摇曳出万紫千红的离情。诗人在此以生花妙笔将离人相思之情,诉诸一组组优美的形象,诸如花落幽潭、江水流春、落月摇情等等,刻画得勾人魂魄、妙不可言,读来余音绕梁。
全诗36个字,4个字一转1韵,韵与韵之间平仄相间、音节协调,各韵之间形成一个充满明显感情色彩的意象画面。《诗经》的视角写景,用“月”来贯穿全文,由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而直写至月落,并辅之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诸多景物的陪衬,诸多形象的建构,题材的重复扩大与深化,成就了这一千古传诵,酣畅淋漓的游子怨妇离愁之艺术作品。
渗透其中的也是人的复杂感情,一切物象无不打上了感情的印记。给了一轮明月那么多的感情,从《诗经》到张若虚这中间千百年间,谁也没有做过。但到张若虚以后,再过千余年,依然没有人能够将春江月夜渲染的那么多情凄婉、如梦似幻。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说:面对这样的诗歌,所有的赞美都饶舌得近乎亵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