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产地(介绍熊猫在中国哪个地区)

大熊猫又名大猫熊,为我国特有种,被称为我国国宝。最早的“始熊猫”化石是在至少800万年前发掘出来的,由于它当代的动物多数已绝迹,仅大熊猫存活下来,故又被称为“活化石”。现有大熊猫栖息地以四川,陕西,甘肃3省为主。

大熊猫命名溯源

大熊猫的产地(介绍熊猫在中国哪个地区)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关于大熊猫的称谓有许多,包括:“貘”“貘豹”“白豹”“猛豹”“貊”,或“貊兽”“毯”“花熊”等。《尔雅。释兽》中记载:“貘和白豹。”古人也曾经以为大熊猫是貔貅的一种。

历史时期分布

河南,湖北和广西等地全新世中期新石器时代地点均发现大熊猫残骸。

西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墓就座落在西安一带,发掘时曾发掘出大熊猫头骨及牙齿。古秦岭北坡有大量竹子分布,西安半坡遗址更有竹鼠骨骼出土,表明至少西汉时期秦岭北坡就有大熊猫存活之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永昌郡有“貊兽”。东汉永昌郡辖云南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西部澜沧江,怒江两岸大片区域,表明大熊猫在云南西部亦有分布。

金代郭璞在《山海经》中注“猛豹”、“出蜀中”说明金代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是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和活动区,秦岭北坡上似乎已无大熊猫的分布。而东汉后期到南北朝晚期(公元210年—560年)是我国气候寒冷期,北方竹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此可以判断大熊猫也一定很少在北方活动。

图1是竹林分布北界在历史上的变迁情况

大熊猫的产地(介绍熊猫在中国哪个地区)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竹林最北界分布;

2

3.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竹林分布北界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现在黔、蜀、峨眉山等地,都有貘的存在。”表明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大熊猫活动。清代着录大熊猫的方志很多,表明大熊猫在湖南省西北部有一定分布;同治《续修永定县志》说物产中有“貊”。清朝时湖南省永定县就是现在的张家界市,这表明清朝时湖北省西部就有大熊猫的分布;另外同治《长阳县志》中还记载了物产中存在“貘”。以上记载说明湘鄂三省接壤地带在19世纪中末期才成为大熊猫重要分布区,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这些区域内已看不到大熊猫相关记载。

总体上看大熊猫地理分布变化总体趋势为逐步萎缩。历史早期全新世中期大熊猫广布于世,地域范围大体包括了今天广西,贵州,湖南和湖北很大一部分地区,也包括了河南省西部地区、秦岭山脉南部陕南与甘南(秦岭以北可能还分布着大熊猫)以及整个四川(包括今重庆市)与云南大部分地区。在历史时期大熊猫的分布地域渐趋萎缩。河南省大熊猫失踪时间或许也较早。至18世纪清朝,广西境内已经没有大熊猫存活。在19世纪中叶之前,大熊猫仍有若干主要分布区。第一区域为川西山地与滇西山地可能连续分布。第二大分布区为秦岭,岷山山地。第三大分布区为川东,川东南,鄂西南,黔北及湘西北等地,亦为连续分布区。第3个分布区19世纪后期后,大熊猫已无记录。至20世纪滇西地区已无大熊猫记录。

图2大熊猫在历史时期的分布变化

大熊猫的产地(介绍熊猫在中国哪个地区)

1。全新世中期大熊猫最大分布范围

2。清代前期(17世纪末以前)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

3.20世纪初期大熊猫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从1970年开始,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性的大熊猫普查工作。其中1985—198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共有1100余只大熊猫,1999—2003年第三次全国性调查显示大熊猫数量较第二次全国性调查有所上升。2011—2014年第4次普查结果表明:到201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为1864头,圈养大熊猫总数为375头,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大熊猫数量的增加

以及导致栖息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因素

休养生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等

是国家重点生态工程

自1998年以来,我国长江和黄河上中游地区严禁砍伐天然林,并在第三次全国性普查中彻底终止了大熊猫分布地区的砍伐行为,以及“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重点生态工程的分步推进。得益于这些方针,一方面使原大熊猫分布区和周围森林休养生息十多年,多数地区植被和竹林自然恢复良好,这在客观上给大熊猫增加了栖息地;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森林经营活动不再持续,一些地区本来就很稠密的人类干扰活动也大大减少,使本来因为砍伐而被道路和木材运输车流分隔开来的大熊猫种群之间可以更畅通地沟通,它不仅减少了一些局域种群灭绝的危险,而且给这些种群数量的增加创造了机会。

扩大保护—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以及被保护面积的扩大

2001年,国家正式推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各省级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新建了一批保护区,投入资源越来越多。与第三次全国性普查相比,大熊猫保护区面积增加27个,保护区面积扩大11,800平方公里左右,增长54.3%。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53.8%,比重上升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占全国大熊猫总量的66.8%,所占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第13个条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新建保护区和对原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使原来种群庞大的大熊猫核心种群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核心种群进一步壮大,栖息范围不断扩大。例如,位于秦岭中段、岷山中段和邛崃山中段的大熊猫种群中,这几个核心种群在野生大熊猫总数中占据了2/3以上,其个体数量的增加,也是大熊猫总体数量增加中贡献最大的一部分。

今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很难乐观地看待局域种群

根据第四次全国性普查结果,现有大熊猫种群被分割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局域种群(大熊猫223头,占野外种群总数12.0%左右)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尤其是有18个数量少于10只的局域种群。受自然隔离、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栖息地内斑块数量多、局部质量差、斑块间孤立现象严重,局域种群联通、小种群复壮等问题受到巨大挑战。

人们和熊猫“争地盘”

大熊猫多分布于我国西部山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延伸至其分布区。公路,铁路及低等级县域,乡村道路日益增多,路网密度进一步提高;水电站的兴建,矿产的开发亦有增多的趋势;而且作为许多山区经济增长点,旅游开发还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者人数增加。这些经济发展主导型宏观社会变化进一步加剧大熊猫分布区内微观尺度栖息地破碎化与种群隔离。今后,大熊猫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7918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