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其实也没这么邪,它破阵之法古人咱们老祖宗早已经解答了。
说起马其顿方阵必须要提的是个男人是谁?就是横扫欧洲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他先后统一了希腊,征服了埃及,灭亡了波斯,他甚至曾一度南下印度河流域。
正由于无坚不摧,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四世纪末建立了当时全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大国。
而亚历山大帝叱咤风云的核心武器之一就是马其顿方阵。
依靠方阵,亚历山大大帝几乎可以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用了13年的时间,整整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那么这曾令很多人闻之色变的马其顿方阵到底有多牛?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这个阵?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剖析破阵之法之前,首先要弄清楚这所谓马其顿方阵究竟有何强悍之处呢。
通俗地说马其顿方阵是改进升级版重型步兵方阵。
它的最大特点是一改早期欧洲步兵一窝蜂式的凌乱打法而采用整齐划一。
具体阵法上,包括常备兵(即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和轻装骑兵,另外还包括一小部分远程辅助兵。
这些军种中最重要、数量最大的是常备兵。
据资料记载,常备兵各携带一支马其顿长矛,长矛长4米至6米,16人乘16人组成初级方阵。
如遇大规模战争则用若干初级方阵再合成大方阵。
而且方阵间,兵卒处于横向位置,间距不大,只预留可供长矛穿过的一小段缝隙。
一到作战时间,方阵前面3或4个排兵,手里的长矛就会与敌相对,4个排兵后面,则握矛姿态有些偏斜,有些则与地面垂直,一句话是愈向后,长矛举得愈高。
这些手拿长矛的将士们在正式交战时都要按照号令行进。这个方阵的实质是:兵卒间隙极小加统一服从号令,还有那几米高的长矛像一架所向披靡的战争机器向着彼此压迫。
更有甚者,即使遇到敌人,造成第1排兵落马,则第2排兵也会很快补上,以保证方阵可以继续向前。
当然任何成功方阵都绝对不可能是单一兵种的,除手持长矛的重装步兵外,马其顿方阵还包括轻装步兵、游骑兵等。
先说轻装步兵吧,这个兵种装备短矛或短刀以及盾牌,它的主要功能,是配合重装步兵战斗,而必要时,则会替补重装骑兵。
并以游骑兵为主防护方阵侧翼以保障主力步兵免遭扰乱。
另外,前文辅助兵中,基本用标枪、弓箭等远程攻击兵种进行攻击,但相较而言人数不多。
它是马其顿方阵中的一个总体兵种,也是它大概的作战方式之一,讲得很简单,它依靠整齐的节奏,再加上许多长矛,形成了一面长矛般的墙壁,像刺猬似的,使敌人无从攻击,最后撕咬而死。
正是凭借这一方阵,亚历山大战无不胜,席卷中东和波斯,建立起西接希腊和马其顿、东接印度河流域、南接尼罗河、北接锡尔河的庞大帝国。
那话又说回来了,这类当时很少人能够阻挡的方阵是否有破解办法?回答是肯定的。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阵法完美无缺,同样马其顿方阵的薄弱环节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它的主力部队——手拿长矛的重装步兵——行动迟缓,所以,造成了整个方阵机动性差。
二是方阵侧翼和后方较弱。
毕竟,这些重装步兵由于被长矛束缚,无法兼顾侧翼与后方,所以,全赖游骑兵护驾。
而一但游骑兵崩溃,则方阵便处于巨大的险境。
还有,也是马其顿方阵最大的缺陷之一,即其受地形的限制很大,如果放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方阵确实能发挥出极大的威力,但若追上了河流,丘陵等地,则方阵的作用,便大减。
最后,就是比较致命的一点了,马其顿方阵重装步兵装备盾牌并不假,但为了便于他们更好地用手控制长矛,所以都配上了那种小圆盾。
这样,一旦遭遇对方远距离密集型攻击时,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通过硬抗来应对。
当然当马其顿方阵刚形成时,这类问题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出来,正因如此亚历山大凭借方阵大杀四方。
而且说到马其顿方阵薄弱之处,那又该怎么去解开方阵?事实上,公元前168年的皮德纳战役中也有一些回答。
这场战争,正是亚历山大统治下的马其顿王国与罗马之间的较量,但这时亚历山大已死,于是出征者,正是亚历山大的接班人珀尔修斯。
当时双方兵力,为41000人(马其顿)对30000人(罗马),从这一兵力对比来看,马其顿王国仍占优势。
战争从一个江边的平原上开始,罗马军率先发起猛攻,马其顿军那边,则像往常一样摆出自己傲视群雄的马其顿方阵。
而且一开始,罗马人虽然玩命冲锋,企图以人命交换来拉开彼此方阵之间的差距,怎奈收效甚微。
它不起作用的原因如上所述,马其顿方阵长矛密度太大,罗马人完全不可能接近长矛墙。
结果,在马其顿方阵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罗马人非但没有占为己有,而且还折了相当一部分人口。
由于死的人太多,直接导致罗马人崩溃了,从其军团右翼首先开始溃散,一个两个,到后来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都开始掉头往后方的山上跑。
本来以为这次跑步,罗马人已经完全完蛋了,可是令他们想不到的是竟然跑步有神奇的效果。
奔上山去之后,马其顿方阵跟踪而至,却遭遇了这样的麻烦:受地形所限,所以不能继续维持整齐的队形,而要追罗马人的统帅珀尔修斯竟命令方阵展开。
而且这一散,已经结束。
须知马其顿方阵最本质的东西是整齐划一、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但分散开来,这一优势便消失殆尽,罗马人在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很快就组织了小队,在分散成一群人的马其顿阵型里来来回回地冲杀。
单是冲杀还没什么,关键是在当时,已经散成一个又一个小团队的马其顿士兵,依然仅仅挨在一起。
都几点啦,还是那么一人挨揍,岂不是找死?
于是,在罗马人冲锋陷阵之际,这群马其顿兵小队人马,要应战了,他们手中的长矛无法施展,他们要拔刀了,但由于人被打得紧一时无法拔出,他们要逃跑了,因为他们是重装步兵,行动迟缓。
因此最后马其顿那边的死亡人数超过2万,罗马人的满打满算也不过是千人一面。
而透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种克制马其顿方阵是如何被引导到非开阔地带的,如丘陵和山坡。
一旦引导他们来到这里,马其顿方阵的平原优势就会消失,从而杀死并围殴他们。
此外,即马其顿方阵太过稠密的队形,造成整体灵活性很差,而这正是它的一个软肋,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软肋,一样能够解开它。
这场战争的败北自然还有主帅的功劳,如果亚历山大还在世的话,势必不允许重装步兵追击,而只能在方阵里使用轻装步兵或游骑兵了,那样的话罗马人就根本无法取胜。
那如果亚历山大把马其顿方阵带到同期的中国来,用中国当时的实力和作战方式怎么打败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亚历山大风光时中国的古老时代。
根据时间对比,在亚历山大打到印度河流域时(公元前327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
确切地说是秦惠文王嬴驷统治秦国。
这时嬴驷刚把商鞅车裂,一边在出兵进攻魏国,而且从线路走向上看,如果当时亚历山大向东推进,最先碰到的,就是嬴驷。
因此,我们以秦为例,讨论,以秦当时军事综合能力来看,如何对付马其顿方阵。
个人感觉秦惠文王嬴驷将用三个大杀器应对马其顿方阵。
一种是战车兵,所称战车兵是士卒乘马拉来的战车实施进攻的军种,这一军种由来已久,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异常成熟,从而在各种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并且,战车兵的武器,恰好也是长矛。
所以,借助战车冲锋的速度,再加上战车兵手中长矛的左、右、高碰撞,极易打击马其顿方阵。
而且一冲再冲,则事半功倍。
再者,有一种杀器就是弓弩,弓弩自不必说,这远程攻击的手段,在古代冷兵器战争里堪称王者。
并且我们也看过秦国题材的电视剧,大量的弓手齐射,形成的箭雨遮天蔽日,即便在历史上达不到这么夸张的程度,但是,集齐弓手,远程火力覆盖马其顿方阵应可以实现。
所以,首先要弓弩手齐射一轮或数轮,这可以给马其顿方阵带来很大的伤害,毕竟前文已经说到了,马其顿方阵将士们,所配盾牌均为那种小圆形盾牌,完全无法抵挡弓弩数轮齐射。
接着,数轮齐射完毕,趁马其顿方阵士兵受伤而未做出回应时,第3个大杀器即可出场。
什么大杀器?天生秦国铁骑。
秦国之所以能够开始,是为了当年为周天子养一匹马,因为能够养一匹马,自然而然骑术就会有,其实的确如此,秦国铁骑,一直以来都是让六国闻之色变。
于是,经过车兵兵的撞击和弓弩手的齐射,秦国铁骑出现了,冲向还处于混乱状态的马其顿方阵,只需撕开一两个口,然后便可尽情地收割了,终于前后冲杀,将马其顿方阵完全击溃。
单是那三件大杀器就能将亚历山大马其顿方阵压得满地蹭蹭,这也不能算是咱们老祖宗们习以为常的种种谋略。
毕竟,在老祖宗眼里,正面硬刚就是最低层次的战斗,善于运用谋略,就是制胜之道。
于是,运用了种种计谋,如把亚历山大引到不利他施展的山丘上去,或声东击西、或调虎离山等等,反正种种计策也是让他上手。
个人觉得三十六计随便用上几个就足够亚历山大喝上一壶了。
简言之,马其顿方阵是当时欧洲真正意义上的跨时代方阵战术,它一改以往蜂拥而起的无序打法,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的确无往不胜,但是时间一长,它的弱点就越明显了,所以约束它的方法就越多了,我们老祖宗对这个方阵来说,就更不用说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8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