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19世纪法国绘画圈都很重视圈,画家是否选择了合适的圈来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艺术命运的好坏。与此同时,新圈层的艺术家们,也喜欢继承与发扬旧圈层艺术家们的一种或几种优秀艺术风格,并不自觉地完成着艺术的革新。
19世纪初,一批青年画家厌倦都市生活,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便相约去巴黎南部30公里枫丹白露森林中的一个小山村巴比松,沐浴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芳香的泥土,用笔虔诚描绘着那里的风土人情、自然美景,终于,产生了以卢梭、柯罗、米勒为主体人物的著名“巴比松画派”。
米勒《拾穗者》
与之前画家作画不同,巴比松派艺术家们对于西方绘画中的传统历史题材与宗教题材都没有感冒,更倾向于在室外写生、在大自然面前强化现场感受,再把画稿带回到画室,靠主观印象去做,就像在作品中融入了一种纯粹的自然风格、和极端的光线氛围。巴比松画家这一忠实于展现自然环境的创作方法对后世“印象派”艺术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巴比松画派在绘画中被视为印象派和“自然主义”的先声。
印象派的真正发展已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事,它在艺术理念方面遵循着四项要求:继续巴比松画派注重写生与自然风格并重的思想,它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绘画的传统,弘扬了巴洛克风格中擅于展现生命激情的实践,拓展了现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内容。
雷诺阿《手拿雏菊的姑娘》
通俗地说,印象派主张画家以主观色彩描绘客观事物,醉心于阳光照射到一切物体,造成惊鸿一瞥般的光色效果,追求以主观思维去揣摩光与色彩的变幻,喜在照片上表现出光怪陆离的光影效果与色彩世界,热衷为照片营造出华丽,梦幻般,扑朔迷离的模糊光色感觉。
将画家自己亲眼所见、切实所感的色彩形式转达给受众是印象派最终艺术目的。
说来印象派与中国画大写意的创作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他们都以“写心”作为首要追求,关心主观感受,求神如神,不重视造型与细节。其实印象派发展到今天,已经吸收了不少东方绘画创作方法,特别是日本浮世绘线条造型,平涂色彩和散点透视等、平面构成及其他手法,大胆地借鉴与吸收,终于使印象派表现手法更加充实。
莫奈《日出印象》
印象派的由来与莫奈的(1840年——1926年)有关系,他嗜画如命,随身携带画夹与画笔,准备随时随地作画。1862年某日上午,他走到法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勒·阿弗尔港,到了港口,只见阳光照在港口水面上,色彩斑斓,梦幻般。
莫奈对此情景产生了强烈的震惊,因此他立即拿起画画工具准备保留那一刻的美景。当朝阳继续升起时,如梦般的光色景象将变得更加黯淡,岁月不容许他去画细节,只靠粗枝大叶般的笔触来勾勒出他的刹那感受。
创作完成后,他将作品命名为《日出·印象》,并于1863年送“沙龙”展出。学院派画家见了作品就不肯参加展览,嘲笑这件作品太失败了,要形没形、要构没构、甚至颜色也如此粗疏零乱,纯属下巴里人画。
马奈《森林舞会》
莫奈在学院派嘲讽面前坚定了他的艺术理念——以太阳光谱为基础所表现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彩,去描绘主观感受给自然万物留下的瞬间印象,力求抓住大自然日新月异的变化,将色彩美、光影美真实呈现。
学院派是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发展起来的,它要求艺术家们严格遵守官方美术机构所规定的艺术标准进行创作,并要求构图时保持平衡,造型要精确、主题要崇高、色彩要协调、观念要合理,创作内容至今没有脱离文学。在每个时期中,官方美术总会扶持一个画派,而那被扶持的流派便是学院派。
自18世纪起,伴随着“洛可可”美术风格在巴黎的兴起,法国顺利地取代意大利而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而得到法国官方扶持的学院派则引领着画坛审美取向。
德加《芭蕾舞者》
18世纪以“洛可可”为代表的学院派画风在19世纪则以“新古典主义”为绝对主流。学院派艺术家多为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擅长人体解剖、素描功底深厚、造型精准、画风华丽、严谨精致,在法国贵族阶层中享有很高声誉。
官方每年都要为学院派画家们举办画展,办画展时会请很多附庸风雅的贵族前来参观,并将画作一抢而空。画家挣得盆满钵满、贵族得收藏,全然皆大欢喜。官方给学院派画家办展的惯例,后来发展出一个专门名词——“沙龙”。再后沙龙又成了高规格的艺术活动,流行于贵族阶层与学院派艺术家中间,很多艺术家都以出席沙龙为荣。
不在学院派圈子里的艺术家参加学院派画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到处碰壁的莫奈却想要和学院派掰腕子,对他而言,固步自封的学院派犹如没落贵族,一点生机活力都没有,学院派的画法必将成为过去,他的这种画法在将来一定会得到美术评论家的认可,在将来,学院派不是被他这种画法取代,就是被其他画法取代。
毕沙罗《乡村舞蹈》
不过靠单打独斗莫奈动摇不了学院派。
因此,自1874年后,莫奈将与自己同样久为学院派所排斥的失意者也排除在外,例如,马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和西斯莱等、巴齐耶等31人组织起来,他们自筹经费,在巴黎接二连三地举办小规模展览。他们不但要挑战学院派,而且要向美术评论家们证明自己也会绘画。
在展览普及的过程中,印象派所具有的价值才渐渐被人所理解。观赏者这才知道要领略印象派油画之风韵,不可能象领略学院派油画一样目光凑上去看细节,而只能退避数米,才能体会到多种色块交织碰撞之后爆发出的节奏,那些壮美的颜色能使画面瞬间变得生动。
塞尚《玩纸牌者》
其实鉴赏印象派油画与鉴赏中国山水画特别是焦墨山水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近观乱糟糟,远观层次清晰,有条不紊,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但印象派油画发展到后期,过于注重自然外光的再现,作品的主题在不经意间被弱化,成为一种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
同属于印象派圈子的塞尚(1839年——1906年)、梵高(1853年——1890年)、高更(1848年——1903年)三位画家,首先觉察到印象派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他们,便在不同的层次上对印象派进行大搞变法。他们编法的创作模式与艺术成果有“后印象派”之称。
总的说来,后印象派的创作是先入为主的,他们彻底摒弃了印象派那种沿袭自然主义创作方式的做法,强调艺术家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再象印象派一样醉心于颜色的外在形式——追求画面自然外光与缤纷色彩所带来的真情实感,并喜欢为颜色注入浓浓的主观情愫,充分挖掘色彩语言在绘画中的表现张力并增强其抒情作用。
高更《塔希提人》
后印象派画家们所探索出的形式直接一改西方绘画长期以来以“摹仿论”,再现客观作为不可撼动的艺术根基的倾向,使西方绘画走向单纯表现世界,它给西方绘画向现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所以后印象派被誉为西方绘画向现代美术发展潮流中的先行者,它在美术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极高的艺术地位。
细分到每一个人身上,塞尚,梵高和高更的探索都有不同的方向。
塞尚在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很有造诣,他喜欢用几何形体中的块面塑造画面的体积感,厚重感与崇高感,并注意表现物象稳定的内在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塞尚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是肖像,风景或静物都有十分突出的形式感与稳定感及简约的几何化效果,以后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以及构成主义都是从塞尚作品中获得灵感,特别是立体派巨匠毕加索在塞尚作品中获益良多。
梵高《星空》
凡高作品装饰效果强、色彩艳丽、笔调洒脱、喜用流动感强的线条以表现个人较强的艺术个性等特点,完全归功于其由浮世绘而成,甚至从中国大写意画中得到灵感,其油画纯属东西方绘画的合璧之作,其毕生致力于线与色本身表现张力与装饰趣味的探究。梵高在艺术上的探索直接激发了马蒂斯,埃贡席勒,蒙克这些大师级人物的创作思想,对于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这些学派的出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更提倡绘画时以原始记忆与生命体验为基础进行绘画,画面形式更趋于平面化,注重在绘画中展现神秘,抽象,形而上等艺术趣味,这些情趣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观赏者无限的遐思。后期达利、超现实主义等派则是在加深了较高层次的艺术理念之后又达到了顶峰。
总之,印象派就是通过表现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客观世界。后印象派就是要赋予色彩以主观感受,并通过色彩形式去发掘人类共同的情感规律与精神诉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focus/8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