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的淳安县丞
县丞与县令是两种不同的官职,简而言之,一把手与二把手均为古代县级行政单位主管官员。
在姓名中便能明白县令之“令”是发号施令之意,自然也就是老大; 而县丞“丞”字源自“丞相”。无论是国家丞相,还是县丞,他都只能担任副手,其地位当然低于县令。
历代称县丞为“佐贰长官之一”也是县丞“辅佐”和“贰把手”地位的明证。 当然各朝对县令,县丞在设置及品阶上仍有许多不同,本文将对县丞及县令之间的区别进行仔细辨析。
郡县制主要等级
县丞、县令之起源
世人都知道“郡县制”,明确了秦建立的国-县-郡行政机构,但在这以前,郡大于县。
“周官有郡正,(四百里为县。)各掌其郡之政令并赏罚。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置郡县,于是郡县之大,郡县之小。”
“到战国时,郡大县小。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通典·职官》
自西周时起,方圆四百里的行政区域称县,辖若干县,设“县正”为行政长官,此亦县令之先声。 一直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地位日益上升,郡才开始作为郡的上一级机构而存在,县令才初露端倪。
“凡郡县万户以上者为令,减户者为长,侯国者相属,秩次如此。皆秦制,汉因之而置…汉郡置丞,尉与诸曹掾。”――《通典·职官》
西汉时期承袭秦代郡县制度,将1万余户地域称郡,设县令。与此同时,西汉时期又开始给县令设副官,其中包括县丞,县尉及各类杂务人员等,县令与县丞相配的官制正式启动。
县太爷往往是以“丑”这样一个小角色出现
县令≠七品芝麻官?错!
如今我们提到县令,常常会有些调侃与贬低,而这种调侃与贬低源于各类影视作品里“七品芝麻官”这个形象。事实上,县令和县丞两种官,并非全在想象中—不入流小官,也会有算不上高官。
历代县级行政区所属级别
由于古时各县还有等级划分。最早自北魏以地区大小及人口为标准分置大中小三等郡,北齐则变本加厉地直接改为九等郡。隋代都城所辖郡县上升到最高等级,以后各朝均有沿用。京县以后其他王朝的划分各有不同,由“用人口来衡量”逐步向“按赋税计算”发展。
唐代各县令,县丞之职官
郡分等级时,郡行政长官—县令和县丞亦有官阶之别,如唐代京县县令直从五品。而且唐代京县县丞只有七品以下级别,这说明那时有几分县令独大之气,官阶整整比二把手高了四级。
“知县、县丞各1名。――《大明会典·职官》”
明朝知县、县丞之品阶
自宋代以来,就有“知县”取代县令担当一把手之说,这类隶属中央直派空降官员中,例行县级一把手仍为县令。在明代以前,县级行政机构一把手均改由知县担任,县令已不是官方官职名称了,自然也就经常用作知县之代。
明、清知县品阶亦开始简化,明代仅京县稍高者,清代更仅宛平和大兴两县官正六品而已,其余皆正七品,此乃七品芝麻官之由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