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叫楹联,刈子,联语等,它是以两牛字等长,句式一致,平仄谐调,语意相联系的汉字序列为载体而构成的一种独立文体。多用挂于或贴于墙壁、楹柱等处,以抒发思想感情。对联植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沃土,熔诗经之对偶规范,诸子百家之理论,辞赋之修辞文采和骈文之对仗声律于一炉、唐诗风范格韵与民间桃符形式融为一体,主题丰富,风格各异,融情意韵形之美于一炉,收雅于俗。这一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千余年而长盛不衰,受到了社会各界大众的青睐,已成为我网文艺自花园里一朵玲珑耀眼的奇葩。
对联之渊源,可追溯至桃符。桃符,亦称仙木,即占人过春节时挂在大门两侧,绘有相传镇邪除妖神荼、郁垒神像等图案的桃木板。以后桃符渐趋简化,其上仅画符咒,或仅作“神茶”,郁垒之名。此桃符每岁除夕一换,王安石《元日》所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以新桃换旧符”即是指此事,故古人又将春联称作“桃符”。但此桃符只为求神灭祸,祈愿吉祥如意,并无独立运用对仗句子之自觉,尚不具有文学意义之对联。五代时期,符咒与“神荼”,“郁垒”之名渐渐为联语所取代,据说是出于后蜀君主孟昶一时兴起之意,后蜀广政二十七年(964),孟昶忽然下旨,命令群臣用桃符书写对句,以比试才情,群臣书写后,孟昶均不满,最后,孟昶干脆亲自提笔,书写联语:新春纳余庆,嘉节期长春,此后,这种用桃符书写对联的方式慢慢进入民问,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流传也越来越广泛,尽管此五言联未必为中国历代文人所熟知,但也未必为中国历代士人所熟知,而且多为“春联”所熟知,也未必为中国古代文人所熟知。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审视,对联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以及其他古典文学着作,对偶句都是对联最初的表现形式。《诗经》,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后500年间诗305首。分《风》(160首),《雅》(105首),《颂》(40首)三节。《诗经》里已经有不少对偶句,比如《小雅·采薇》里的“昔者去之,杨柳依依;今人来之,以为雨雪霏霏”,又比如《大雅·旱麓》里的“鸢飞戾天,鱼跳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对偶句排列组合工整,字数均等,在后世唐诗及对联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春秋末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搜罗了不少文人志士,以达到巩固其政权之目的。在此情况下,知识分子内部逐渐出现各种学派,各种学派之间相互辩难,竞放异彩。我国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象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庄子这样的着名人物,产生了以儒家,墨家,道家为代表的一系列流派学术体系。诸子学说阐述精辟,尤其注重语言精炼,文中大量对偶句,可视为对联的雏形,例如:《情欲信,辞欲巧》,以及《尚书·益陈谟》所提到的“满招损,谦受益”,《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楚辞》源于战国楚国,屈原所作《离骚》,作为辞赋之祖,《离骚》体成为中国古代最悠久的抒情诗,给后世对联体带来了质朴的营养,也使《离骚》成为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对仗体。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代,大量文学家如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的赋作对仗整齐,比单行散句具有更特殊的美感形态。及至魏晋南北朝,因进一步追求语言的整齐华美,才发展出一种新文体──骈文。骈文对句较多,与汉赋对句相比,句式对仗整齐,音韵协调,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达到鼎盛。有些文人墨客爱把妙笔浓缩在对句中,一时间形成“摘句鉴赏评风”的时风,出现一大批著名作家和传世佳作。在这些精品中,有相当部分不仅有对仗工丽之佳句,而且还有对联之典范,比如李白“三山半青天,两水分水白鹭洲”、“天水一色,风月无边”,杜甫“一去紫台接朔漠,独留青冢到黄昏”,白居易“猿攀立啼苦,雁点湖上飞”、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骆宾王“楼看沧海日,门庭若市浙江潮”。可见,唐代文化之兴盛,奠定了对联创作之基础,提高了白身之规矩,使得对联异军突起,形成独立之风格。
宋以后,对联因受到诗词影响,对仗上更加考究。其时对联作者冂并不鲜见,对联使用范围亦有扩大,由宫廷园囿,庶民百姓门庭,楹柱,传至名胜古迹,寺庙廊院。明清时期,对联达到顶峰。统治阶级重视骈文、对联,也把它们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文人把时局政见,流派纷争以对联方式表现出来。对联运用之广泛,遍布社会各阶层,蔚为大观。对联无论从内容和艺术两方面来说,都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例如“四水江之首,四时夏之次,先生居于江夏,孰为第孰为次?”(张之涧出)“三教儒为先,三才人为后,小子本儒,何敢为天下先!”(梁启超《对句》)“读好书,耕好书,学好书则行;创大业,守大业,知大业则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