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当我们知道古代官职时,御史这个官职绕不过去,官吏握有大权在握,但权力还要受监督才行,御史即专司监察。

这一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产生,较早的御史是专司中央事务的史官或秘书,多为统治者的党羽,国内职位较高,君主要有一个人帮他监视下面的臣子,他自然要利用他所相信的人去对付这些事,而他周围的那些御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负责监视他的恰当人选。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自秦朝以来,御史的官职在朝内很有地位,能够对官吏进行监督者,职权较大,而随着王朝的不断更替,御史又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分,许多御史之职应运而生,监察御史即是其中之一。

监察御史的权力是什么?

其产生于隋唐之际,最初是从检校御史演变而来,监察御史很自然地与其名联系起来,以掌管察为主,但监察御史职掌不高,唐代时仅为八品,以后慢慢上升。

至清代,监察御史已为五品高官了,其职掌随官阶变化而不断更迭,若觉得监察御史并无大碍,这话说得不对,其实监察御史是历代有权势的职官,又是有名的肥差。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官阶不够高,并不代表它这个官就不行,古代一品这算是大官,可大部分的一二品官职都是虚的,除了俸禄地位比别人高外,并没有什么实权。

监察御史成长过程

隋唐之际,因为国家处于大一统状态,而朝廷又不断强化君权,所以皇帝必须更好地控制朝廷,御史这一角色便得到了彰显,因为李唐政治斗争比较频繁,所以皇帝更需要有关信息,比如武则天时仍然助长告密行径。

只要斗争充分,御史就会有施展的余地,《新唐书》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俱莅焉;(监察御史)知左右厢朝堂与百司纲目。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此时期御史为帝王耳目,其最大特点就是管理面宽,上至官吏,下至民间诉讼、民间生活乃至军国大事都属于监察御史职权范围之内,但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人数甚少,国之如此庞大,其个人才能难以涵盖周全,加之朝中相权势力强大,对监察御史有诸多制约因素,而唐朝于玄宗中、后期各地藩镇兴起,宫廷对地方控制日益薄弱。

伴随着安史之乱,中央便在全国范围内许多地方丧失了掌控,后期李唐深陷党争之中,朝廷势力日渐衰弱,监察御史亦丧失了生存之意,他们无力监督这些地方节度使,其中不少节度使实际自治而不受朝廷限制。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监察御史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就是因为有了靠谱的后台,帝王给了他充足的力量,朝内他为帝王督官,而到了地方,他却代表帝王巡行地方,但皇权一没落,监察御史们的力量便日渐削弱。

唐朝监察御史也反映出一个特色,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抨击,在官场里面说某人不怕得罪人,那么估计就当御史吧,他正当地抨击人家,他自己专门负责监察内忧外患,没人每天过问民间事务,那么多官,有谁能保他不出差错?所以监察御史能打击谁,在他看来,要发现某些官吏犯错误的证据是再简单不过了。

不仅有形形色色的官吏,而且能打击皇族,如唐太宗时,有一位监察御史直接打击吴王李恪,就算太宗故意为其子辩护,他也要当着御史的面认错。

唐宋时御史们,所管内容比较广泛,但是他们尚未到达各自权力的顶峰,而明清两代监察御史们,则是真正到达权力顶峰,也有其客观因素,明清集权发展到顶峰,已超过历代王朝,如明朝也特设厂卫对这些官吏进行监察。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监察御史是帝王的打手与耳目,理所当然地受到重用,其品阶日益提高,其权力亦随之增大。明清时对御史又作了更进一步的细划分,除中央由皇帝主管的监察御史以外,还专门派驻地方,对各省、各行业实行监察。我们从《红楼梦》里可以看出黛玉其父林如海曾任巡盐御史一职,既为地方大员又为帝王宠臣。

所谓巡盐御史,即监察御史之一,它们属于监察御史赴地方专掌盐政之列。他们在监察盐政之余,还兼管地方防务、社会治安、田业、灾情等等,每项事务均由专任御史来处理,一人要兼顾多方面,其精力和权力还很有限,但如果专管某一方面,则收效会更大。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明、清两代监察御史队伍扩大,因为这类人员职权比较特殊,选监察御史又是个繁杂的过程,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者,要么是科举中功成名就的进士,要么是某些监生如黛玉其父林如海在科举中担任探花一职,能够担任此职者文采很好。

因为明朝时已经开始大开言路了,御史弹劾人,常常不用求证,有时会直接听一点点风声来通知皇上,连他们也会无缘无故地编造一些东西,但是皇上却会鼓励那些言官说出来,这也能够反映出他是个明君,古人对明君的准则,最主要的是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乐于大开。

帝王都很看重这些御史,以鼓励人们发言,即使直接打击帝王也没有获罪的机会,比如明朝时,许多监察御史总是弹劾帝王,责怪帝王这里错了、那里错了、当地宗室藩王多了、更有许多老资格受到御史弹劾、甚至还有人因为御史弹劾而逼死。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清朝不断加强对国家管控,御史沿用明朝体制,按省划分为十三道,后因清朝国土变大而增至十五道,至清朝末年,已增至二十道。这时御史品阶已到了从属五品的程度,在朝中已成为握有实权的大官员,而且置于地方的这些御史,更可以称之为封疆大官员。象提起林如海这类人的官位,许多人都会联想到肥缺的存在,而这些御史驻防地方,都属中央所派,能够监督地方的各项事务。

有些御史则更直接获得了帝王的许可,可以替代帝王办理当地的某些事务,这类人便成了事实上的土皇帝。当地每逢重大事件,常交由监察御史处置,象当地某些冤案一样,御史有权上书朝廷请求复审,他们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他们可以直接上书皇上,普通地方官员肯定是不敢得罪那些御史的,为取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为那些御史增加些灰色收入,许多监察御史在外呆上数年,本身也多出一笔可观的收入。

监察御史的职责是什么(解读古代监察制度)

然而这些监察御史在监察地方方面却难以发挥作用,明清以来,科举出身者多为地主、官绅阶层,御史则从科举中挑选,一些监察御史更多地被安置在家乡各省,国人乡土观念较为浓厚,释放御史难以真正履行职责,多数御史和地方官员、大户互相串通,遮遮掩掩,如明清至中后期,分明御史人数日增,而朝廷言路日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2212.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