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富的人口掌握着全球财富,最穷的半数仅有全球财富之首巴黎经济学院旗下“世界不平等实验室”公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中的财富数据
世界上大部分财富都控制在10%精英阶层手中,而我们普通人又是另90%精英阶层,他们的智力,出身,运气和资源非常有限。
看到这一数字,人们或许会认为普通人要想实现财富逆袭几乎很难登上天空,近年来人们经常听到“我们一般人,光活着,已拼了命”的说法。 但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一也”中,一切都是一线生机的,的确有普通人财富逆袭的道路。
现实中的财富到底在哪里呢?
一、问题的提出人们是否想过:财富,到底在哪里?
从源头上考虑,真财就是怎么印钞都不淡化。 货币几乎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持有货币容易使人产生财富幻觉,但只要央行超发货币,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例如,最近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政府破产会导致货币一文不值。 因此可以断定各国央行所发行色彩斑斓的货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回到价值创造这一原点,可以看到:现实的财富就是生产力与生产资料,这些生产力与生产资料构成了整个社会创造价值之根本。 货币超发非但没有稀释,而且使生产力,生产资料价格直线上升。
财富不在于绝对值而在于相对值
抛弃了货币幻觉,就会意识到财富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它就是自己所拥有的生产力以及生产资料在全世界所占有的相对份额。
我们花的钱主要是三种方式的:
一是消费型的,买东西或者劳务用完了就完事了,例如穿好衣服,吃好东西,打车—而且自己消费出的现金恰恰就是别人拥有的生产资料(例如服装工厂,农田,运输工具等)和生产力相结合之后的收入;
二是投机型的,买了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本身并不能带来回报,只有在比购买更高的价位上出售才能获得利润,例如比特币,一些股票交易方式,翡翠和黄金,广大普通人缺乏时间与专业知识,指望在各类资产价格波动时低买高卖,却成为损失之源;
三是购买生产资料长期持有并逐年得到稳定正向现金流入。
世上的财富只是相对而言的,大多数人花了钱也只是第一、二种钱,只要坚持第三种钱,整个世界所拥有的相对财富也将不断增加。
生产资料呢?
举一个例子来说,李嘉诚在转到英国后购买了英国大约1/4电力分销市场,将近30%天然气供应市场和将近7%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1/3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这些资产都是典型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说生产资料是指人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条件,也就是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如土地,机器,设备,工厂,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等。
我概括起来说,现代社会生产资料主要有这样几类:土地资产,工业资产,金融资产,能源矿藏资产,航运资产,电信通讯资产,电厂水厂,“在互联网平台土地上”资产,水域资产等。
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资产主要是由各国政府(国家垄断生产资料,具有典型性)与寡头(相当于全球10%最富的人占全球财富76%)所控制。
生产资料型资产有哪些?
看了这句话,你也许会感到:可我们一般人是很难买到和拥有这些生产资料的呀!
不错,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我所提的概念:“生产资料型资产”,这是我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关键词之一。
巴菲特今年股东大会表示,假如要花250亿美元购买美国全部农场的股份,或持有美国全部公寓的股份,那就由巴菲特来进行交易。而若要求25元就把比特币全部买下来,他是不愿意的。农场和公寓具有生产能力,它们拥有产出和租金,但是比特币却一无所有。比特币并不是一种具有生产力的财富,其价值要看接下来买家是否愿意向卖家支付。
巴菲特所描述的美国全部农场、全部公寓中的全部股份是生产资料型资产:在适当价格购买之后,长期持有、年年能收获粮食收入、租金收入并形成积极现金流入。
我们探讨生产资料的共性,田地里种粮能创造粮食收入,建筑用地里建公寓能创造租金收入,工业资产生产工业品能创造商品收入、金融资产能带来利息或者股利收入,油田能采出原油,互联网平台能带来“数字化土地租金”—这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合在一起,能带来持续正向现金流。
类比这一性质,可将其界定为“生产资料型资产等”:生产资料型资产指持有期内能够不断带来积极现金流入。
查理·芒格曾说,“世界上有两类企业,第一类企业每年可获得12%的利润,股东可在年底前将全部利润带走;第二种每年还能挣12%,但你必须将挣到的钱再进行投资,管理层再指着厂房设备全部告诉股东:那是你的利润。我讨厌第二项业务。”
芒格说的第一类业务的公司股票是极好的生产资料型资产。
房产对于自住业主来说并不是一种生产资料型的财产,但是土地对于政府来说却是一种极好的生产资料
再反例来说,居民自住私有房产并不属于生产资料型资产,持有过程中并不能通过其赚取收益,而是需要逐年偿还房贷或者缴纳房产税。每年都会给该资产带来现金净流出,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债型。如欲藉其牟利,就只能寄希望于在比购入价格更高的条件下出售。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是这么说的:“劳动者有了房贷就有了私人住房,但是其住房并不变成资本,也不产生任何收入。他们把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全部奉献给这沉重的负担。”
当然,中国房价在过去三十年里的上涨是众所周知的,似乎与上述观点是背道而驰的,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共同的:生产资料交易价格将随货币的发行而上升,尽管房产对于自住业主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净现金流入而不属于生产资料型资产,但是城市土地对于政府来说却是一种很有质量的生产资料,可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不断取得地租收入(土地出让金实质上就是今后几十年地租收入单笔折现钱,规划中即将出台的房产税同样属于政府地租收入范畴),伴随着国内城镇化的实施以及经济的稳定发展,商人愿意支付城市土地的地租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三十年来,国内土地价格与货币增发相伴而生——房产价格真正提高的并不是水泥砖瓦住房,而是城市土地。
当经济环境,人口趋势,居民消费水平和供需发生改变时,使商人从城市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开始减少,进而其愿意为政府缴纳的地租费用也相应降低,城市土地价格将由此而降低。
普通人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好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普通人的具体做法吧。
我们一般人需要做到:就是构造生产资料型资产组合、购买和持有,而切忌购买负债型资产(以免产生负向现金流)或企图在价格波动时购买或出售资产盈利(以免产生损失)—从而使资产组合每年都能得到正向现金流回报,通过几十年复利这一巨大动力而不断地增长财富。
构造生产资料型资产组合一般人可以选择:
长期稳定获利且每年不断现金分红的公司股票就是前面芒格说过的第一笔业务(估值较低的情况下买进,股息率也比较高);
国债等高评级,付息平稳;
可出租的物业(必须能够出租,而且租售比需要比10年期国债利率高);
其他生产资料型资产等。
在持有期内,年收益为股利分红、债券利息、租金等现金收入(从这一观点来看,股票与债券都是一回事)。
要想在时代发展的不同市场环境中使整体资产组合保持稳定,就必须不断地调整组合内的股票,债券,物业及其他资产,并以有无稳定净现金流入及收益率能否超过10年期国债为标准加以调入与调出,从而使资产组合产出一个平稳的效果:每一年都能得到比较稳定的现金正流入。这一调整难度大,技术含量高,操作上很可能会背离初心并要求大家稳定下来,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改正错误。
总结:
最后,又进行了小结:
我们需要:
一,降低非必要消费;
另一种是继续以现金购买和持有生产资料型资产的组合,排除那些已无法形成稳定净现金流入;
我们应该避免:
其一是购买负债型资产时,他们所创造的负向现金流逐步掏空了自身;
另一种就是浮沉于各类资产交易价格涨落之中,一般人专业度不够、时间不够,只要交易价格出现涨落,被人性弱点所扰乱的结果很大可能就是赔钱;
高企落入了以普通人预期暴富为目的的圈套中,例如P2P,非正规期货外汇交易平台和博彩等高息骗局。
不要因为资产价格波动而亏损,要年复一年地获取正向现金流收益,并叠加几十年复利力量——这就是普通人靠投资来累积财富的康庄大道。
这条道路虽然不易,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是充满希望的。
最后提出一些意见以求教于诸君:
1。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历经时间检验的好书,提高认知的深度和宽度。特别推荐的历史书在阳光下并不新鲜。多读书还有实际的益处:帮助自己避免大部分投资与生活的误区,用唯物史观去认识眼前的一切等。
2。养成花钱之前三思的习惯:任何一笔钱花出去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三种花钱方式中的哪一种?若为消费型的是否为必需品?不买可以吗?
3、运用一万小时定律掌握一技之长:经过学习与实践,将自己转化为生产资料型的财产,用一技之长每个月赚现金流入。1万小时、1天3小时要9年以上,推荐从读遍你工作领域里的书开始—种树的最佳时期在10年前,然后才是今天。
4。保持身体健康,戒掉烟酒等不良习惯。身体是最宝贵的资本,健康一旦出现重大问题,财富之路缺乏基石;此外重病开销巨大、因病返贫等事例随处可见—维护健康的确是对我们最大财富的一种保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