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年11岁朱棣已是燕王,种种烦琐礼仪制度压得朱棣透不过气来。
同时,在云南某村,一健康男婴出生了,为使小孩能够平安、平和地长大,家长为其取名马和。
这婴孩从来没有想过,作为元朝封疆大吏后裔,19年之后,他竟然作为宦官侍童进燕王府侍奉朱棣。
也想不到,他的而立之年却幸运地得到明成祖朱棣的赐姓“郑”,不久后又成为明王朝外交团的统帅。
更没想到627年后他还能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公布的、一千年来世界上最有贡献者100位知名历史人物名单。
这个男婴就是,“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2年,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87年,比比达•伽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的郑和。
马和10岁时,洪武皇帝朱元璋为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派遣傅友德和蓝玉二位大将征讨云南。
经数月恶战,官滇阳侯之父在这场战争中死去,马和为明军所阉割,作为礼品献之朝廷。机缘巧合之下,聪明过人、才貌双全的马和奉朱棣之命,入燕王府侍奉朱棣生活。
1398年朱元璋因病去世,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朱允炆即位后大搞削藩,燕王朱棣榜上有名。
朱棣决定抢先起兵,打着诛奸臣的旗号,起兵靖难,马和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郑村坝之战中,马和率领八百精兵偷袭明军,并和朱棣里应外合,进行了美轮美奂的翻身仗后,燕军士气大涨,自此化险为夷。
朱棣即位之后,联想到郑村坝之战中,马和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给了他“郑”这个姓氏,从此马和改称郑和。
出于对郑和信任和对郑和才能的肯定,朱棣委派郑和担任外交使团总帅,使其出洋和睦。
永乐三年在太仓刘家港时,34岁高龄的郑和英姿飒爽,他举起倒满了酒的杯子,向南京的方向跪了下来,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定不辜负君重,扬西洋之雄风!”
紧接着,郑和以行动向大家证明朱棣并没有选错人选,他完全可以胜任主帅一职。
永乐三年十一月郑和船队抵达占城国时,船刚刚靠岸,郑和便下令将国书交给占城国王,与国书一起奉上明朝赏赐。
船队在占城停泊时,郑和不但派遣船员引导当地农民开梯田种稻麦茶,而且特别传授引水灌溉之道。
占城诸王见中国铜钱漂亮、便于使用,郑和就派技工刻制钱模、教授炼铜、浇铸等工艺,占城的民间也开始流通他所铸铜钱。
出发前,占城国王坚持要给郑和送去很多珍贵礼品,郑和搪塞过去,只得接受。
但是并非每一个国家之间的交往都会那么顺畅,郑和在外交史上也曾遭遇过第一次困境。
永乐四年六月,郑和船队到达爪哇,正与当地居民进行正常的商品交易时,突然遭到爪哇士兵的袭击,170多名官兵被杀。
郑和手下不平静,都怨天尤人,发誓要给兄弟们报仇,见此景象,郑和只劝手下息事宁人。
170名随行者无故遇害,郑和也不敢替他们求情,这样胆小的人为什么要做主帅?
郑和主张一切决策要从全局考虑,使使团以睦邻友好、不多生事为使命。
经侦查,众人发现这是一场误会,爪哇国内的东王和西王正闹着明争暗斗,郑和舰队的将士就当东王的大军。
郑和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发生,又保证了首次下西洋能够按照计划顺利实施。
误解、我能不究、挑衅、我绝不许!参观锡兰山国,西洋各国都能看到“懦弱”郑和到底有多刚强!
永乐八年船队航行到锡兰山时,君王打探到郑和的船中藏有大批金银财宝,于是假意邀郑和的船队到该国参观,妄图夺取宝物。
郑和和2000名官兵来到锡兰山王宫吃饭,对方开口向郑和要了很多金银财物,却遭到了一向健谈的郑和的严厉拒绝,对方再次秘密调动五万大军悄然围攻使团船队准备硬抢。
闻讯赶来的郑和下诏立即赶往船队援军,但被对方将士阻击。
敌众我寡,郑和和部将们对敌情进行了分析,得出王宫城此时必然空虚的结论,于是明军出其不意地杀回王城,活捉锡兰山诸王和他们的亲人。
锡兰山的将士闻讯赶来仓促返回防守,明军固守王城不得前进,双方展开了六夜恶战。
第七日清晨郑和率领明军破釜沉舟,护送被俘诸王及家人且战且退五十多里,激战到暮色四合,终于在舰队官兵接济下打退了锡兰山国援兵。
对郑和而言,顾全大局并不等于没有底线地让步。这一自卫反击战不仅建立了明朝在西洋国家中的威望,而且保证了下西洋航路通畅和安全。
随着同其他国家贸易的日益增多,郑和帅船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船,再加上路途遥远,为了补充船队的物资和减轻船队的负荷,还需暂时存放贸易货物。
郑和决定建一座官厂转运,选址苏门答腊。永乐十二年郑和也顺道在此管理“闲事”。
永乐五年苏门答腊被周边国家侵扰,诸王亲率大军迎击,不幸身中剧毒箭而死。
儿子还年轻,无法为父亲复仇,于是国王之妻说:“不管是谁,如果有本事替夫王报了仇,把丢失的地盘复辟了,就下嫁给夫王,一起操办国事。”
一个渔翁上前说道:“我想替您的夫王报仇。”未几,渔翁杀邻国诸王收复失地,王夫人遂兑现承诺。
不久,先王的儿子成年后发动政变杀死渔翁,收回皇位。无奈,渔翁的儿子带领族人躲在山林中伺机报复父亲。
苏门答腊爆发长达数年之久的内乱后,国王为坐稳皇位,于是请求赶来的郑和帮助。郑和终究不是一个无脑之辈,也不会随便卷入这场战争。
忙着帮忙却不在这个时候。
郑和和国王约定船队完成使命回程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帮助他们平定叛乱。
渔翁的儿子闻讯赶来,心有不甘,当郑和回航回来的时候,率军上万人包围了船队。郑和和王互相配合,血战之后渔翁的儿子溃不成军。
管此“闲事”的直接益处是:苏门答腊和明朝联系更紧密、船队官场更安定。
在下西洋外交进程中,与人为突发事件相比,失控自然事件将更加危及生命。
印度洋位于热带,气候多变,晴空万里,转瞬间将是狂风暴雨的天气。航行到忽鲁谟斯时郑和船队遇到空前的险情。
在突然袭来的飓风面前,舰员惶惶不可终日,一些船的桅杆在风暴中断裂,还有一些船开始渗漏,伴随着大浪滚滚而来,船体不停地晃动,舰员根本就不能直立前进。
这时郑和和他们同样感到恐惧,但是他明白身为船队主帅必须冷静。他没有表现出一丝惊慌,命令各船拼力掌稳船舵、与风浪搏斗。
忽然帅船最高处亮起一盏红桅灯,郑和想出一个主意,吩咐帅船船员们异口同声地喊:“天妃娘娘显灵气,天妃娘娘显神威!”
呼声迅速蔓延至船队各处,船队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到这红灯处,甲板上向红灯下跪者大有人在,就连一些船员也表示不但见到神灯而且恍惚间见到天妃娘娘。
郑和抓住时机,向全体船员喊道:“天妃娘娘显神威,她定会帮你打败这场风波,你快来行动吧,对抗这场风波,回报天妃娘娘对你的庇护吧!”
立刻,船员信心倍增,努力对抗风暴。不久风势减弱,暴雨渐止。
不得不说郑和不但是一位能够使领导安心的下属,更是一位能够使下属信赖的上司。在紧要关头,他以自己的智慧抚慰船员的惊慌。
身为使团主帅的郑和不是唯我独尊、权力一把抓的人,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部下一定的锻炼机会。
在每一次远航中,郑和根据需要把船队划分为大小两个部分完成任务,分船队在航行过程中发挥了充分的功能,赋予了这些舰队自主活动的权利与自由。
郑和不但把外交权利的一部分分配给部下,而且在他那里连将士们都感到自由自在。
访问西洋各国,郑和准许船队将士有一定限度的私交,以便将士返乡探亲时将国外运回的特产馈赠亲友或出售。
如此机智而体恤部下上司的官兵们怎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呢?
据不完全统计,永乐年间,共有60个国家,共245次访问中国。永乐二十一年更有16国使臣1200多人同时前来朝见的旷古大事。
与郑和同行的马欢在《纪行诗》中说:“归觐京华紫宸中,龙犀献纳尽奇珍。”
郑和出使西洋既实现了朱棣睦邻友好之使命,又兑现了“扬国威於西洋”之诺言。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停止下西洋。
身为下属的郑和并不是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场摸鱼族——他马上上疏说服:
“要想国富民强,就不能使海洋置之度外。财富取之于海,风险也源于海。他的国之君一旦拿下南洋,华夏亦危机四伏。我远洋战队所向披靡,可利用其拓展商业、制服异域、让敌人对南洋垂涎三尺。”
郑和海洋观念基本上符合现代海权观,早于现代海权论拥护者马汉“海上权力论”近五百年。
不管郑和怎么苦口婆心说服,朱高炽都没有承认自己的意见,一直到朱瞻基称帝后才下诏重启下西洋。
已到花甲之年,郑和终于等来第7次下西洋。但正当船队执行外交任务、行将启航返航的时候,郑和却因积劳成疾病逝家乡,终年62岁。其遗骸亦长眠于异国他乡而没能回归祖国的怀抱。
从郑村坝之战让燕军转守为攻到七下西洋,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使命,以及因病去世故去故里重提,郑和一生可以说是对朱棣和明王朝殚精竭虑、殚精竭虑。
恍惚中,那英姿飒爽的身影在太仓刘家港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等定不辜负君重,扬西洋之雄风!”的郑和再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恍恍惚惚中,那大明船队在各大洋之间浩浩荡荡地往返穿梭的壮美画卷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郑和以后再也没有郑和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