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字号是怎么取的(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姓名是人们称呼的要求,基本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姓名。 我国国人姓名通常都有三字头,二字头,极少数有四字头,古人亦不例外,而我国现代人姓名与姓名同义,只是古人姓名中姓名与文字分离,何义?

看三国演义的人都认识诸葛亮,曹操和刘备,但别人叫他们时却不叫诸葛亮,曹操和刘备,就像诸葛亮那样叫孔明,曹操是孟德,刘备是玄德,在此取名诸葛亮,曹操,刘备; 字则孔明,号孟德,又号玄德。 既已名存实亡,又何必要文字,另外,还别个名字,某人,名存实亡,字字珠玑,叫苦连天岂不令人烦恼,难道古人就是饱食终日无事自找麻烦么? 所谓万物存在都是合理的,自存在以来,就一定具有其含义。

图一诸葛亮(181-234),字子明

古人的字号是怎么取的(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名”又称“本名”,早在夏朝以前即已出现,通常在出生3个月以后命名,为个人特称。 “字”亦称“表字”,因“字”常将“名”加以阐释和补充,与“名”有关,并与“名”相表里,故亦称“表字”。 据查“字”源于商,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氏。

前文所述名与字互为表里,其含义不但可同而互补,也可对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等,宋诗人陆游、字务观等,此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之义同而异之,义互补者较多,如“鸿“,“鸾”,乃两只祥瑞飞鸟,古人才取”鸿”,取“鸾”,东汉文学家梁鸿之”鸾”,白居易之“乐天“,宋代文学家晁无咎之”鸾”.”鸿””鸾”,”鸿“之”鸾”;”鸾“之”凤”,”凤”;”凤“之”飞”,”飞“鸿”,飞”,飞”飞”,飞。 然亦有取其字而名者反,最为人所熟知者为朱熹,字元晦,元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熹而晦之,頫而昂之含义皆反。

图2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古人的字号是怎么取的(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古人取字大多以古典为依据,冠礼象征古人长大成人,取字与冠礼并举,冠礼为20岁,取完字后即可结婚生子,这也象征着可步入社会。 古人注重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长辈,平辈的称呼自然不一样,取字正好也就是要分清尊卑之分,古人之称呼,多用于自称,字主要是为了方便别人给自己起名字,平辈或者相互地位相当的人,尊称他人用字不用名字,若直接给他人起名字,那就是对他人的冒犯与不敬,“指名道姓”与“直呼其名”这两个贬义词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起。

谦称他用的是名,用的是词; 给长辈起名字是为了表示他的尊重和谦虚,此外,老师叫学生,领导叫下属,也可以叫他名字,这就显得比较亲切了,但是通常叫他的话,要是直呼其名怕是带着不满。 据《疏》记载:“初生三月又始加姓名,故云名幼,二十有为父之道,友人之类不能复呼其姓名,遂冠加姓名。” 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者,尊名。君父以前叫名字,别人叫文字。” 对字和名称的使用有较好的说明。 不但男人长大了要取字,女人一样要取字,女人还没结婚前就叫“未字”。十五岁时到了结婚年龄,就要举行笄礼和取字给朋友们叫。

图3古代礼仪

古人的字号是怎么取的(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古人把灵魂看得非常重要,而名字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古人觉得死后有必要回避,免得侵害了心灵,所以死后应该回避名字,封建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遂从死后回避演变为生前回避,取名相表,古人避讳规则中就有避名而不避字者,人之称多以姓氏和文字搭配使用,例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等,这些都是回避的产物。

古人注重等级观念,常以姓名和文字表示家族内人员的长幼,尤以先秦时期为甚,孔子姓名孔丘字仲尼,此处“仲”为第二含义,另外,有伯氏、叔氏、季氏、伯氏为兄弟,叔氏、季氏为兄弟,姓名或姓氏前加此类字可表年长老幼。秦、汉之后,为了表示同辈或亲兄弟之情,渐渐地在姓名或文字中使用了同一个词或偏旁,例如平叛安史之乱时著名将领颜杲卿及其弟颜曜卿等、颜春卿均含“卿”字,与其同辈堂兄大书法家颜真卿亦使用“卿”字,如宋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合用偏旁“车”表之同辈,在我国农村许多村庄里的人们,各代人的姓名都写着同一个词,想必也与之有关。

图4《周礼》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古人的字号是怎么取的(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吗)

古人除名称和文字外,还以“号”为号。“号”亦称别号,为一固定别名,为人们的敬称,源于周朝,《周礼》中说:“号者,称尊其名而更称之焉”。但是号子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取,号子大多是文人居士给自己取,取号子比较取名,取号子少受许多行辈,宗法和字义所限,所以能较好地体现起号者自身情感,有的是抒发愤世嫉俗与世无争之高尚情怀,比如陶渊明之五柳先生和周敦颐之濂川先生,有的是抒发蔑视权贵报效祖国之情怀,比如陆游之放翁先生,有的是抒发居所之雅名,比如一个李白之青莲居士,比如宋朝苏轼之东坡居士,比如明朝唐寅之六居士。比名称和文字、数字更多地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想法,寓意更为深刻。

尽管字和号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但是它们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宝贵的财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4310.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