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是什么(一字之差,地位千差万别)

我国古代历史中,皇帝正配叫皇后,就嫔妃而言,就是妃子,指君妾室。 在后宫,皇后这个位置,自然没有人能够动摇。 而且皇后下面的贵妃更是位高权重。 如《琅琊榜》里,越贵妃依仗皇上宠信,能与言皇后分天下,连开头都隐约占了上风。

除了贵妃,在很多明朝和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也看到了皇贵妃的存在,比如顺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宫,深得顺治帝宠爱,所以晋封她为皇贵妃。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这个皇贵妃死后,顺治皇帝连追谥他为皇后,谥曰孝献庄,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史称孝献端敬皇后。 那么问题是历史上皇贵妃与贵妃的差别在哪里?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是什么(一字之差,地位千差万别)

一、关于皇贵妃与贵妃,一字之差,造成身份差异很大,也就是说皇贵妃与贵妃同为嫔妃,然而皇贵妃之级别,却高于贵妃。 说起皇贵妃与贵妃之间的差别,那么就不能不提皇贵妃建立的历史。 皇贵妃,明代所创,清代沿袭,后妃之下有皇贵妃1人。 史上首位皇贵妃为明宣宗宣德帝续立孙氏朱瞻基。 由此看来,明代以前影视剧里若有“皇贵妃”之称,明显很严格。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明史》上第一位皇贵妃为明宪宗宠妃万氏、但事实上最早得到此尊的却是明宣宗宣德皇帝(孝恭章皇后)宠妃孙氏。 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即位为帝,是明朝第三任皇帝,其嫡孙朱瞻基也因靖难之役最终承袭明朝皇帝。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是什么(一字之差,地位千差万别)

二。

朱瞻基嗣位,封孙氏为妃、胡氏为妃。 按常规,贵妃只带金册而不带金宝,即仅皇后既带金册又带金宝。 金宝是指金质皇后之宝,而皇后之宝是皇后地位之证,只在行相应册封礼后生效。 在册封程序完成之后,宝玺就放在皇后宫中以证明其身份与地位。

由此看来,对皇后与贵妃而言,虽皆有金册即是经官方册封而来,但前者因身份高贵,尚有金宝这件器物。 在此背景下,皇帝朱瞻基因对孙贵妃宠爱有加,便开创皇贵妃之称,借此破例使其得享金册金宝如皇后。 所以,历史上第一个得到皇贵妃这一尊称的就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孙氏(孝恭章皇后)。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是什么(一字之差,地位千差万别)

三。

由此看来,关于皇贵妃与贵妃的差别,自然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皇贵妃与皇后同样有金册和金宝,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在这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不但身份、级别有很大差别,皇贵妃与贵妃相比,自然也更受皇上宠幸。更进一步说,由于皇后不能轻易被废,所以,在皇上看来,皇贵妃就是他能给最受宠妃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贞儿成化十二年(1476年)封为皇贵妃。对皇帝明宪宗朱见深,虽然对万贞儿宠信有加,但也没办法无视异议册立为后。所以,明宪宗朱见深封万贞儿为贵妃,她死后,明宪宗朱见深为贵妃操办丧事就像皇后之例一样,而且这个,自然不是普通贵妃所能享有的。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是什么(一字之差,地位千差万别)

终于在清朝时,皇贵妃在皇后之后地位显赫,被顺治帝封为宠幸董鄂妃时设立,从此渐成常规。如康熙皇帝以后的典制都明文规定后宫妃嫔,贵妃一人、贵妃二人、贵妃四人、嫔六人。皇贵妃的等级最高,地位仅次于后妃、贵妃仅次于皇贵妃。另外,清朝后宫有个不成文法则,即皇后与皇贵妃不能同在一个朝代,免得影响皇后身份。

清朝后宫,贵妃只代表皇帝宠妃之一,即再得宠幸也不影响皇后身份,然而与贵妃相比,皇贵妃并不只宠妃,又有很高的职位,如皇贵妃死了,可追谥为妃,董鄂妃死了可追谥为顺治皇帝,谥孝献庄与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称孝献端敬皇后。综合来看,皇贵妃与副皇后不相上下,完全可以与皇后列入一个级别,与贵妃比起来就更低一级,这个字之间的差别,自然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435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