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岳武穆是传颂千年之久的民族英雄,他一朝竟因为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和“过去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就是兄弟龃龉”获得“民族英雄”称号,好不凄凉!
还在一位数年纪的孩提时代,就听刘兰芳姑姑说过评书《岳飞传》。初闻岳飞之名,又初闻评书之声,好生好奇、好生过瘾、好生痴迷!
由于“第一次”,岳飞作为较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曾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最为光耀的象征,无一幸免。 以后,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更甚,心目中的英雄也改头换面、重出江湖。 幸运的是并没有和许多人一样最后被自己取代。 估计也太没出息了,还有点廉耻心。
换来换去,就没有。 并不是没有什么可以换的,而是以前那一拨接一拨的人,都是由这颗为老不敬之心,挑出来的。 不幸的是,第一个挑毛病的人,同样是岳飞! 虽然,我非常认为摘下“民族英雄”这个称号就是无厘头扯淡,但是“忠君报国”和“风波亭就正义”这一切,的确已经不那么迷信了,而是“异想”。
(一)究竟谁最应该塑跪像呢
岳飞是秦桧害死的。 秦桧作为金国(敌国)奸细蛊惑皇上,造冤造势,搞得两个酷吏为了忠君报国罗织罪名岳飞,真是编得不圆其说,索性几个“莫须有”,便这样草草了事地赐死!
岳飞千古遗恨,千古流芳; 秦桧奸佞邪恶、遗臭万年,到现在还跟他媳妇一起跪在岳武穆的庙前,还都是赤裸上身的,不顾对女性的避讳,诠释“肉袒谢罪”的“古礼”。
据说杭州岳庙前秦桧和妻子跪像因受到太多人的唾骂而多次被严重氧化,致使当局不得不耗费人力物力进行维修,有使其和妻子“跪下来理解”和“袒得锃亮”的意思。
明白人世间有个“质询”二字,已经到而立之年的我,比起该知道这两个字的年纪至少要晚近两倍,但幸好究竟还知道—质询。就这样,人们对这个由最初听闻而又首先为之动容的故事产生疑问。什么?岳飞的死和岳庙前跪像。
评书中说“十二道金牌”将岳飞从远征途中“召回”了出来,随后又被囚禁,审判,罗织罪名并最终“判死刑”……金牌,大概没有皇帝的允准,是发不出的,一道都发不出,别说十二道了。能够接连发12枚金牌的秦桧纵便贵为“首辅”,果真可以“专擅”吗?又见审岳飞者非秦桧莫属;他们和秦桧之间的关系是“听书”听到的,不知是否有任何证据;最后又被判处死刑!岳飞就是沿途的元帅,判了他的死刑,除皇帝之外,怕没有人能够做到。那么,究竟谁让岳飞死了呢?皇帝?主审那两样东西?或者秦桧?
这些问题我杀不信岳飞后志士仁人也不曾有!别人不知懂了几倍于我!
但理解是什么呢?他们所处的年代是有帝王的年代,是要帝王下跪吗?不敢!就让那两个货跪下来好吗?看来水平又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不得不对秦桧!是谁使他私通敌国的!
私通敌国吗?是谁在说呢?或者“听书”在听。说书有据吗?恐怕不是。只留下一点“理据”—秦桧妻子王氏与金国有着亲属式关系。于是当世的大儒秦桧也让妻子裹着。再因此,秦桧之妻,虽仅是连名未留的“女流之辈”,却要下跪,不避“三俗”赤裸裸,下跪千载!不出意外,也要一直跪到永远!
一个奸细、怕老婆的家伙(“怕老婆”如今大概算是“美德”了,礼学“贯穿”时,它绝对属于能上“道德法庭”、起码能上“失仪”的“思想罪”),居然能成“首辅”!由谁来晋升?说穿了,谁又能让这怕妻子的奸细“窜”上一个有戕害岳飞本领的岗位呢?
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相同的,没有争议的——绝对不是“和敌人有私情”妻子,绝对不是“莫须有”岳飞次级和次级官员,绝对不会是被“通”的“敌”,绝对不是那家伙!被称为“皇帝”者!具体地说,就是宋高宗赵构!
能够利用亲属关系将秦桧“拉下水”的无名无姓女子王氏全部下跪,简直可视为岳飞之死的“最强后盾”。赵构为何没有下跪呢?害怕皇帝吗?那没有皇帝以后怎么办?不要说他赵构不在,就是宣统也没有百余年的历史,咋就没见岳庙前多出一尊跪像来呢?哦…很可能是岳飞本人,没有答应,也没有甘心,就让一生忠贞不渝的帝王,前来跪拜。这是不可能的—总是喊不醒装睡觉的男人!
(二)根不红苗不正,是草根英雄
岳飞虽为英雄,却多在评书而非史书。评书是黎民百姓的专利,史书则是帝王将相的专利。岳飞为“帅”、为岳帅、为“将”更甚,理所当然地登上史书;只是史书上对其评价,虽然也较高,但远不如评书这种“绝对标杆”几乎被神化。
为什么呢?史书为什么远没有评书那么“有热情”岳飞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血统”或者“出身”。通俗地讲,岳飞就是一个没有身世的“草根”。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非常注重血统与出身,而我国更是如此。隋朝开科之前,任劳任怨,想入仕,想当官,没有身世,千难万险。举例:汉末权臣曹操与“四世三公”袁绍“少年相携游”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袁绍和他强大的家族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十分辛苦地利用养父的“内部地位”加上不老不少的财帛,只得到一个“孝廉”、“功名”、没有实职。
后来,在隋朝,科举的出现相当于为千千万万“草根”“改变命运”提供了契机。许多人拿科举当“书中自有”什么的,都说如果愿意寒窗苦读的话,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从理论上看,作为一种“愿景”,这一逻辑是基本确立的。但是所谓“出头之日”,却存在着度的不同—“出头”如何才能做到?总之,“出”得像岳飞一样“一军之帅”,没有点底色或特殊机会,那就非常不可能了。岳飞没啥背景,就凭机会—国破君亡靖康之耻!
一个略显非凡但也尚未摆脱“普通”两个字的“民家”里,既有懂得大义的妈妈,又有从小就有志向的儿子和刺向后背的“精忠报国”,自己虽无形,但被他人看得清清楚楚的大概率,就变成惕厉和宣示;刻苦学习,获得了一身本领,满怀忠君报国之心,参加科举,有幸遇到贵人相助,从零开始,带兵建军,八千里路云和月、建功立业,眼见功亏一篑,却是奸人所为,留下千古恨,千古芳…何等正能,感人至深!能够令多少草根血脉贲张,跃跃欲试!
岳飞这个“老头子”即使有也应属于宗泽。具体到“史迹”中,盘根错节,众说纷纭,不多扯淡,简断节曰——宗泽虽然地位很高,但尚未达到“门第”地步,而且年事已高,岳飞在“出世”之后不久去世,无“后续”可以“传承”,从民间“白丁”岳飞也走进了他打江山的“孤境”。幸运或说”麻烦“是啊,他善于作战,被民间招来“流民”,组成很不正规的军队,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顶了上去,靠卓越军事才能和精到的带兵能耐,以少胜多,游击作战,多次挫败敌军,并在几个战略关键点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严重打破了金国的战略规划,所率队伍,也在过程中迅速成熟、壮大,以至于有了“岳家军”之说。
同期与其“并列”四五路抗金队伍均为“官军”。如韩世忠等人所指挥的军队从来就不像“韩家军”那样强大,其他人都一样。韩世忠与“别人”即其他那些“官军”路的指挥官们,或多或少地“托底”了。比如:谁是从父辈乃至祖辈乃至更早的时候开始的,是某某“大世家”中的“门生固吏”。用较通俗的现代话来说,叫“在政治上靠得住”。
相比较而言,岳飞和岳帅除了宗泽的“门生”之外,没有“拿得起放得下”“基底”。说穿了,就“政治血统”来说,他并不具备“为帅”的“资格”。他蒙冤和含冤而死,对于日后成史的那个时代,不像评书所说和后人或多或少受到传说影响而“认为”得那样惨痛。
(三)战争永远不属于政治
并非“够格”成为“元帅”岳飞进入“帅”之列,靠的并非门第,出身,而在于自身的能力,更在于那种能力所产生的许多重大胜利(功高)以及身后那支尤其会战斗,惟其命从,与他同名的强大部队岳家军(震主)!
有关“岳家军”之说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为民间赞誉,一为敌国“颂扬”。浅见认为其实更多的还是两者的融合。质疑的无非是,谁是第一,导是第二。若敌国先声夺人,殃及民间,则问题似乎错综复杂。这样的情结,战争,武力都不能打开,但铁定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政治!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作为政治“最高体现”,却决非整个政治!不战而屈人之兵,对政治漠不关心,历朝历代,不论西东都是悲惨的结局啊!
草根将军们,凭着自己的力量和一腔报国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他们出身于(基底),军营环境比较简单(还可称为“幕府”。这不是日本词儿,是俺们这里流传到日本去了)、从小到大日益光辉的胜利和因此而受到“上”的鼓励更是和民间乃至敌人的高度赞扬…这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化,也许在岳飞看来,纯粹不过是提升,加强忠君心理诉求以及再谋大胜,谋求决胜的昂扬信心,但在除了自己及其集团以外的所有“有头脑”者看来,则无异于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这个印象,又让他来了一个“直捣黄龙迎二帝归来”(“二帝”是指“靖康”年间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直接构成了一个高度敏感而又危险的问题!
“直捣黄龙,迎接二帝归来”是岳飞本人的口号,并非秦桧怂恿,当然也不是赵构皇帝自己想要的。也许作为一个“临危自即”,对正统性“存疑”的帝王,赵构很可能说过要“迎回二帝”,乃至“迎回”之后“还位给正统”,但是众所周知,这不过是说说而已——如果真要有“二帝”“迎回”的那一天,如果他真的想“还位”的话,恐怕他的政治生命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生,将会进入倒计时。对于这个问题,赵构皇帝自己,是最清楚的。非常擅长“弄权”的秦桧也该九成九地胸有成竹了。满朝文武双全,起码半途而废,应可悟出半途。有可能一个人就是常年在外打拼的岳飞了,根本就不了解或基本无法了解个中“奥秘”!作为一名军事统帅,他追求的就是赢,更大的赢,最伟大的赢!最大的胜利在哪里?并非如秦桧为代表,皇帝几乎明确扶持的一干文臣及一些武将“意图”,以长江为界,两厢和平止战;也没有一些武将期冀打到了黄河边上,夺回了一大半失地,更没有彻底收复了失地和旧国,只是“反制”“直捣黄龙”,如同歌中唱的“正逢守土复开疆之时,堂堂中国欲使四方贺喜”!可以说“豪气冲天”,也可以说“野心勃勃”——对于胜利的“程度期望”远远大于皇帝!
那到底是您讲的算,还是皇上讲的算呢?你说皇上没有志气吗?你是不是逼得皇帝也像你这么有野心?您认为少消耗乃至不消耗朝廷粮饷,自己筹钱养军,准备战争,这就是“讨喜”或“至忠”吗?难道一点也不使朝廷“不安”吗?殊不知,那样的“不安”,只要有“一丝丝”,就会让荫袭藩镇(割据军阀)出身的皇帝凭借一场兵变“黄袍加身”先祖血脉无限放大,弹指一挥间划出一条“敌我”的界限?!还“迎回二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么?……
不理解或者说不重视政治是很冤枉的!绝命诗到头来还是“朝天阙”啊,太……又是“太冤”啊,又是“太贱”啊,无礼啊,就算拿已经废除了民族英雄“官方认证”这个民族英雄来说,那也是……无礼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1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