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大喜的日子叫洞房,表示组成新家。后来,“洞房花烛夜”就成为古代四喜之一。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婚姻为何叫做洞房?
有关“洞房”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有人说,有一位颇有才气的男子名叫“新郎”,有些恃才自旷,在自己家写下十二个字:”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年好合”。那时候三个皮匠赶会,经过他家门口,见了他家门口的话,就决定走进来看一看是何圣竟敢这么口出狂言。
新郎闻声,急忙将三人迎入屋内,茶水款待之后询问有事。三位皮匠,相见恨晚地笑着说什么也没有,就是过路看到你们这个木牌子写字相当好,便要让他去办一件事情。
新郎不假思索,便一口应承。第一位皮匠说自己想吃个和太阳差不多大小的馍馍:第二位皮匠说想吃得象大海一样多油:第三位皮匠说想吃得象马路一样长布料。
新郎听了哈哈大笑,知道那三兄弟在逗弄自己,却口头答应下来,过了三天就将物品交给了他们。
过了3天,这3个皮匠果然如期而至。
第一位皮匠问:我家那个太阳大馍蒸得好不好?”新郎道:“面发好啦,您去量一下太阳的大小吧,弄得准我又蒸起来啦!皮匠一听犯了难也只能说算罢了。
二皮匠道:我那海里有这么多油,你们备齐没呀?新郎笑了笑:我倒好,倒好,你们可以拿一个盛油的瓮来吃么?二皮匠一听只得也表示不愿意。
三皮匠问:那么,我的布料怎么办?你织得好吗?新郎从容不迫地回答:织吧,是不知您这条路的长度,还要您量力而行地对我说,我好裁断您。三皮匠听后也挥挥手表示不愿意。
新郎笑了笑:听了三个见多识广的人的故事,要你办一件事情,帮忙找到六证。三皮匠虽不知“六证”为何物,又恐丢三落四,遂往他处探问。
原来有个女孩名叫“陈娘”,还是个才貌双全的女人,一听这话,就找来剪子梳子、镜子抖称、算盘等,一说就是六证。三位皮匠看在眼里,目瞪口呆。
陈娘的解释是:裁衣裳剪子是证据、梳头梳子是证据、容颜镜子是证据、斤两大小秤是证据、量米面斗是证据、结账算盘也是证据。
3个皮匠一听就是这么回事,拿回来交给新郎,他提笔写着:家里没人做饭,床上少枕妻。请三皮匠给女孩们带过去。
原来女孩回了一封信:屋种没有梁,冬暖夏凉。新郎看一眼就明白她是说陈娘住石洞中,他急忙打好行装来到山上,和姑娘们相见,新郎问:请问您问一个人,是不是姓陈?居于何处?
女孩的脸一红,就说道:我不是陈娘我是新娘。
因此二人在洞中成亲相爱,民间称新婚男女为新郎新娘,婚期首日称进入洞房。
“洞房”一词即由此而来。
当然,那不过是个传说而已,当不真实。
实际上,“洞房”一词的出现和婚姻制度的改革不无关系,它是黄帝为终止部落“群婚”制度所采取的一种举措。
相传黄帝打败蚩尤之后,就成立部落联盟;但是在部落联盟中,因为那时的人还都是群婚,婚姻家庭极不牢固,男抢女,女抢男,部落内部常常为之斗争,黄帝怕如此下去势必危害部落的安定。因此,黄帝召集群臣常先和仓颉一起讨论如何制止群婚引起的斗争。
有一次黄帝和常先及仓颉在视察部落所居山洞的安全情况时,发现有三洞为防野兽侵袭,三洞四周以石垒砌高墙,仅留一小门让三洞人员进出,十分安全。受此感召的黄帝经过和群臣商议,提出了一种新型婚姻制度。
新婚姻制度要求今后部落中男女双方结婚时,都必须举行结婚仪式,邀请人们到现场目睹、恭贺,人们饮酒谈天说地、欢歌笑语,新人们必须拜天地、拜双亲,在所有人的共同见证下才能算是正式的合法夫妇。新郎新娘拜入天地之后,应邀请到一个用石头墙围成的山洞中,与孤立无援的山洞共同居住,培养情感,到期时,从山洞中走出来的男女双方都有正式婚配地位,女方必须挽髻以示结婚。
新婚姻制度施行以后,子女达到婚嫁年龄,家长预先选好山洞,在山洞外面砌墙。时间一长,老百姓就把砌墙的山洞称为“洞房”。
当然,民间关于“洞房”也流传着不少传说,或紫微星降世,或驱邪避妖。各地洞房不一,以地理变化,文化氛围,风俗,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最大,均具有神秘色彩。
最早有洞房是组合之意的应该是唐朝中叶,《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双双拜天地,再拜丈人和丈母,再交拜礼毕后,送回洞房作花烛筵席”。这里的描述是极为显而易见的,以现代人所理解的结婚就可以了。最为着名的是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中“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句绝美的佳句,流传至今。从此,洞房慢慢也成了新婚夫妇新居的专属称谓,流传到现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