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好友刚刚大学毕业,就带着弟弟揣着仅剩的10万人民币到广东去创业了。可惜他们碰到骗子了,十万元一晃没有了。
受骗上当的经过,友人并不详谈,事成之后提及当时情绪时,称当晚几乎要跳下自己居住的屋顶。
我可以充分理解那种绝望的情绪。给某人最沉重的一击是出其不意地在一夜之间夺走了自己的一切。
心有余悸的友人,自此再也没有涉足商业与创业。他复学读研,后到大学任教,在教育界做公务员。再后又深造艺术类博士。这一事件所遗留的心理创伤也波及到了自己的生活,变得谨慎对待任何人物,不再相信他人。
01
人的格局与承受力虽然抽象却可形容为:
可以设想1个500ml矿泉水瓶、1.5L矿泉水瓶、大水缸、湖泊、河流、大海。
我们常说的“海量”是指个体肚量无限。
人处于顺境时看不到自己的承受力,处于逆境时才能暴露自己。
若承受力仅为500ml,当打击压力达600ml时,人会出现精神崩溃,而且同样是600ml,对于1.5L者来说也能承受,对于承受力如大海者来说影响不大。
昨天看了一则消息,一青年驾车撞上了一位骑着摩托车的爷爷。那天,爷爷的外孙登门暴打小伙,并索要赔偿费6万。小伙子性格比较内向,正在待业无业,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当晚他给女友发消息说再见,便自缢身亡。
这一悲剧是值得同情的。侧面看,小伙子承受力不强。
02
从上述两例中可窥见大众、或普通人普遍承受力之高低。
个人承受力包括两个方面:先天承受力加上后期运动承受力。
先天承受力是不易控制的、先天的、因人而异的;后期运动的承受力则是能够自我控制的,就象运动员练举重那样,靠稍微加码来不断地突破极限。
你每次遭遇打击时,都能够忍受、战胜之后再开始,承受力也会随之提高。
与尼采所言相对应的是,不能杀死自己的人,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众所周知,“华为”,也有一些人不知“任正非“,任正非就是华为的缔造者。
由于任正非的存在,华为由1987年才6人的小作坊成长为如今拥有全世界2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800亿美元、能与美国思科一较高下的世界一流大公司。
任正非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令人羡慕和妒忌。
我要说任正非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难复制是因为他有一种超乎人们想像的承受力。
华为,成立于什么环境?
成立于任正非人生中最暗的谷底。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正非退伍到深圳某国企下属子公司任经理,可惜被某贸易公司骗了200万人民币。80年代200万就是巨款。他从公司除名了。
任正非正面临着一生中最为阴暗的一段日子:43岁,待业,离异,200万债务,无资本,无人脉,无技术,无市场经验。全家人挤到了仅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内,烧饭和吃菜都只能从阳台上解决。
谁遇此情此景,死心塌地数百次。
任正非成就华为的模式与承受力在最初被埋没。
他很快就从冲击中康复了过来,并决定开始自己的事业。
他与几位好友凑集了两万块钱,在一间破烂不堪的库房创办了华为。要生存,华为一开始只要能够赚到钱就会出手,例如:保健品、减肥药等。
后又通过在香港代理交换机、到独立开发交换机…历经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华为一步步发展成为现在的科技创新企业。
父亲有一个朋友80、90年代还到深圳做业务。
他如今提到深圳都会后悔当初没有在深圳购置几套房子或几块土地。当时深圳房子便宜了,手里多了本钱。他说,要是那时候着手几套房子,今天不工作也能挣到翻一番。
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
或者机遇就是人们沿着某个时代的势态去创造。
格局不一样,承受力不一样,能够把握不一样的事物,攀登不一样的人生高度才是缘分。
03
不只商业如此,文学,音乐,科研也不例外…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但凡取得成功者,其承受力之大却是常人难以想象。
一九九六年,三十四岁的马云骑着自行车到北京跑生意、卖黄页。那时候谁也不信任他,连别人都说他长得很坏。
受到如此打击的马云斩钉截铁地说:“再过些年北京就不那么待我了!”
实践证明是这样的。
马云的每一成功步骤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而支撑马云前进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力。
马云在欧洲市场开启了首次推广会仅有三位听众。在慷慨激昂的讲演结束后,他问部下:“说得怎么样?”
下属答:“说得不错,只是受众少一点而已。”
马云信心满满地说:“没关系,下次再来,肯定是要爆了!”
事后果然如此。我看了那爆场时的录像,在商业平台上,获得了最前沿的技术后,欧洲和全世界,无不拍手称快。
人与人的区别不在于智商、不在于出身、不在于幸运,而在于战略眼光、不质疑的信心和屡战屡败的战斗力。
文学界获诺贝尔文学加西亚青年时期遭拒稿的马尔克斯在无收入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直到40岁左右,稿费收入保持稳定;哈利波特作家J·K·罗琳12次遭出版社拒绝稿件之后,终于有了出路;日本指弹吉他名家押尾光太郎首次演奏会上仅有三名听众;中国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终年埋首于枯燥乏味的试验之中,历经无数失败,终于找到了蒿草。
古人云,有容乃大。
那些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超乎想象的承受力。
好比一座楼,要建的更高些,根基就要打的更深些。
不要轻信别人夸耀的成功捷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捷径而在于失败之后的再接再厉。
在互联网时代,那些来财很快的事情,几乎是有成本的。
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现在起,从对打击加强承受力做起,向着目标前进,奋勇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