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10年前,湖北中学语文教师方沫老师,与我建立了通信联系。随后,她又在《语文教学通讯》二○○七年第十四期发表文章《“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将刊登这篇文章的期刊寄给我,以资纪念。当时笔者认为,有关端木蕻良笔名的由来和读音,经方沫先生在语文教学专刊中加以明确,恐怕将来不会再造成误解。殊不知,10年过去了,我再次接到中学生信,仍在求证:”端木蕻良“这个”蕻”,究竟该读作“hong”阳平声呢,还是去声呢?

所以我很纳闷儿:中学语文课本选端木蕻良先生抗日战争年代发表的一篇优秀散文——《土地的誓言》(以下简称《誓言》),起码已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了,怎么到现在教师们上课还读不准这篇文章的作者姓名。

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妨把这个学得很努力的小杨同学给我的来信引过来,也许能从中窥见一斑:

邓老师:

大家好!

我上小学一年级。最近,我们语文课正在学习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上课期间,大家对于“端木蕻良”中“蕻”这个词的发音有不同看法。

课本里没有标出“蕻”这个词的发音,是因为知道还有“雪里蕻”这样的菜肴,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读“hong”。

但与课本相配套的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词语手册》上,所标发音为“hòng”,故教师授课也沿用这种发音。

课下翻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发现“蕻”这个词有“hóng“、“hòng”两种发音。

当“h ó ng”发音时,“蕻”字义项如下:

〔雪里蕻〕一种形似芥菜,茎和叶子均可食用。” data-s data-pos=”0″ data-len=”20″>>〔雪里蕻〕一种形似芥菜,茎和叶子均可食用。亦作雪里红。

以及“h ò ng”发音时“蕻”字义项:。

1郁郁葱葱。” data-s data-pos=”0″ data-len=”5″>>1郁郁葱葱。

>2<方>有些蔬菜茎很长:蔬菜–。

做为人名的人,很快就联想到“蕻”这个词在此取意“茂盛“,读作“h ò ng”。但情况并不因此而告终。

课下,另一参考书(薛金星的《中学教材全解》)上,另一学生见其注明“h ó ng”字样。

于是,我就向网络寻求帮助。从百度百科上看是标着“h ò ng”的。与此同时,笔者还见识到端木蕻良化名的由来:。

吴桂玲在《闽南日报》二○○二年十月九日发表的一篇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中指出,因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掩人耳目、免遭迫害而为自己起此“既不为人们猜忌、也令人不易效仿”之名。因此,以复姓‘端木’,并以其印象深刻的东北红高粱之’红粱‘移其名,使其名成为’端木’,但当时在白色恐怖下,公然以‘红高粱’,易招人嫌,遂突发奇想,改’端木‘为’红高粱‘。但’端木‘并非人名,而是以’高粱‘为’梁梁’,使‘端木蕻良’成为曹汉文化名。

根据这句话,”蕻”一词是从“红”字改过来的。所以,此处应读“红”颜色中的h ó ng。

后来看了方沫的《“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里面写到:

…就这样一直找下去。偶然发现一篇论文《忆端木蕻良》(以下简称《忆》),作者就是著名红学家邓遂夫先生。由文中得知端木蕻良曾与邓遂夫来往,乃至二人有作传之约。对此,笔者认为,邓先生虽未能完成这篇《端木蕻良传》的创作,但是一定为之做了些前期工作,做了些有关材料的搜集,求教于他也许更为可信。

……

接到邓老师的复信时,不禁让人有几分扼腕叹息,说得既严格又有责任感,语言亲切感人,质朴感人,与这样一个人交谈,实在感到渺小愚昧。邓老师回信说:“所问及端木蕻良化名一事,据我们所知:他一点养父都没有,亲戚中亦无姓端木者,乃是1936年郑振铎向《文学》杂志推荐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斛鹭湖的忧郁》,想用一个不犯他人重罪的笔名—复姓”端木”,取名”红梁”(其故乡迄今管高粱称”红梁”),责编王统照觉得”红梁”这个词当时惹人注意犯了忌讳,提出用”红梁”来代替”端木”这个词,后觉得”端木”和”红梁”两个词搭配不好,从此改姓端木蕻良了”端木蕻良”这个名字”端木蕻良本不会被亲戚所知道”。”邓老师这段文字帮我解开了长期悬结的疑惑,也伴随着另外一个疑惑。这是说端木蕻良中“蕻”应读作”h ó ng”,因该词有两种读法:“ho ng“与“ho ò ng”,而以前我对它总是有点把握不好。

本文提及你,故不揣冒昧向你求证。

期待着你的复函。感谢大家!

从小杨同学这封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这几年引起中学师生们,总要怀疑和争论现当代作家端木蕻良“蕻”一词发音的根本原因是—

1.课本中没有明确注明“蕻”的发音;

2.配合课本(一般为教师用)发行的《词语手册》中虽注明读音但偏搞错拼音的语气,将阳平声(h ó ng)标为去声(h é ng)。而且与课本相配套的又一教参书籍薛金星的《中学教材全解》,所标声调倒有正确之处,但长期以来未能与《词语手册》编者协调一致,使全国各地中学老师及学生到现在为止不知所措。

未免让人失望!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笔名之一——生僻的多音字“蕻”,怎么可能长时间没有被课本清晰地注音,没有被配套教参书统一起来?相信我等不是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只是撰写回忆端木蕻良先生文章者,间隔10年,竟前后接到两封咨询信件(其中有老师也有同学);那有些该领域的行家,也有端木先生的亲戚及单位的工作人员,不也接到该领域的咨询信件多得多吗?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小疑团为何长时间不回馈课本和教参书籍编纂者或者有关教育部门让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

最为奇特的是,配合教材出版的《词语手册》中“蕻”字标错声调时,是否先将这个显然生僻的多音字略加考证,而只凭想当然地判断乱标?而且这些年它的编纂者和出版社难道都没得到为此在校内不断引起纠纷的回馈吗?

笔者认为,对于一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姓名中生僻多音字的注音应该“略加考证”。也许有的人会想:“查考”是否麻烦?我得到的答复是,完全不费什么事。因为端木蕻良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立前夕由香港返京,直至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逝世,近五十年间一直担任北京市作家协会专职作家(以后又兼该会副会长)。同时也是中国作家协会老资格会员(1984年被选为中国作协会员),后又担任中国红学会顾问(不仅有长篇小说《曹雪芹》上、中、下卷问世,而且有许多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随笔问世)。细想起来,这样一个勤勉多产而又涉猎甚广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在中国文学圈中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讳。只消有一通电话打到了以上任一单位,或是打到了任一老作家,老学者手中,又有谁能错将其“蕻”字念为去声不成呢?因此“查考”,本应分秒必争,何以到了今天,还在中学课本及配套《词语手册》中,久落如此“糊涂账”却无人问津?

尤其是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早已经为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有关专业人士核实以及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编撰课本、教参书籍等有关人员,其目前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决非方所不便核实,而应不学方沫先生、小杨先生,着力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责任心、真正弘扬敢于“寻根究底”难题的精神。

草于释梦斋,时间是2016年04月21日15时23分20秒

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端木蕻良(左1)、萧红(左4)一九三六年,西安

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端木蕻良与夫人萧红的照片,1938

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端木蕻良与续弦夫人钟耀群(1990年)

端木蕻良怎么读音(端木蕻良是个怎样的人)

博主与端木蕻良的照片(安徽师大,19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5485.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