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是三国时益州建宁郡辖地。蜀汉南部、南中等地豪强纷纷参加雍闿叛军,后来投降蜀汉并出任御史中丞。《三国志》里没有它的记载,在《华阳国志》《汉晋春秋》《襄阳记》《资治通鉴》《通典》里都有。
孟获是南中豪强之一,深得当地百姓信服。后来益州郡大族雍闿因蜀主刘备之死叛乱,孟获也受到拉拢。雍闿命令孟获去其他夷部鼓动叛乱,并设法让其他夷部参加。
公元225年雍闿为高定部曲杀害,孟获搜集雍闿散兵反抗诸葛亮讨伐军。诸葛亮想让孟获心悦诚服,于是七擒七纵,孟获毅然投降并带兵来到滇池。蜀军归降后,由于诸葛亮的“不留士兵、不运粮食”政策,下令孟获掌管南方,后来又调任御史中丞。
小说《三国演义》关于孟获的情节描写十分丰富,比如把孟获作为蛮王来供奉;雍闿,朱褒,高定三人为孟获的部下;而其中多数的南中人物中,则有祝融夫人,孟优,鄂焕,杨锋,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带来洞主,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兀突骨,忙牙长等等。这些特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看作是小说中创造出来的,在历史上几无考录。清代张澍的《诸葛忠武侯文集》中记载有孟获夫人祝融夫人和儿子孟虬的事迹,但是史学界一般不予认可。
“七擒孟获”一词,首见于《华阳国志》第四册《南中志》。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汉晋春秋》中,亦作了简略记载。尽管《三国志》文本中没有其他记载,但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均记载了“七擒孟获”,且与《三国志》没有矛盾和史料失误。
公元263年8月魏权臣司马昭为巩固他在朝中的实力,发动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向成都发动进攻,三个月后,景谷道盗渡阴平邓艾军到达成都后,刘禅见大势已去终于开城降清,蜀国灭亡了。
说来也怪,昔日臣服于蜀汉的孟获怎么会不支持成都?实际上因为其所属南中之地并没有真正为蜀汉所降服。
以往刘备平汉中称帝后,南中(南中四郡)地区碍于蜀汉势力,仍不敢闹事,直至刘备夷陵战败后,南中民心开始浮动,刘备去世后更公然造反,根据《三国志》、“先主卒,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专横於建宁,朱褒叛逆於牂柯”,诸葛亮这才决定南征225年后,用绝对优势降服南蛮王孟获。
此时的南中人心是否已经归顺蜀汉?实际上并不是的,更多的是从这4件事中,我们看到了南中人心还在伺机再次反叛:
第一,诸葛亮建议刘备入蜀后,在南中设立“度降为都督”,这是地方军政的最高机构,是为了稳定南中局势。
二是刘备死后南中蛮族叛乱,诸葛亮南下平定叛乱之后,迁徙数万户百姓至成都平原,又选其为精兵,组建“无当飞军”,再过数年,233年,诸葛亮还在,南夷的豪帅刘胄决定再起义,蜀军只好再一次镇压南中,240年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反叛,向宠率军平定叛乱,但惨遭杀害。
再者,在三国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实力,又无法彻底收服人心,就算是诸葛亮对南中一直采取“攻心为上收服人心”的策略,而南中人心却一直未屈服于蜀汉政权的统治之下,更何况是蜀汉覆灭之际南方蛮族派兵相助。
最后,对于屈服于蜀汉的孟获来说怎么也没有出过兵呢,要是他有一个人目睹蜀汉灭亡的时候,他就70岁多岁了,也许南蛮王当时的座位换了人,或者说他死了。
因此孟获完全无缘发兵拯救蜀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6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