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统一政府应从秦汉开始计算。由于秦汉时代它所辖之地,都密切地依附于中央,郡县制度已非以前封建诸侯国共存。
而且自秦以后,废除封建,行郡县之制,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委派,这些官只领俸禄,不世袭,达到退休年龄必须退休,不允许其子继承。以前封建诸侯王已不复存在,全部权力都属于中央,因此自秦朝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中央统一政府出现,汉代则基本沿袭秦代体制。
01
汉代中央政府的机构
汉代中央政府组织通常有三公九卿之说。
三公是指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的意思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首先说三公。
丞相:文官中的首领,典领百官、金印紫绶、品秩万石的官员。协助皇帝管理国政没有不统一的,等于国家的总理。“丞”在字义上指“副”。于是丞相就成了“副官”.谁当副官呢?一定是皇上的副将吧。
丞相又称丞相,因封建时代上层贵族非常重视祭祀,屠宰祭祀所用牛羊是祭祀环节的头等大事,故当时为上层贵族作管家者称为“宰”。
秦、汉统一以后,封建制度向郡县制度转变,贵族政治已不复存在,诸侯国已不复存在,世界已成为大家,而这大家中的“宰”,已成为宰相即国家政治领袖。
汉初较为着名的丞相是萧何,曹参,陈平,王陵。
太尉:主官军事之最高官,与国防部长等同。品秩万石、金印紫绶。太尉在天下武官中居于首要地位,统领着天下兵马的权力,在历代王朝中都被封为正一品。
由于太尉的权势太重,所以终秦一朝都没有被封太尉。其理由是秦在当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军政经合是始皇帝的合一,因此如果把兵权拱手相让,秦王政统治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汉初较著名的太尉是周勃(平诸吕之乱),灌婴,周亚夫(平七国之乱)等人。
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中主管监察百官、相当于中纪委书记、品秩在二千石以上的最高级别。辅佐宰相,任宰相之辅佐,与副宰相等同银印青绶。御史大夫之下另设御史中丞、副御史大夫,通常驻扎宫中。
汉初比较着名的御史大夫是周昌,张苍,晁错。
在此说明何为金印紫绶。秦代为大官者皆戴官印,官印装腰带上,绶带垂于腰间。印料有金银铜玉。绶为较阔而织有图案的彩带,官位不一,佩绶之色彩及织法亦不相同,以区分身分。当时以金印紫绶最为高贵,其次为御史大夫所佩银印青绶说明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处于丞相、太尉以下。
再说说九卿吧,九卿品秩都是二千石。
太常,秦朝称奉常。掌礼宗庙的官员,掌管祭祀社稷、宗庙及朝会、丧葬的仪式。在祭祀中担任主祭人——帝王的辅佐。祭祀是古代一件大事,可谓侍奉死人重于侍奉活人,故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而名列九卿之一。
太常所属官包括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太卜六令以及博士祭酒等。
光禄勋:秦朝时称郎中令,东汉初年沿袭此名,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光禄勋。光禄勋以镇守宫殿门户、居禁中即御前士卫、贴身维护皇帝及后宫安全为主要职能,与中南海侍卫相似。这个位置要靠近皇帝,位置非常重要。
卫尉:指挥卫士看守宫禁的官员,为宫中卫兵司令,主管宫门警卫、保卫宫中、掌管宫中昼夜巡警、检察门籍等事务,那时凡军事上的官员均称为尉。卫尉的主要职责是守卫宫中平安,一旦宫中有刺客之类的人,就属于严重失职。
光禄勋与卫尉最明显的不同是:光禄勋担负着贴身守护皇帝的职责,而卫尉则担负着守护宫中一切安危的职责。
太仆:掌帝之舆马,“仆”意为赶车,与帝专车司机对应。汉初最为着名的太仆要数夏侯婴,他先替刘邦做驾驶员,刘邦死后再交给汉惠帝,吕后和汉文帝做驾驶员,堪称身份最为显赫的驾驶员。
廷尉: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的主要官员,按照皇帝的意志修改法律,总结全国的案件,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大臣犯了罪,他直接受理。审处大案,可驳斥丞相和御史的意见。
大鸿胪:主管诸侯和藩属国的政务,相当于外交部长的职务。秦汉时诸侯王,列侯及诸属国君长及外国君主或者使臣均被认为是帝王的客人,故与之相关之事大多由大鸿胪主持。若诸侯王入京朝见君主,则大鸿胪应典掌仪式;若诸侯王去世,则大鸿王应遣人慰问;臣属汉者藩属国君长、受封汉者或朝见君主者、外国使臣前来献祭者,亦应由其主持礼事。
宗正:主管皇帝亲族、外戚勋贵及其他相关事务的官员,相当于帝王的管家。其位为掌握皇族名籍簿、各自嫡庶身份或者与皇帝血缘亲疏,年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等。
【大司农】原名《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大司农为大司,并以掌管帝王私财之少府而称。大司农为掌管国家财政之职官,当与财政部长、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等相抗衡,以向全国征纳田租为主,所得主要归国家公费所有。
少府:指专为皇室掌管私财及起居的职能机构。大司农所得归公用而少府所得归皇家私用的小金库给了皇家奢侈生活以资金支持。
它的职掌有二:一是掌管收取山海池泽的赋税以供朝廷使用。
那时百姓种田交农业税都由大司农负责,即为国家公务所用。而且在中国之大,除农田外,还包括山,湖和树林等等非农田,那这些无法种植庄稼的非农田地归谁所有,显然是皇家所有。
起初这些非农田都是未开放的禁地,由政府派员看管。但湖中有鱼,林中有木材与禽兽,有些百姓要捕鱼狩猎,砍木烧炭,便偷偷地闯入了这些禁地,在当时均属违法收入,私自闯入禁地者亦称盗贼,但利之以势,仍有孤注一掷者,故官府防不胜防。最后官府干脆将这些禁地开放,但凡到禁地打渔狩猎和砍伐木材,都需上交所收部分货物,以此为赋税上缴官府,此为后世商业税起源。
这些交税属于少府,即为皇家所消耗。
少府亦掌管宫廷一切衣食起居,游猎玩乐所需供应与劳务。而少府机构之大,人数之多,超编之重,充分显示了封建皇帝至尊至贵,高踞于国之首。
02
汉代的地方政府
汉代地方政府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郡,二是县。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推行的郡县制在西汉基本上是沿袭下来的。
汉代共有100多个郡县,1个郡县辖10至20个郡县,汉代郡县数可能在1000至1400个左右,这是因为郡县数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变化。
由于县级行政机构多达数千个,很难由中央逐一掌握,所以在县级以上再建立一级政权来监督县级行政机构,即为县级行政机构,它直接向中央负责。如此,便构成了像一张大网罗,层层布好,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皇帝便是那张拿着网罗。
至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从郡县两级改为州,县,郡三级制。但不管怎么变化,郡一直是以地方政府为单元,一直到近代才有所变化,这就知道郡县制影响之大。
各县官曰“太守”,为一县最高长官,掌管全县政务,由中央政府直接节制,地位与九卿相等,皆为二千石,所不同者九卿曰”中二千石”,指在中央供职之官,太守为地方之官,曰二千石。郡守以上受中央之命,以下督下属诸郡。
太守可调任中央为九卿,做得好,又能晋升三公。九卿还可置于当地,担任当郡太守。由于汉代官级分得不多,调动起来十分灵活。
除郡太守外,一郡内还有郡尉和郡监。郡尉协助郡守管理整个郡的军事:郡监负责监督。
郡守直属于中央,年年报告中央,一郡范围内的财政,经济,刑事,灾荒和民事均呈中央,中央视郡守实际情况而定,有功者赏罚。
县者,县之下级行政机构也。县官称为县令,其主要工作是掌管百姓,掌管政财,司法,狱讼,兵役等事务。县令之下有县丞1人﹐以文书、仓库、监狱为主。另置县尉1名﹐专掌武事。
县令每年还要向郡守报告一次,郡守经过年度考核及平时视察,视察县令工作情况
郡下有乡,有里,有亭。乡和里作为行政机构、亭作为治安组织。
乡下为里子,里子设里正,简称里典。
另外,还设有司治安和禁盗贼等专门机关—亭台楼阁。亭分布在城乡各重要的地方,每亭都有一个亭长。亭长和治安大队队长差不多,可别把这治安队长看得太小了,因为当年大汉帝国创建者刘邦同志是泗水亭长。
汉代太守、令、丞、尉等均由中央任命,守、令下者由郡守任命。
这都是汉代政府行政组织问题,弄清这一点,对于读史将是大有裨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