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死,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作”
诸葛亮在五丈原上因病去世后,魏延军事生涯就这样过去了,而且,其一生已经倒计时,很快,就被杨仪擒获并杀死,顺便被夷为平地,成为三族之一。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诸葛亮,或者诸葛亮早早离世,那么魏延的坟头草都一米多高了。
换句话来说,就是诸葛亮为魏延遮风挡雨,结果诸葛亮一死,失了庇佑的魏延也就顺理成章地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因此魏延的最后被害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这样讲?很容易,因为魏延在政治上不但白痴,而且要命的是他傲慢而不知所踪,如果这种人不死,那就很难得了。
多见魏延政治上白痴之表。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曾经召集将领们讨论出兵策略,这期间魏延提出要由他亲自率领5000精兵从子午谷直接攻取长安。
这就是三国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但是最后,诸葛亮并没有答应,他觉得魏延这一计划太过冒进,一失足成千古恨,结果事与愿违,于是就否决了他的建议,以更加稳健的姿态前进。
亮思此计之险,不及安从坦道之计,能平取陇右之计,十全必克,所以不必延计。—《魏略》
关于诸葛亮拒绝接受魏延的建议而没有采纳“子午谷奇谋”一事,后人说得非常多,相当一部分人很偏激地认为诸葛亮目光短浅,甚至还说自己胆小怕事,若按魏延的诡计去做,也许能获得更多的胜利。
不过据个人愚以为,此说,显然是赵括的再世之作,纯是纸上谈兵。
原因是什么?我们从魏延“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谈起,便可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答应魏延这一建议。
一、魏延建议可率领五千人马急行军十日内由子午谷到达长安。
据地理记载子午谷整个断面约三百三十公里,再加上离开子午谷又到长安,所以我们以400公里计算,若仅从理论上说,五千兵卒松开速度、轻装上阵、一天跑三四十公里,这简直就是小意思。
红军飞夺泸定桥,也曾创下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之奇观。
但问题是,魏延带的部队不是红军,也达不到红军的素质(真要具备红军战士应有的品质,这在曹魏、东吴都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子午谷内可不是坦荡大路,而全都是崎岖的山路,极其难走。
具体的多艰难的路?曹魏大将曹真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西征期间,他率军走子午谷这条道路,可是一个月下来,只走了半程。
由此可知,子午谷实在很难去,魏延却说用五千精兵在十日内通过,实在不现实。
其次,假设魏延真的能在十日内通过子午谷,但下一步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魏延计划中,只要他经子午谷到达长安,守长安曹魏守将夏侯楙就一定“闻延奄来,将乘舟遁去。”
问题在于人家夏侯楙果真望风而逃?就算他再草包,自认为打不过你魏延,紧闭城门坚守总会吧?
有什么资格到人都要吓一跳跑路?
退一步说,如果夏侯楙的能力真的很一般,所以他开始坚持城池的话,你们魏延要拿下长安总要打,但既然你们急行军了,当然也没有办法带上大攻城器械。
此时如何拿下长安以王霸之气?
因此,有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第二大致命漏洞并不就完事了,在它的背后至少有3个相同的致命难题。
让我们接着假设,如果魏延和五千精兵十日之内顺利穿越子午谷并咆哮吓跑夏侯楙并成功占领长安城,那接下来会怎样?
曹魏那边丢了一城就坐?
若曹魏率兵前来攻打,你们魏延五千人马怎么顶得住呢?当然,你可以坚守城池,但是坚守城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城池内得有吃的。
人家夏侯楙即使被吓得跑路,临行前是不是也要拿走粮草,即使拿不到,焚烧摧毁也总没有问题。
而若城中无粮草,魏延必须确保后续兵力和粮草能够在短期内顺利到达长安,才能保住长安不失。
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个必要条件,魏延和五千精锐部队通过子午谷时,要做到信息不漏,曹魏也不会知道。
否则,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子午谷出来,而这边曹魏军队就在谷口等候,果真如此的话,这也是为曹魏“上菜”的典型表现。
以上条件几乎都可视为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可确保“子午谷奇谋”取得最后胜利。
还有,就算成功了,拿下并守住了长安,但又能如何呢?这在当时蜀汉的总体作战方略上,显得收效甚微,莫非魏延认为自己就是当年“威震华夏”,能在一战后,使许都和洛阳周围各势力都反戈曹氏的关羽?
因此说到底,魏延这一方案,现实意义不大,而且成功概率很低,而且诸葛亮那时的策略就是不断地耗损削弱对手,不那么一味地和对方短兵。
毕竟那个时候蜀汉是经不住这种折腾的。
所以,诸葛亮不取魏延之策无可厚非,并非如一些人所说诸葛丞相眼光短浅等混语。
当然,现在是开军事会议了,将军们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无不妥,出主意遭拒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魏延随后的发挥,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确实是一个蠢货。
延常说亮是懦弱的人,感叹恨自己才用的不够。—《三国志》
须知当时身为最高统帅的诸葛亮,拒魏延之议,天然自有其理,只是魏延事后对诸葛亮怯懦的讥讽和“才无法尽用”的感叹。
由于魏延这一讥讽诸葛亮的姿态,再加上他说过的一句话,都在史书中留下记录,相信诸葛亮在那个时代也一定是明白无误的。
然而却不见诸葛亮给魏延的任何处罚,公报私仇更是无从谈起。
其他就不说了,要是魏延那种因为主帅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就出言讥讽的作派的话,放在曹魏阵营里,曹孟德肯定要他活不了一集。
由此可见,诸葛丞相真的是有容人之量,同时也侧面说明了魏延是个政治上的白痴。
第二又说,他傲慢而不知。
关于魏延的人品,诸葛亮同样是非常了解的,而且知道他去世以后魏延一定会做死,所以当他觉得油尽灯枯时,就专门做了以下安排:
秋,亮患病困乏,密及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后退军节度,令延断绝,姜维次之;如延或不从,则军自发矣。—《三国志》
换句话说,诸葛亮心里还想让魏延服从安排、按自己的打算去做,可怎奈,魏延却偏偏听不进去,是跑到了作死路上。
魏延那个时候很有成绩怎么办?首先,他说“丞相虽已死,我自相见”。
什么意思?是诸葛亮的牺牲,也是他魏延的功劳,没有必要这样打道回府的,亲自带兵,才能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
魏延一直认为自己的水平并不比诸葛丞差,甚至估计在他心里可能会比诸葛亮高出一点,那不就是狂妄吗?
固然,诸葛亮并非十全十美无人能出其右,但是仅凭魏延之力,还是逊色了很多。
其他不说,没过多久,有一样东西给魏延当头一棒,那时候魏延带兵来到杨仪面前,一路焚烧栈道,企图堵截杨仪,可是结果怎么样?
结果掌管讨伐魏延之蜀将王平义正辞严地喝斥了他,让魏延手下都当鸟兽散。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而身犹未冷,汝等何敢是尔!”延士众知其曲于延者,不以为用,军无不散也。—《三国志》
就连手下也不能控制,又谈何诸葛亮一死就有他的存在,这个可以说是典型的别吃面皮了,真要身怀绝技,又怎能不叫那些士兵替他们死战?
除此之外,魏延当时还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话说得也非常简单,即魏延瞧不起杨仪,自感不同凡响,所以,舍不得也拒绝给杨仪断了后路。
杨仪和魏延之间并没有和睦相处,这个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了,当然杨仪这个人并不是省油的灯了,撇开他不谈,我们就来看看魏延这个举动有哪些不妥。
诸葛丞相忽然病故,而且临死之前已交待好军队回撤的情况,还部署好由谁来负责干什么的具体安排,此时,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你魏延不再看杨仪不顺眼了,那时候,也要服从安排好了,什么都要等到回来以后才行。
但魏延不乐意了,非要此时和杨仪争锋相对,让己方内动手打起来,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极不该发生的事情。
再说了,有什么理由你们魏延不可以做断后工作呢?
是不是比张飞强,比赵云强?他们两个人,都曾是断后工作,怎么来你们这儿做不下去?
其实说穿了,魏延闹在那个时候这样出来的目的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抢班夺权的。
诸葛亮临终前,把军事主导权暂时交给了杨仪,这一点就让魏延十分不爽,加上他与杨仪素来不和,因此就准备武力夺取最高军事权力。
狂妄而不知,又企图染指军事上的最高权力,这类人,得亏且失,一旦得逞,则势必对无诸葛亮之蜀汉,带来毁灭性打击。
况且这位公的人缘很差,那时候杨仪与魏延分道扬镳上疏,相互告发谋反的事情,而且后主刘禅也下不了决心,向大家伙讨教,而且多数人,都断定是魏延造反,并非杨仪所为。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
混得连朝廷里肯出面保自己一人也没有,可以想象,平日里魏延,怎么会不招人喜欢呢,只是这种人还要抢班夺权而已,实在荒唐到了极点。
因此,最后魏延被害,也就成了必然结果,而制造这些的并非他人,正是自己,只可惜亲人,受如此愚蠢之人牵连,致使夷为平地,形成三族。
延独带着儿子几个逃了出来,跑到汉中去。仪派马岱去追,致首于仪,仪从踏足开始,说:“庸奴!复可以作恶吗?”则夷延三族。—《三国志》
因此魏延的死一点也不足为怪,即使他具有一定军事能力,政治上也完全白痴,特别是诸葛亮去世后,更是明目张胆地不听指挥,为抢班夺权竟与其手下大动干戈,说此举已属“乱臣贼子”并不为过,所以,最后被俘被害也就在所难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