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够在康熙眼皮子下做太子36年的男人,一个用尽康熙大半辈子心血培育起来的储君怎么会烂泥扶不上墙呢?
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影响下,不少人都认为大清朝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当众册立太子胤礽是个“烂泥扶不倒墙”的东西。
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嚣张、图谋不轨乃至私通其父康熙之妾都是胤礽在该剧中的写照。
而且相比较而言,雍正在戏中的形象颇有“伟光正”之嫌。
但是我们要知道《雍正王朝》原本并不是什么历史正剧,它的情节同样取材于小说《雍正王朝》。剧中角色表现出的种种形象和个性都是为配合情节的需要和促进情节发展而产生。
此中太子胤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在戏中呈现的形象也迥异于史。
那么胤礽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不妨以康熙晚年两次废胤礽太子之位时所下诏书为切入点来探讨胤礽在历史上的地位。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从两岁起就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被废。
此次废黜的原因在当时有几件。
首先是皇长子胤禔和一些皇子一起向康熙检举胤礽的暴虐不仁和任意殴打王公大臣等恶行,以致于当时“鲜不被它荼毒”。
其次胤禔等也举报胤礽私扣蒙古贡品,此外纵容其奶妈丈夫、当时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勒索下属。
除皇长子胤禔等检举揭发外,皇十七子胤祄当时突然病倒了,但是胤礽并没有“悲戚”之心,这使康熙以为胤礽既不像兄长,又没有仁爱之心。
更为重要的是,康熙当时从塞外回京的路上,胤礽晚上又悄悄地走近康熙的营帐,“窥视”起来,这使康熙更加感到胤礽也“谋弑”了。
这些事情共同作用,大大激发了康熙的斗志,终于在康熙尚未离开京城的时候,便集合群臣发出谕旨,要求取消胤礽太子之位。
而此谕旨中康熙对胤礽的罪状共有3条。
首先是不仁,在“有辱廷臣者,专擅威也”中,重点提到胤礽任意殴打王公大臣的事情,此外还有皇十八子患病的事情,指责允礽“是亲兄弟,决无博爱之义。朕予以责之,愤然怒之”。
二是不孝,即夜间窥探康熙营帐之事,“夜夜迫近布城,裂隙窃视“,”,另外康熙还十分严厉地说,照胤礽的这种做法,自己就会“今遭鸩,明日杀之”。
第三则是亲小人,也就是放纵凌普勒索下属,原话为“凌普是内务府的总管,他认为允礽是乳母的丈夫,于是就他征索。凌普比较贪财,包衣下人都怨憾”。
这道谕旨是康熙尚未返回京城途中一怒之下对随行大臣们发布的,而且按正规手续,若正式取消胤礽太子之位则需再次对全国发布《废太子诏》。
可对大臣们宣布取消胤礽太子名位仅12天之后,康熙便后悔不已。
他在给国家发布官方《废太子诏》前,再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明里暗里都说胤礽曾有过好过,言中之意是想让大臣们出面出头,为了给他一个台阶下来,这样他首先不急不躁地发布了《废太子诏》。
“皇太子名分、关系重大,朕熟观史册,岂有轻举之理…且其(指胤礽)骑射言辞文学,无不及人之处,…尔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众意云何?”—《圣祖实录》
只是,一群王公大臣们,不按康熙所提示的那样去做,也明白康熙要做什么,只是谁都不敢冒险出来领头,加之当时朝堂内部势力纷繁复杂,所以最后无人挺身而出。
迫不得已,康熙才宣布正式取消胤礽太子名位。
“朕志既成,即时告以天地太庙社稷之事,废皇太子之斥。”—《圣祖实录》
而待到官方发布《废太子诏》时,康熙所做的一切,更印证其内心并不愿意废胤礽。
历史上有记载说,康熙当时在文武大臣面前念《废太子诏》,前半句都是在哭腔中勉强看完,而念完正式废黜太子之后,康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直伏地痛哭。
上而谕之,以仆地为之。—《清史稿》
有道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康熙今年54岁,历经半生风雨,竟也会在文武大臣面前这样失态,只能说,那实在是触碰着他心中不可遏止的痛。
并且,在康熙最终不得不废除了胤礽的太子名位的同时,他还给自己,以及而胤礽留了一个后手。
而此后手也是胤礽很快就能恢复的关键所在。
哪些是后手?是以宣定胤礽存在不仁与不孝和亲小人三宗罪状时,康熙加封胤礽为灵。
“今忽被鬼魅凭藉而蔽其性。”—《清史稿》
加这条的理由恰恰是因为康熙那时已后悔莫及,却骑虎难下而只好按程序下《废太子诏》给世人,又加此条言外之意,即太子本来就不错,自己所犯之罪,也是有病后所为。
坦率地说,这实际上是康熙准备将来复立的理论依据。
于是我们看到,胤礽复立的前夜,康熙先上演了一出因为想念胤礽引发疾病的戏,随即便着手召见胤礽,并且告诉当时大臣他每次召胤礽都会觉得病痛减轻很多。
就连为了给胤礽能够恢复政权创造有利舆论基础康熙皇帝也亲自出马捏造所谓“夜有所梦”之谎。
什么是“夜有所梦”谎言?很简单,在胤礽即将被复立的前几天,康熙对大臣说,自己梦到了祖母孝庄太后,以及已故的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们在梦里脸色不悦,且康熙所说之意暗示着取消胤礽已令祖先们不满意。
而所有舆论工作就绪之后,康熙亲自给胤礽翻了案,他当众说“皇太子被诛,虚诬不少”。
至此,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正月,胤礽被正式恢复。
当然,胤礽虽然重新恢复,但是首次废除却燃起了康熙后期“九子夺嫡成功”之战的导火线,除了胤礽以外,皇子们的野心急剧扩大,与太子们的冲突愈演愈烈。
最后,结合当时的形势和考虑稳定局势等因素,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九月,二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名位。
第二次废黜,其核心原因在于皇帝和储君的冲突,已在康熙、胤礽父子间发展得无法协调,因此胤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下场,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但是也不能否认第一次废黜时康熙做出的成绩和为胤礽恢复皇位花费的心血等等都显示出康熙对于其子胤礽无比深厚的父子之情。
而关键也正在于此,胤礽要是个“烂泥扶不倒墙”,机敏得像康熙的东西,又有什么资格对自己投入那么多情感呢?
须知康熙别子,则一赛过一。
并且,在胤礽第一次被废除之前,康熙在朝堂上的布局,更能体现他对胤礽的“父爱如山啊”,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既怕他飞不起来,又怕他飞得太高。
它的含义是什么?我们看一下康熙当时给胤礽的布局,便很明白。
胤礽1岁多时被立为皇太子,长大后康熙开始自觉地给胤礽安排了对应班底,而且,安排了胤礽最近母族赫舍里一家。
当时该家族的首领是索尼儿子索额图。
安排胤礽母系家族做自己班底的原因,实际上是康熙经过慎重考虑的,一是从血缘亲近程度来看,赫舍里家族和胤礽有共同血脉,从而确保这帮人毫无保留地拥护胤礽。
终究还是一家人啊。
二是在这批人无保留地支持下,胤礽后来即位后,将足以制衡宗室集团,避免宗室王因权势大起乱政,也避免权臣擅权之事。
须知康熙却清楚地记得当年多尔衮擅权和鳌拜专政时,不遗余力地极力拥戴赫舍里一家,是为将来不使此类事发生于胤礽。
而康熙在深层思考下胤礽的同时,也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即不允许太子集团权力太大,以避免对其统治造成影响。
换句话说,为了保护胤礽的身份与权力,同时也为了防止他对自己构成威胁,这使康熙十分为难。
他若不深情厚意地对待胤扔,直接提防他的实力也是可以的,问题是既有情也得提防,这操作起来,异常困难。
但是即便如此,康熙还是做了三十多年高难度的操作,而且效果还是十分好的,起码在胤礽首次被废黜前,他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很和谐很好的。
因此,在康熙苦心孤诣布局朝堂这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他与胤礽关系很好,否则就不会如此劳心劳力了。
另外,还有很多胤礽在做太子的时候给巡塞外康熙写的信,从中也可以看到康熙对于这个儿子的宠爱,这一点不一列举。
综上所述,结合以上例子,我们的结论是,康熙和胤礽父子俩至少在二次废黜前,关系极为密切,甚至丝毫不亚于和大明朝朱元璋、朱标父子俩。
一位父亲,能够给他的某一个儿子以那么深的情感,除血缘关系的熏陶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这儿子非常出色,在各个方面都让他非常满意甚至充满了期望。
而胤礽之所以能有如此卓越之处,除部分在于他本人的才华外,还在于他花费康熙很多精力去培育。
据史书载,胤礽早年康熙曾亲自让他识字,待到6岁时康熙还安排李光地,张英和熊赐履三位当时很有声望的大学士教胤礽。
就是在这倾诸种种好资源的调教下,胤礽长大了,成了非常出色的皇子。
并且,根据不少史料的记载,在胤礽成年之后,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也确实验证了他不是平庸之才的说法。
例如康熙征讨噶尔丹时,监国是胤礽,当时22岁,对一切事务的处理,都显得十分安全细致,对康熙少了许多顾虑,而且事成之后,还深得康熙赏识。
朕初出中路,留太子处朝事,举朝称善。—康熙从战场回来,给大臣们评价胤礽
另外,欧洲传教士当时也有很多人来华,其中部分传教士受到胤礽接待,据其撰写回忆录记载,胤礽接见时所表现出的神态和言谈举止的智慧都使他折服。
由此可见胤礽的确算不上“废材”,可能无法与其父康熙相提并论,但是起码算不上什么“烂泥扶不倒墙”的东西。
而这么好的他最后走被废之路的原因其实很大一部分,康熙不愿意承认,那就是康熙实在太宠爱他了。
历史记载为凸显胤礽身份,他长大成人后,康熙规定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时百官和皇子,除了要向康熙本人姓三拜九叩大礼之外,还需要向皇太子,也就是胤扔行二拜六叩之礼。
这一超高规格礼仪是康熙为加强胤礽作为诸王大臣和宗室的身份。
甚至有一次朝鲜国王因在致清朝国书时不避讳胤礽之名而惹恼康熙皇帝,复函严厉斥责。
也有最典型的是索额图垮台。
索额图本来属于胤礽一个稳固的班底,但是最后却被康熙禁锢到死,康熙给他下的罪,通俗地说就是“教坏”他,让他做很多不法的事情。
例如前面所说的臣下对胤礽需行二拜六叩之礼,索额图入狱时康熙责备索额图,认为一切都是索额图不对,乃是索额图给太子定了一个超格仪仗。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康熙不愿意承认他属于胤礽的宠爱,更不愿意承认儿子会犯错误,而且就这样,但是胤礽犯了错误,康熙就把错误转嫁给了周围的人。
总而言之,胤礽未废前,康熙对胤礽的额外情感超越了普通父子,甚至超出了普通宠爱。
也正是这样,胤礽终于酿成了惨剧。
所以到后来,随着胤礽势力的日益强大,他必然会和父亲发生冲突,毕竟古代封建王朝里,皇帝和太子之间,一直是一对“冤家”,永远无法完全和谐相处,而且胤礽日益强大的势力也明显地伤害到康熙。
特别是复立后,胤礽已认识到他最大的障碍并不在于他的弟弟,而在于这位坐了帝位的老爸,于是他开始秘密筹划、企图迫使康熙让位的有关问题。
此时,康熙就算对胤礽再有深厚感情也不能当一事无成,况且胤礽敢于做这样的事,父子俩的冲突已上升到政治冲突的高度。
因此,康熙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选择了权而非子。
综上所述,清朝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公开册立太子胤礽并没有像电视剧里演绎得那么一无是处,真实历史里曾有过他,是康熙皇帝最称心如意的继任者,寄托着康熙绝大部分情感,却因康熙宠幸,及父子关系矛盾激化,终于又得以恢复,随后被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此清朝再也没有公开封王子的先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