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代,人们主食没有馒头、包子,蔬菜的话没有西红柿、土豆、红薯等,就连今天很普通的辣椒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木得有啊。
假如有一位热爱各种食物的“吃货”幸运地穿越到秦代,那他可能会迎来“痛苦不堪”。
为什么?非常简单,不要说品种繁多的珍馐美味了,很多现代餐桌上的普通食品,秦朝基本是吃不上的。
包括而且不仅仅局限于之前说过的馒头、包子以及蔬菜类中的西红柿、土豆。
就连佐料来说,秦代人都单调可怜,更有甚者,那个时代的烹饪方式更是令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
那么,问题是秦代时期人们普遍关心哪些事情?还有,他们是如何烹饪食材的呢?现就此话题,略谈浅见。
在主食中。
前文已经说过,就主食而言,秦代人们吃不上近代到处可见的馒头和包子,而这一切,那时还没有发生。
馒头,古时曾名“蛮头”,它产生的年代,通常被认为在东汉末年三国。
有人说是时任季汉宰相诸葛亮在征孟获、进军中发明馒头,但那时馒头和近代馒头形状有很大差别,一说那时馒头形状呈“人头”状。
当然,诸葛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前人基础之上创造出馒头来,中国人食用馒头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无外乎,若从形状看,当时所谓馒头与现代面饼比较相似。
因此,严格地说,秦代人民不能食用与现代相似的馒头。
包子相传还出于诸葛亮之手,那时候他命的将士把牛羊肉切成肉酱拌入肉馅中,外面裹着面粉,它的目的主要用于祭祀。
只是,起码到了宋代以前,并没有包子这一称谓,那时无论内有馅或无馅,都都统叫“馒头”。
一直到北宋时期才出现包子之名,代指含馅儿馒头。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虽然已开始将包子与馒头区别开来,但是馒头始终是北宋人民的最爱,那时候有种叫“太学馒头”,受到了很多学子以及官宦人家的青睐。
具体办法,就是先把肉切成丝,然后拌入花椒面,加盐等佐料,最后裹入发好的面条里,这一作法,与现在河南一带盛行的“花卷”很相似。
所以包子就像馒头,到了秦代就没有真正出现过了,所以那个时候的人是吃不上馒头的。
也有一些面条,面条可以在秦代食用,毕竟我们国家在历史上种小麦以及各种谷物都很久远了,所以才够做面条这一种食品。
只是那时候的面与近代的面有很大不同,最早期的面通常被称为“汤饼”,泛指所有用水煮过的面食,所以那时候,这“汤饼”的外形是五花八门的,而不是定型的细长条。
然而秦代人都能吃面不假,但是如果身居咸阳秦始皇要来一碗地道陕西油泼面恐怕就没办法了。
为什么?这很容易,因为油泼面“辣子”这个灵魂在那个时代是不存在的。
辣椒进入中国的时间还需要到明朝末年才能到来,即使是辣味相同的胡椒也要到汉代张骞通西域时才能出现。
因此,秦始皇虽然也在陕西,但是并没有达到“油泼面自由”的境界。
撇开油泼面,那那时秦代人主食吃什么?基本可划分为5类,即:稻,黍,稷,麦和菽,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五谷。
这里面,稷作为当时饭桌上的主食“扛把子”,稷又叫“栗”,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小米,属于禾木科狗尾草属。
中国小米栽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小米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
除小米外,还以稻为主食,但稻子在那时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即酿酒用。
据《诗经中》载,“十月作稻,为之春酒”意为十月种稻后,为来年春季饮用新酿制的葡萄酒作准备,这足以说明当时稻作主要目的更多地用于酿酒。
剩下的就是小米和小麦了,其中小米被现代人称为大黄米,因为它粘性比较大,所以通常用它来做蛋糕会比较多一点。
就麦而言,当时因种植面积不像栗那么广,所以只能做为辅食,登上秦代百姓餐桌的几率也不像栗那么大。
最后是菽,这里所说的菽简单地说是豆的统称,又可理解为各种豆做成的米饭和豆叶煮成的汤料。
而且这类食品,秦代富贵人家并不吃得下,如张仪出使韩国后,在韩王面前很轻蔑地说,韩国人民基本吃得下“豆饭”,言之,即韩国国弱民贫。
因此,若是有人穿越到秦代的话,日常主食基本上都是以小米为原料做各种各样的饭菜,如小米粥等,再来碗以稻酿的美酒,对了,吃块黍做的糕点吧,如果条件允许,可能还可以吃点儿小麦做的“汤饼”。
但是如果家庭条件不佳,以上恐怕无法食用,那么只能像战国韩国人那样,天天“豆饭藿羹等”。
再来说说肉类。
总的来说,秦代人民肉类食物资源,还相当丰富。
远在商、周之际,人们已在吃各种肉类时,也把不同肉,按需求不同用于祭祀场合。
而据《周人。天官。庖人》记载,那时可供人食用的肉类基本是“六畜,六兽也”和“六禽”。
其中六畜为马、牛、羊、狗、鸡(经核实,那时的鸡的确被概括为六畜之一)。
而六兽有糜,鹿,芰(音军),熊,野豕和兔。
其中糜为一种角象鹿、尾、驴、蹄、牛、面、马四种不像动物,属于哺乳类动物,原产地在中国,但该动物早已绝迹。
而鹿则通常以梅花鹿为多,关于獐的说法,据考应为獐子。
其余还有熊、野猪、兔子等,以上6种肉类动物在商周时期便已是人们最重要的肉食来源,而在此过程中,野猪逐渐演变成圈养而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肉食原料。
此外还有六禽,六禽是指鹅,鹑,鸿鸿(音同雁),雉,鸠,鸽,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大雁,鹌鹑,田鸡,野鸡,斑鸠和鸽子。
而且除以上这六畜,六兽和六禽之外,秦代人们饭桌上,肉食水产品品种,都是相当多。
先秦许多文献都记载着当时人们对水产品的喜爱,通常常食用蚌,鳖,鲤,鲨,鲂(音同房),鲔(音同为),鲮(音同尝),鲦(音同条)和鲩(音同宛)等。
在这些蚌当中,蚌主要以河蚌为主,一是打捞方便,二是肉味鲜美,但鳖就是鳖,鲤就是鲤,鲨就是鲨,但因为捕捞比较困难,能够上桌的几率并不是很大。
此外鲂还属三角鳊鱼,属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数量较多。
鲔则是白鲟之旧称,一说指近代烟仔鱼,因其肉味鲜美,乃当时王公贵族之宠儿,且发展至今,已属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
鲃则为黄颡鱼又名毛鲮鱼,通常生活于河川溪流之中,为淡水夜行性鱼类。
鲦则是鱼纲鲤科鱼类之一,“头鱼理论”里有名的头鱼是鲦鱼,至于鲩鱼是我们近代常见且经常食用的草鱼。
以上几类水产品,组成秦代百姓餐桌上海鲜品类,自然如虾、蟹等普通水产品,都可以为秦代百姓所食用。
这样一看,看来秦代人民对肉食还是很吃得下的,天上有飞,地下有跑还有水。
当然如果只看品种,秦代人所食用的肉类和水产品并不比我们现代人少,但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就算他在如此丰富的肉类水产品食材面前,也还是有些难咽下去。
为什么?非常简单,那时候人们烹饪肉食和水产品的方式会使现代人无法接受。
秦代,榨油技术尚未出现,即那时的人尚不能从多种植物中榨取油脂,所以,那时的人只食用“荤油”。
荤油在我们现代话中是指从动物中提取的油脂,古人把这荤油分得很细,如从有角动物(如牛羊)中提取的油脂就叫“脂”,而由无角动物(比如猪)提取的石油,就成了“膏”。
并且,通过大量的烹饪经历,古人也总结出了动物油脂的不同特性。
脂香、牛脂、膏臊而腥膻者,豕膏。膻即羊脂。
也就是秦代的人,就开始用油脂做菜了,但是那个时候做菜的方法,不是炒制这一种,道理非常简单,那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铁锅。
用铁锅炒,直到北宋才开始流行,初期因冶炼技术落后,加之产铁量不够,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古人都没有办法吃得下炒。
那么既然炒不出来,那么秦代人怎么会做饭?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炒,蒸,烧,烤和炖等。
由于有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油脂,因此煎是能够实现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煎,与我们现代人常见的将食物放在平底锅上,用油来煎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用油把食物煎成两面焦黄色的烹调方法直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名著《齐民要术》中也曾提到过这一点。
而秦代的煎制,大体可理解成把食物经过动物油脂的简单煎制后,放入加了水的器皿中,再经小火烧取汁液,最后成菜的作法,与今人煎制中药有几分相似。
除此,那个时代的主流烹饪,更是蒸煮炖兼而有之,无论哪一种美食,只要放上蒸煮就能煮烂,其中最为方便快捷的,莫过于乱炖乱放。
另外还有烤制,基本上跟现代烧烤相似,所不同的是做法、叫法都不一样,那时把大块或整块肉用火烤制,就叫“燔”,而把肉串成串烤,则叫做“炙”,至于把肉裹上泥巴扔进火里烤,叫做“炰”。
因此,现代人若是来到秦代,要吃肉也只能是那种煎炸中药似的煎炸,或者是来些蒸炖套餐,如果有功夫的话,也可以整一个小烧烤之类,至于炒菜之类,是吃不到的。
听上去好像不差钱,可以根本不接受,但不要开心到不行,其中最致命、最令现代人不接受的是那时候调料种类不丰富。
象肉类和水产品若蒸若炖,并非难咽,特别是牛、羊肉和水产品,蒸、炖同样可以吃出鲜劲,问题在于,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佐料。
而且秦代佐料也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人食欲。
譬如那时候还没辣椒。
前面说过,近代意义的辣椒早在明朝末年就被引入中国了,就算辣味再明显不过的胡椒也要等张骞西域后才能出现。
所以这对喜欢吃辣的朋友们来说绝对是莫大的伤痛。
那时有些调味料,只加盐和花椒,也就是那个时候的饭,除咸味那就是麻味,不是麻味就是咸味。
当然,秦代人们为解决口味单调,想过很多方法,如做各种酱料等。
对秦代人来说,那可算是“一切都可以是酱料”了,青草蔬菜、肉类水产甚至虫子都有,其中包括而且不仅限于蜜蜂和蚂蚁,就连某些昆虫的卵块也能做成各种酱料。
而这几样酱料,则是秦代人们用餐的“神器”,无论是主食还是蒸煮炖套餐,随手来匙酱料下饭菜。
此外,吃烧烤的时候也一样,为增添味道,各类酱料就更齐全了,一抹抹,便大吃起来。
只是这些“形状可疑”和带有浓重气味的酱料恐怕现代人很难接受。
综上所述,从食用肉食的角度来看,秦代人们能够食用的品种还相当丰富,六畜六兽六禽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海鲜类则可以食用很多,但是,肉类品种虽多,却又因缺少铁锅和丰富佐料,秦代人肉类菜肴显然没有现代味道那么丰富。
虽说有各种酱料,但还是那句话,在仅有盐和花椒的那个时代,即便是酱料,口感也丰富不到哪里去。
因此,如前所述,现代人如果在秦代虽可达到肉类自由的目的,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烹饪手法和缺乏能够增加风味的佐料,造成“体验感很差”的原因,最终只能是为了各种酱料的解馋。
最后,关于蔬菜水果。
在那个年代可以食用的蔬菜品类。
先秦时期虽然人们已开始开拓土地成规模种植蔬菜,但是由于嫁接技术和培育技术落后,蔬菜品类仍基本处于依赖自然阶段。
例如象《诗经》一样,前前后后所记载的植物名称有百余种之多,而真正可以吃到它们的却只有二十余种。
二十余种听来并不鲜见,问题就出在这些种类中,多数,是与浮萍和水草相似的那一种,如“薇”和“蒿”,这类植物既不能大范围栽培,又需要较多的生长环境,所以,仅能做为辅助蔬菜使用。
秦代人餐桌上真正能够经常见到的蔬菜可分为葵,藿,薤(音同谢),葱和韭菜5种。
此中之葵为冬葵即我们今人所称冬苋。
葵菜栽培历史,在我国是十分悠久的,至少两千多年以前,葵菜已开始大面积栽培,正因如此,葵菜在古代也有百菜之主之称。
因此葵菜在秦代饭桌上最多。
而蔬菜中另外一个“藿”说白了就是大豆的叶子和树叶,前面说到张仪出使韩国,讥笑韩国国民吃“豆饭”包括把大豆叶子煮成饭。
其次葱和葱,按照我们现代的说法,都是小根蒜或野蒜,这大蒜和人工栽培的大蒜相比,个头更小,辛辣味更淡一点,所以那时候还可以就事论事的面食生吃,像咱们现在北方人吃面像蒜的时候几乎是一样。
而葱头与韭头,即现在的小葱与韭头,咱们现代人都食用大葱,虽然发源地还是我国,但是到了秦代,大葱种植技术并没有特别的成熟,所以那个时候,老百姓食用的葱头,通常都是小葱。
对于韭菜来说,也是从野韭发展而来的,到了秦代韭菜更是被用作酱料食材。
除这5种菜外,今人能够食用的蔬菜大多在秦代就没有出现过,相当一部分是等张骞通西域才带回。
如黄瓜,香菜,胡萝卜,此外茄子在南北朝时已出现,菠菜和丝瓜则要到隋唐时,南瓜土豆红薯玉米则更迟,得明朝时出现。
另外还包括番茄,洋葱和西葫芦等近代极普遍的蔬菜,清朝时才引入中国,秦代自然不会。
换句话说,在秦代,较重要的蔬菜是葵,藿,薤,葱和韭菜这5种,而其他现代常见的蔬菜秦代人是根本无法食用的。
并且,受烹饪方式以及器具的限制,对于蔬菜的烹饪,秦代也是比较单调。
史料记载秦代对蔬菜除制作酱料外,其余均为“菜齏”、(音同击)、“菜醢(音同组)”等。
菜对是指在菜中加入葱、姜和调料腌渍而成,与我国近代腌咸菜相似。
而菜菹则比较复杂,通俗地说就是把盐巴加到烧开的沸水里,再把菜放进去轻煮之后捞出来,跟“焯菜”差不多,再剁碎,拌入酱料吃。
这两种方法制作的蔬菜大概搁在很多现代人的身上可能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一顿两顿就好了,如果每天这样吃的话,那么真可谓是《水浒传》里鲁智深所说的“口中淡出一只鸟”了。
至于要说要提升口感、炒青菜就更不行了。
最后是吃水果,吃水果并不需要太多烹饪方法,等果子熟了采摘下来便可以食用了,然而到了秦代,人所食用的果子一样也不如现代人那么丰盛。
葡萄、石榴,张骞带回,西瓜唐代出现于西域,真入主中原得宋,菠萝则引进于明,关于苹果则出现于清。
但秦代人可以食用的水果主要有梨,桃,杏,枣和橘子,樱桃。
以上就是秦代人所能吃的主食,肉类和蔬菜水果居多,和我们现代人比起来,秦代人的饮食明显比较单调,一是因为各种原料的类别都比现代少了许多,二是因为烹饪方式所限,那时主食和肉类烹饪方式中,比较蒸煮焖,要么烧烤、配酱料,因此,现代吃货若穿越至秦代,在当时饮食习惯面前,肯定会很不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