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欲知花木兰所攻之敌,必先知其为何朝。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花木兰在中国古代传奇中是一位巾帼女英雄,其“代父从军”事迹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对于花木兰是何年何月何代,出征之后,所攻之敌又是何许人也,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结论。

而现在比较盛行的说法是木兰乃南北朝北魏人。

那么这句话有哪些佐证?其证据来源主要来自记述花木兰有关故事的《木兰辞》。

其中第一个佐证就是《木兰辞》中叙事诗产生的最早时代。

据查,《木兰辞》首见于南北朝,这首叙事诗后被载入南朝陈《古今乐录》。

所以,从《木兰辞》一诗产生的时间来看,推测花木兰应亦为南北朝时的人物。

注:南北朝是指从东晋灭亡后(公元420年)到隋文帝杨坚灭掉南朝陈(公元589年)的百年历史,其中南朝有宋,齐,梁,陈4个政权,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文帝杨坚就出生于北周。

此外第二个证据是《木兰辞》里那句“昨晚看军帖的时候可汗大了些兵”,由此推断出木兰一定是游牧民族。

为什么呢?很简单,在传统观念中,只有游牧民族的人才会称呼自己的酋长为“可汗”,如果是中原,一般都叫“皇帝”或“天子”。

因此,藉着这句话,木兰身份甄别的范围也随之缩小,也就是说,只有南北朝时北朝政权,也就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才有可能。

然而北齐、北周开国君主虽说出生于鲜卑,但是那时候两政权汉化程度已很高,所以并没有称酋长为“可汗”,但与中原政权相同的是称“皇帝”。所以北齐、北周基本上可被排斥。

则仅存北魏,东魏,西魏。

而证之三也是出于《木兰辞》对某些细节的描写。

例如“可汗大点士兵”后,接着就有“军书十二卷,卷中有爷名”这一句,形容朝廷征兵之法,而且这一做法,极类似于北朝时盛行的“府兵制”。

所谓府兵制简单地说是一种军户制度,这一制度最主要的特征是兵农合一,军人在平日务农、农闲练兵,遇有战事就上阵拼杀。

换句话来说,即纳入府兵者,户口性质改为军户,但凡遇朝廷招抚,则必出征。

“军书十二卷,卷中有爷名”就是这种征兵方式的体现。

并且,府兵制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需要参战时,武器和马匹自备,而这就契合了《木兰辞》中的那句“东市购马,西市购鞍,南市购辔,北市购鞭”的描写。

多形容,用得颇为直接,表现木兰上阵后,自己买器材的情景。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至于为什么说木兰为北魏,而非东魏的凭据,那就是《木兰辞》里关于战争场景描写的几个细节。

旦辞黄河,黄昏到黑山头。不闻爷娘叫女声,却听燕山胡骑叫啾啾。

根据这首诗的描写,木兰的部队,征讨的目标是“胡骑”。南北朝时是对立的,南朝则是汉人政权,所以木兰的部队如果征讨的目标是南朝,当然就不叫对方“胡骑”了。

此外,据诗句所形容,也就是“旦辞黄河,黄昏到黑山头”这句话,说明木兰的部队早晨离开黄河岸边,晚上到达一个叫“黑山头”的地方。

而此“黑山头”之一黑山,据史书记载,它就是坐落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面,此地正好处在黄河之北,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能满足古代骑马一天而至。

此外,“但听燕山胡骑,鸣声啾啾”燕山指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将这些标志性遗址与当时盘踞在这些遗址上的政权相结合,则认为木兰之敌是东胡鲜卑后裔创建的柔然汗国。

从历史上看,柔然汗国是东晋十六国时中原悄然兴起,后又于南北朝时达到极盛,于是,不时地与与其接壤的北朝政权展开战争。

而且柔然自身也是游牧民族,因此木兰大军称“胡骑”的确贴切。

然而柔然和北朝北魏,东西魏都有战事,所以在称木兰是北魏人氏的话中,怎么能断定木兰这个人产生的年代?

实际上证据也非常简单,这可以从柔然与北朝历次征战中看出。

柔然对北朝历次征战基本都是以北魏时期为中心,较大规模的征战大都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

并且,拓跋焘为了彻底摆脱北边柔然与南朝刘、宋的两面夹击之威胁,因此大举进兵柔然,史料记载他曾“七次分道,伐其地”。

及至北魏覆亡分裂为东西魏时,柔然已是屡遭多番重创,虽亦战乱不断,却规模不大,完全不能用《木兰辞》所言“可汗大点士兵”之境。

因此,从以上证据中可以看出花木兰在北魏时期,她所参加的这场战争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起兵讨伐柔然之战,所以根据这句话断定木兰进攻之敌是柔然。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当然,这是一个一种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木兰到底是不是北魏人还没有定论,而且,这样的说法中还有很多是有漏洞的。

其中漏洞最为突出的是前面所述“府兵制”。

前面说木兰因为“可汗大点士兵”所以必须代替其父从军,这一从军方式和以军户为单位招募士兵的“府兵制”是极其类似的,正由于这一点,很多人会以为木兰就是北魏的。

而此处漏洞则在于“府兵制”产生时间并不在北魏,确切的说产生于西魏。

史料记载西魏大统时期权臣宇文泰控制西魏朝政,他为对抗东魏,故“仿周典设六军,合为百府”,把关中鲜卑诸部和六镇起义后,涌入关中六镇士兵编成大军与东魏抗衡。

但此六军后兵败,损失惨重,于是为补充力量,宇文泰开始接收关陇汉人豪族乡兵部曲并逐步完善后,产生府兵制。

亦即府兵制乃产生于西魏之际,此时北魏早亡。

当然北魏并非无征发民从军之先例,在历史上北魏兵制有两大类型,一为具有世袭性质之“世兵制”,另一为征民为兵之“番兵制”。

而此处问题在于,若木兰家族为“世兵”,根据北魏当时兵力分配制度,“世兵”通常镇守京畿地区,北魏京畿却位于洛阳,显然与木兰的部队能够在一天之内到达黄河边进而到达黑山不符。

而那时“番兵”,一般镇守边疆,这与木兰故里离黄河不太远相符,但新出现了一个问题,番兵招募全部由地方承担,轮不到“可汗”“大点兵”了,更别说“军书十二卷,卷中有爷名”了。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在“世兵”时期,还是在“番兵”时期,官府对这些人员的管理都相当严格,即使有一人入伍,全家人也会受到控制,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叛变。

在这样的环境中,木兰很少能完成“代父从军”这样移花接木之举。

而若按不违反有关制度并在满足战争时间和敌方等情况下,与《木兰辞》所述情景最为相近者,当推隋朝隋文帝。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说它重要的原因在于。

一、问题的提出隋朝立国以后,府兵制已逐步发展并成熟起来,而且不再分为朝廷直接管理的“世兵”与地方掌管的“番兵”,均由朝廷统一分配。

所以,生活在边境地区木兰的父亲应征参军也就顺理成章。

其次,《木兰辞》中有一句话叫“军书十二卷,卷中有爷名”,而当时隋朝对军队的管理采取的是“十二卫”的制度,简言之,如张三应征,其姓名将随军书发放到十二卫以使各卫所了解这次招兵经过。

因此,这一点也是符合描写的。

另外,因隋朝时任隋文帝杨坚在军事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得太快,所以才会有当地部分老百姓为了躲避兵役、蒙混度日,这些老百姓只要把地方官吏打点得井井有条,则对木兰这样“代父从军”现象视而不见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

还有,西魏时期的府兵制,需要军户自行准备武器和马匹,但《木兰辞》中,木兰仅仅购买了与马匹相关的物品,并未准备武器之类。

但是隋朝完善府兵制之后,规定武器与铠甲都是朝廷统一颁发的,这一点也与木兰只买马有关物品的描述一致。

最后是《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死而壮士十年还”。

这句话表明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近十年之久,战后木兰与天子相遇,满足这两方面条件的是隋朝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由于东突厥都兰可汗公然和隋朝决裂,于是发动了那一场征讨东突厥之战。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其时,因东突厥断绝外交关系,杨坚命令蜀王杨秀领兵讨伐,此战前后延续至大业二年(公元607年)完全结束,又因隋朝终于大获全胜,隋炀帝杨广亲赴榆林接见有功将士。

在此背景之下,身为有功士兵,木兰也确实有机会觐见皇上。

说干就干,有质疑者,错了,隋朝国君为帝,《木兰辞》则曰“可汗”,那么如何才能称木兰为隋朝人?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隋文帝杨坚还被尊为“圣人可汗”。

杨坚在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对立、统一全国、即位之后实行种种有利政策的同时,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民族矛盾问题,也正由于这样的丰功伟绩,他在当时被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尊为“圣人可汗”。

故《木兰辞》可汗代杨坚亦可言之成理。

而末题是《木兰辞》的成书年代,前文谈到《木兰辞》首见于南北朝,曾入南朝陈《古今乐录》。

可问题在于《古今乐录》本来早已经亡佚,而我们所见之《木兰辞》其实出在北宋《乐府诗集》中。

只是因为《乐府诗集》作者在收这首《木兰辞》时就注明它出自《古今乐录》中,才使我们后人感到木兰就是南北朝时期。

而自南北朝至北宋,则已历经数百年,其间有关木兰之事已多有记述,如唐代杜牧即《乐府诗集》所收之《木兰辞》可能出于唐人手笔。

况且从《木兰辞》行文风格来看,它又的确和唐代诗词有着相通之处。

花木兰的敌人是谁(到底花木兰从军打的是哪个国家)

因此,正如刚刚综合多种证据所推断出木兰为隋朝时期人物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而且根据这一说法,则木兰进攻的仇人为东突厥,这一推论自然也就成立了,就像到了今天,对木兰姓氏,家乡众说纷纭,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究竟木兰出自何朝,及她所袭击之敌到底为何人,还需进一步考辨才能得出结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32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