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唐宋间,仅相隔53年之久,却常常给人以相隔数百年之久的错觉。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唐朝与宋朝,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却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唐朝与宋朝,似乎隔着数百年。

但是事实上唐朝与宋朝的距离也只有53年。

造成这种“恍若隔世”假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我们研究历史的时候,通常谈到“安史之乱”基本上已经过去,让人感觉似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已经没有了。

而真相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大唐才刚刚过了半边天。

换句话说,安史之乱后,唐朝支撑了两一百多年才完全宣告灭亡,从唐朝灭亡到北宋成立,前后只有53年。

而此53年正是历史上著名而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

那么五代十国究竟因何开始并以何种方式告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必须从唐朝末年一位私盐贩子开始。

唐朝末年有个私盐贩子名叫黄巢,他对只做私盐贩子很不满意,于是立下了考功名的志愿。

可遗憾的是黄巢多次考中进士,都名落孙山。

此后他一气之下也没有再考,扯着旗子,召集起一群弟兄,纷纷投入造反的事业中去,而且,这个事业做得越来越大。

最后,黄巢攻入长安,驱逐时任皇帝唐僖宗并亲自即位,建立“大齐”政权。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但是黄巢当上皇帝以后,就失去了以前的进取之心,沉溺于享乐不说,也将军中大事托付给手下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叫朱温的小伙子,在工作中一直表现良好,不但深得黄巢器重,而且被任命同州防御使。

可刚刚升上官职还没有多久,朱温便碰上了天大的烦心事。

前面说过黄巢攻入长安之后驱逐唐僖宗的事情,但是唐僖宗当然不愿意把长安拱手相让给黄巢,于是便调动大军准备发动反击。

而朱温所在的同州恰好正是唐军反击的首站。

如此一来,朱温便“压力山高路远”了,而且,唐军那边当时的指挥官名叫王重荣,此人以勇猛著称,所以朱温和他对上后,那可真是外甥戴孝帽—了“去世的叔叔(输)”。

迫不得已,朱温唯有请求上司黄巢动手帮忙,可这次求助,求的是天大的问题。

得到朱温的帮助之后,黄巢却不当一回事了,这是为什么?其时朱温有一宿敌正好相信黄巢,于是这个人便煽风点火地表示朱温不愿死战而是仍在寻求帮助,黄巢也相信这句话,所以拒不援救朱温。

在黄巢不救的情况下,朱温就是气得破口大骂,但是骂声也不管用,最后,朱温心里一横,索性直接向王重荣屈服。

总之,你们黄巢不厚道,也不能怪我朱温不公道。

此后,朱温便正式向唐军投降,唐僖宗也为此感到无比欣喜,立即册封朱温为金吾将军,并赐号“朱全忠”,自信地期望朱温能胜任倒戈黄巢的重任。

而且朱温的表现真的很好,打起来尽心尽力,但是奈何黄巢又不吃素,所以,最后双方都奈何不了任何人,于是陷入僵局。

面对这一局面,唐僖宗愁苦地说,吃饭嘛嘛不香,这时,就有个人灵机一动。

怎么想的?是将沙陀人李克用请回进攻黄巢的,邀请黄巢的原因是沙陀人一直战力很强,以其抗击黄巢显然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表示了疑问,毕竟这个李克用因为当年与几位节度使打了起来,所以被朝廷撤职驱逐了,现在又把他请来了,难道不翻旧账吗?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一时间朝堂之上对于到底该不该邀请李克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最后唐僖宗觉得现在黄巢威胁明显更大,于是提倡邀请的一派占了上风,于是一致同意,将李克用请回朝廷。

既然认定了李克用的请托,唐僖宗当然也不吝惜,不但给李克用大封特封,还承诺只要把黄巢赶尽杀绝,想要的东西就不在话下了。

而李克用这一边,看到唐僖宗这么有气氛,自然颇为满足,便带领手下沙陀兵,玩命前往长安,并且终于顺利打败黄巢,把他逐出长安。

可黄巢从长安赶了出来,有人很不爽。

这不幸的男人就是朱温为什么不幸?非常简单,所以黄巢在离开长安之后就一直流窜到自己领地。

这可让朱温异常头痛,而自己又无法战胜黄巢,万般无奈,只好恳求李克用手做,以帮自己解决燃眉之急。

最后李克用三下五除二打败黄巢,黄巢战败后身死。

战争结束后,朱温感谢李克用对自己的帮助,于是摆酒请李克用吃饭,本来这对李克用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没有人想到,这对李克用与朱温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已经发生。

怎么了?那时候李克用来参加宴会不假,却打心底瞧不起朱温,因此酒宴中没少嘲笑朱温。

而朱温又是如何容忍这一切的呢?于是,当夜灌醉李克用后,朱温毅然杀了他。

但是最后朱温计划的失败使得李克用能够死里逃生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到现在为止双方已经完全破裂了。

所以,在这之后李克用与朱温不时爆发出一些大大小小的磨擦,但是因为李克用出现了一些错误,使得他的势力越来越弱,朱温这一边也是如此,却采取了诸如“攘外必先安内”的多个策略,实力逐渐增长,最终成为了唐朝北部实力最强的军阀。

而在这个时候大唐唐僖宗刚刚去世,现在的皇帝就是唐僖宗之弟唐昭宗。

唐昭宗胸怀大志,即位之后一心要复兴大唐雄风,所以他先将干政于时的宦官集团下毒手,无奈力大无穷,加之布置错误,结果非但没有清除宦官集团的势力,相反却遭到他们的幽禁。

于是唐昭宗很是不甘人后,决定暗中与势力强横的朱温取得联系,助其清除宦官集团。

而朱温得到唐昭宗密旨之后也是大喜,毕竟这天子求救的可能性实在是很小,便立刻率兵赶到长安,并且很快肃清干政宦官,迎回唐昭宗。

这下,朱温成为唐昭宗眼中的大员,所以唐昭宗不但把朱温晋封为梁王,而且封为军马元帅,一时之间,朱温的势力变得十分强大。

而且朱温还借着这一契机,在朝堂之上安插着很多自己的手下,反正到头来整个朝堂基本都被朱温所左右。

完成这一切后,朱温心里还是很不是滋味,很快就感觉到唐昭宗没有服从,就直接杀了他,改唐昭宗之子为皇帝,即唐哀帝。

至此,朱温之志已尽人皆知,唐哀帝不过是个傀儡而已,而且,即使成为傀儡,唐哀帝亦未成为太久,他即位三年多以后,朱温逼着他禅让自己即位为帝,唐朝就这样正式灭亡了。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而早已受禅的唐哀帝也终究没能躲过朱温,于西元908年为朱温鸠所害。

朱温即位后建立的政权称为“大梁”,后世一般称其为“后梁”,而后梁政权,则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第一个政权。

但是朱温创建后梁五年以后,他的政权陷入“夺嫡”风波中,最后朱温被其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是后梁第二任皇帝。

而朱友珪却因弑父篡位而受到其他诸弟不满,于是即位仅仅一年之后,即被其弟朱友贞重兵迫降,王位再次落于朱友贞之手。

及至朱友贞即位,后梁实际上已是危在旦夕,朱温昔日劲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趁后梁国内闹翻,出兵进攻后梁,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之后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都“唐”字。

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唐”,主要是取复唐之意,后人为了加以区别,所以把李存勖所建“唐”政权称为“后唐”。

而后唐则是五代时期第二政权。

后唐成立后不久,李存勖就全力进攻后梁,终于在公元923年11月后唐军队的围攻下,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割腹身亡,至此后梁仅仅坚果十六年就宣告了灭亡。

灭后梁以后,李存勖又开始沉湎于享乐之中,那时的李存勖就极爱唱戏,而且常常自编自导自演,所以在历史上又被称作“戏子皇帝”。

而且因为爱好唱戏,李存勖天生就非常宠爱某些唱戏伶人,这些人仗着李存勖受宠,渐渐地就开始介入朝堂事务了,甚至还针对某些大臣进行陷害,致使很多人都因此而被赐死,一时人人自危。

面对这一形势,天然会出现大臣们忍无可忍,于是纷纷举兵反叛的局面,并且为平息叛乱,李存勖派遣其干弟李嗣源前来招安,结果没想到,刚刚到达前线的李嗣源就被部下士兵威逼利诱,竟然还发动叛乱。

当然,起码到那个时候,李嗣源并没有真心实意的谋反,他仅仅是为了自保而必须同意自己的部下,所以不久之后,便寻找机会逃走了。

而且他脱险后,为躲过一劫,与女婿石敬瑭取得联系,并在石敬瑭劝说下,李嗣源决心果然反目。

面对李嗣源叛乱,李存勖当然非常生气,所以准备自己带兵去讨伐李嗣源,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他去打仗之前,他已经被自己的将领给干掉了。

而这一边,李嗣源接到李存勖被害的噩耗之后,立即率军反击,并没有费什么力气便继位为王。

可继位不久,李嗣源就因二儿子李从荣谋反,连受惊带受惊吓,竟一命呜呼了,而且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小儿子李从厚即位了。

李从厚即位后不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就开始了对大将兵权的分解工作,首当其冲的是当时河东节度使得石敬瑭和当时凤翔节度使李从珂。

就亲戚关系而言,石敬瑭为李嗣源女婿,李从珂为李嗣源义子,故石敬瑭与李从珂、李从厚都属平辈关系。

可是亲戚呢?皇位稳固是关键,所以李从厚在那个时候为了防止尾大不掉,决定了,两人互相转嫁。

对李从厚之命,李从珂首肯,立即点齐军马,打着“清君侧”旗号,一路杀向洛阳,终于,李从厚不敌出逃,与李从珂夺位。

而李从珂即位之后,也同样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决定向石敬瑭进攻,因为石敬瑭在当时的实力不敌李从珂的情况下,所以,决定请外援,帮自己给李从珂上一堂课。

请什么人做外援?石敬瑭考虑再三,终于将视线转向契丹人。

那时,契丹人建立了大辽,而且势力相当强大,所以石敬瑭认为,依靠契丹骑兵,肯定可以战胜李从珂。

而为请降契丹人的石敬瑭同样是血本无归,他在当时答应契丹人只要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便将燕云十六州赐给契丹人使用。

这一条件,简直使契丹人高兴得发疯,于是,毅然同意石敬瑭要求,派重兵协助他一举打败李从珂。

最后,公元936年大势已去,李从珂携家眷回城自杀,后唐由此覆灭。

后唐没后,石敬瑭受契丹人封爵,是即位称帝,定国号“晋”,史称“后晋”,这是五代时期第三个政权。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因后晋开国前和开国后,均有契丹人大力援助,所以后晋太祖石敬瑭非常敬重契丹人建立大辽国,连年纪大的身体也不惜牺牲,认了比他小好几岁的辽太宗做父亲,史称石敬瑭“儿皇帝”即源于此。

石敬瑭除认辽太宗为父亲外,每年还得向辽国赠送大批岁贡,再加上辽国使者几乎能与后晋那个石敬瑭分庭抗礼,为此石敬瑭也是我与他一样。

终于,讨好辽国多年之后,石敬瑭因病去世,因其时其子还小,大臣便推外甥石重贵即位,史称晋代出帝。

比起舅舅石敬瑭来,晋出帝石重贵这家伙明显要骨气得多,即位没多久,便毅然停止了向大辽朝贡岁贡之事,而且很硬要跟大辽打一场战争。

而且契丹人天然不会轻易罢兵,所以双方曾一度杀的难解难分。

最开始仗着士兵们的奋力一搏,后晋还是占尽优势,但是不久石重贵便飘飘然起来,终于在西元947年时后晋遭到契丹人的成功回击,而且石重贵自己连带着整个家族,都成为契丹人阶下囚。

到现在为止,五代第三政权——后晋已经覆灭。

后晋覆亡,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时契丹辽太宗有过足做中原皇帝瘾之心,遂大举南征,于开封即位自立辽国。

但因契丹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仍不改游牧民族的习性,并不静下心来管理中原,反而到处烧杀抢掠,日积月累,引起中原人士不满。

因此,那时无论中原军阀或一般民族大都投身于抗辽战争,辽太宗亦由此被卷入民战海洋。

于是,无法反抗的辽太宗只好退出中原,没有等到他踏上故乡便一病不起了,最后在路上病死。

正当契丹人撤离时,曾任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打着“驱逐鞑虏复为大晋之我”旗号招徕使许多义士,势力一时增强。

刘知远乘机笼络各方势力,终于在时机成熟时,刘知远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后汉则是五代时期的第四个政权。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后汉共传两代人,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佑即位,刘承佑一次昏招不但使后汉灭亡,而且也使他最后身首异处。

什么昏招?结果,刘承佑即位后,发现底下的群臣都相当不看好自己,连朝堂之上也有人直接与自己的观点作对。

而且这也让刘承佑忍无可忍了,所以,决定立威了,而且自己立威的手段也是很直接的,就是将那些敢于蔑视自己的大臣骗入宫中全部杀了。

而臣下那边,收到刘承佑召见之后,完全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刘承佑竟然要杀了他们,于是就按照顺序入宫,最后都被刘承佑逐一击杀。

可在此期间刘承佑却漏杀一人。

此人就是当时的天雄军节度使郭威,郭威当时听刘承佑说要取臣下之手,所以有所防范,但是刘承佑虽然没有杀郭威,但是最后还是将郭威遗落在京城中的整个家族斩杀。

于是,郭威与刘承佑结了宿怨,并且为了复仇率兵讨伐刘承佑,终于,刘承佑败北,兵败逃跑,并且在逃跑不久,即被手下所杀。

刘承佑去世之后,郭威率兵入开封,大臣们便推郭威为帝,但是郭威一再推却,终于与大臣们商议,拥刘知远养子、刘承佑干弟刘赟即位。

可正当刘赟高高兴兴地要即位时,边境上却有告急的契丹人打来电话。

突然传来的战报使当时的后汉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危急时刻,仍是郭威挺身而出,表明他愿率兵打退犯边契丹。

而正当郭威率军来到澶州时,手下却发生了“哗变”事件,一群军士拿着黄布“逼迫”郭威独立为帝,史上首次“黄袍加身”就这样到来了。

最后郭威“被迫”答应下属“要挟”,而且奇迹发生在犯边契丹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退了下来,于是郭威就带上下属,高高兴兴地回到开封,经过一番经营,顺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后周”政权。

后周政权是五代时期第5个政权和第1个政权。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后周成立四年以后,郭威因病去世,因其家族已被刘承佑杀死,所以最后他把王位传给养子郭荣即柴荣。

柴荣即位之初,后周国势正盛,再加上平定周边许多叛乱,所以后周局势喜人。

在此形势下柴荣起兵北征辽国,并且战争之初后周战无不胜,攻取了许多城池。

要不是后来柴荣突发疾病,再按当时的气势,确定了收回燕云十六州和其他许多土地的可能性,这样,至少以后千余年的历史将重写了。

但是历史上并不存在如果,正当后周的部队节节胜利之时,柴荣却突发疾病,束手无策,只好命令部队后撤。

而在撤离的路上,他发现了一块印有“点检为天子”字样的招牌,所谓点检就是后周当时高级武将官职之一,全称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禁军的正是时任此职的郭威驸马张永德。

于是柴荣开始怀疑张永德,回去后第一时间取消张永德兵权,把他非常重视的赵匡胤提升到殿前都点检新官。

此后柴荣便死了,继位的正是他7岁的公子柴宗训。

而柴宗训即位后当年正月初一,后周文武群臣欢庆新年之际,边关传来紧急消息称契丹人再次到来。

这样的情景,大家熟悉吗?不错,跟一开始郭威活得一模一样,而且后面剧情更甚。

赵匡胤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对付契丹人,而大军刚到陈桥,士兵们又“哗变”,拿出一件黄袍,“逼迫”赵匡胤穿上,历史上第二次“黄袍加身”就这样上演了。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其后,同为契丹人莫名其妙地撤退,赵匡胤班师回朝后,“勉为其难”地接受柴宗训禅让,于公元960年即位称帝,定国号“宋”,史称“北宋”。

从此,五代最后一政权——后周被灭,宋朝从此建立起来,此后,赵匡胤又经过几年征伐平定多方势力,终于结束五代乱世而大一统。

这是晚唐黄巢起义至五代政权更迭和北宋最终确立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从时间上看也就是53年(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不过听上去似乎很冗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政权换得频繁,各个政权中的帝王都像走马观花,从而给人以年代久远之假象。

在讲完五代政权的基础上,再说十国政权的情况。

十国政权是五代政权确立和交替时期中原以外地区同期存在的政权,它们消亡的时间顺序不同,有的在北宋确立前就以亡而亡,有的被北宋所灭。

如前蜀,前蜀是前唐朝壁州刺史王建所创,在朱温灭唐元年(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史称前蜀。

但仅18年后即公元925年前蜀就被后唐李存勖攻灭。

而前蜀灭亡之后,李存勖委任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但是因为李存勖的死,再加上李从厚与李从珂的打斗,孟知祥趁机分裂蜀地,于公元934年即位为帝,国号沿用“蜀”,史称“后蜀”。

后蜀生存时间比较长,熬到北宋立国为止,但是伴随着北宋的逐步统一,后蜀最终于公元965年才被北宋完全打败而走向消亡。

此外就是南吴了,南吴是由原唐朝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但是到了杨行密死后,他的儿子刚刚即位就被杀了,从此朝堂大乱,最后大权落入权臣徐温之手,徐温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徐知诰完全控制了南吴的政权,同时南吴也随之覆灭,

此后徐知诰即位为帝,建立南唐政权。

南唐以徐知诰为首,曾一度强盛,但是北周建立以后,受到多次进攻,造成元气大伤,北宋建立以后,末代南唐国君李煜见大势已去就投降了北宋,南唐也就这样覆灭。

再加上吴越,其创建人就是临安钱氏家族中的钱镠,这一政权亦灭亡于北宋之手。

其余诸如闽国,南楚,南汉,南平,北汉等都为十国政权,这些政权,闽国和南楚为南唐所灭,南汉和南平为北宋所灭。

唐宋中间隔多少年(盘点唐宋之间的那些国家)

总之,唐朝与宋朝,按照时间计算,自朱温灭唐至赵匡胤即位为帝,其实只有53年,而且是在这53年当中,却出现了五代十国共计十五个政权,正是因为政权多且更换频繁,因此,就给人了一种仿佛过去几百年的错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37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