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雍正在位的时间的确不长,前后只有十三年,与老爹康熙六十一年和儿子乾隆六十年相比,实在短得多,但是大清朝如果没有雍正,不只所谓“康熙盛世”会大减,甚至可能会提前改朝换代。

可以说是雍正执政的短短十三年间,狠狠地延续了大清朝的一波生命。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那么统治时间不长的雍正皇帝有什么特别之处?又以何种方式为大清朝延续生命?

这些都要从康熙在位的晚年开始。

康熙皇帝——清朝史上第一雄主——8岁即位,即位之后就面临暗流汹涌的朝堂形势,其最大危机便是鳌拜独揽大权。

那时的鳌拜可以说对年幼的康熙完全不予理睬,不但霸道,而且还肆意妄为,全然将康熙置若罔闻,那时的康熙,就像个傀儡。

面对这样的局面,康熙理所当然地不想做“汉献帝”,于是他经过多方谋划,终于与索额图联手,秘密扶植布库少年的成长,终于一举将鳌拜拉下马。

扳倒鳌拜以后,康熙并不沉溺于夺回政权的稳扎稳打,反而展开了平三藩的系列行动,在三藩被平定以后,随即又夺回了台湾,此外还包括反对沙俄侵略、三次征讨噶尔丹等在康熙统治期间对大清朝朝局稳定和领土完整所作出的贡献和功勋。

但是伴随着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康熙步入后期之时,就存在着相当鲜明的“惰政”倾向。

具体表现为对臣子太过忍让,特别对某些亲信或近臣,即使明明知道自己违法乱纪,也熟视无睹甚至主动掩护。

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其乳兄曹寅,其生母为康熙乳母,而且曹寅很小时便跟随侍寝于康熙身边,并拥有这段特殊感情,康熙对于曹寅和曹家来说,则堪称宠爱有加。

不但几次下江南居住曹家使曹家享受到了无上荣耀,而且把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这些油水极肥差事给了曹寅,连曹家贪污公款也没有追究。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而且这也仅仅是曹寅的家族,那个时候也有很多康熙所倚重的臣子们,他们一边享受康熙对自己的信任,一边暗中贪污、受贿、做不法的事情,而且对这些事情,康熙心里有数,但是任其发展下去。

除对臣子太过忍让而造成其纵容外,康熙后期最严重的事,也不过“九子夺嫡成功”。

常言道太子乃国家之根本,这个道理康熙早有领悟,所以在其年过半百之时就被册立为太子——嫡长子胤礽。

本来,胤礽太子的名分已经确定,今后只需等到康熙因病去世后再继承皇位就可以了,可问题在于康熙确实太过于严厉。

从康熙二十多岁册立刚满一周岁的胤礽做皇太子,直到胤礽成年,乃至近四十岁高龄时,其父亲康熙皇帝,仍然生龙活虎而且大有延续十几、二十年之意。

如此一来,身为做了数十年太子的胤礽自然内心就异常憋气,而这憋气却让他的表现变得越来越奇怪和悖逆,而他和父亲康熙的冲突却越来越激烈。

最后,康熙四十七年不堪胤礽之苦,决定废太子名位。

而且胤礽之废,再加上康熙刻意指点,让其他皇子有机会角逐嫡位,所以自康熙四十七年即胤礽废黜之初,“九子夺嫡成功”便正式开始。

在这之后,各具势力角逐嫡位,皇子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明或暗地进行着白热化竞争。

但是最后,一位“九子夺嫡成功”之中并不显山露水的皇子——皇四子胤禛却赢了,并被康熙定为皇位继承人——他就是大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任皇帝——雍正。

那康熙最后为什么要选老四胤禛做皇位继承人?很容易,康熙深知只有自己这一个儿子才有可能把自己留下的“烂摊子”整理好。

毕竟康熙很明白自己晚年的“惰政”,使大清上下级贪腐猖獗,官吏贪墨成风,再加上因“九子夺嫡成功”而导致朝局大乱,所有这些,到了他去世时,就会变成不可收拾的烂摊子。

而且这类烂摊子只有强大的君主才能拨乱反正。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当然康熙在世时并非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知道自己统治下的大清已是问题频出,但是当自己认识到这些问题时却再也无法回头,更加不能自拔。

因此,他唯有将担子交给子孙,寄希望子孙能够重整朝政、复辟政清治明。

但是,复辟政清治明谈何容易呢?首先这个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其次那个时代的局势复杂、困难,以康熙对朝臣们的容忍度来看,基本无法实现。

所以康熙一定要培养出一位有实力的接班人以协助自己完成这一艰巨使命。

而由此来看,自从打太子胤扔废黜后,康熙就一直在秘密寻找新的继任者,即“九子夺嫡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康熙有意指导的选拔合乎自己需要接班人的考试。

而这次考试,皇四子胤禛凭借出色的成绩“毕业”,为外办差尽心竭力,次次完成康熙包办差事,从而获得康熙对其才能的肯定。

但在内部,胤禛本着孝敬父母、尊重和体谅康熙的原则,在没有和其他皇子结党的情况下,只安分守己、显示一心为国,更加令康熙称心如意。

反观另一些皇子却有很多让康熙不满意之处。

例如皇三子胤祉也曾是康熙比较称心如意的皇子,但他注重修书等艺术上的用力,虽也要表示自己没有结党、并没有觊觎帝位的架势,反而同时让康熙觉得不堪重负。

所以康熙不选自己也就在所难免。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然后就是皇八子胤禩了,“八爷党”之首,他很能干,而且懂得怎么去表现,但是他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康熙,一个最重视力量的人,又最忌臣子和皇子打得不欢而散,因而危及其统治。

所以,当包括佟国维和马齐在内的大臣们共同保举胤禩成为新太子那一刻,实际上康熙早就放弃了选胤禩做太子的可能性。

因此,九子夺嫡实为康熙有意安排的“大考”,胜券在握的正是各方皆令康熙称心如意的皇四子胤禛。

而康熙六十一年于畅春园灵前即位之后,已是雍正皇帝胤禛开始了自己短暂却至关重要的十三年执政期。

毫不夸张地说,雍正执政的十三年,是“玩命儿”的十三年。

雍正的主要特点是勤政,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勤政,即使“拼命三郎”也不过分,据史料记载,其执政十三年来,每天坚持自己批阅奏折已属正常。

且目前仅存雍正年间奏折留存,其上光是雍正评语文字,便达千余言。

须知古时并无电脑,这些几千万字,全由雍正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来,而且对一位已为九五之尊之帝王来说,堪称罕见之中罕见。

若不是在历史中寻找一位与雍正相似的勤政者,那么同样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能比拟。

当然,光有勤政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带方向性、不带手段地勤政就等于是干无用功,但雍正无论从方向性、还是从手段上讲,都颇为出色。

他到任后首先做的是对康熙朝遗留下来的官吏贪墨成风问题的纠正。

雍正对官员腐败的手段极为强硬,他改变了康熙朝“您好,您好”纵容的态度,无论哪个等级的官员,如果被查出贪墨行为,雍正都会立即严惩。

另外,若是康熙年间,官吏贪腐查出之后,充其量是官吏自杀完事,所贪墨银就算了事,朝廷不再究下去,而雍正却一改这一做法,而追根溯源。

例如自康熙末年便有的山东仓谷亏空案,雍正即位之后才被查明,其时山东地方官府自康熙四十五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共八年间,借存贮粮食之名,共向朝廷索取白银240余万两。

但事实上,两百多万白银中,只有不到一百万是用来买粮的,其余的,都是山东大大小小的官员分出来的。

此案,被雍正查明后,除惩办了相应负责官员外,还用铁腕之法,把贪墨官员贪去的白银,逐一追回。

例如所涉山东巡抚李树德、时任雍正对其作出指示,要“追到了水尽山穷的地方,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了穷人”时,还必须偿还贪墨之银。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不但如此,针对康熙年间发生的买官卖官现象,雍正不但严厉惩处了售卖官爵者,而且对花钱买官的官员也一样严厉惩处。

另外,为消除官场歪风邪气,雍正还设立了一个直属皇帝领导的独立审核机构——“会考府”,借助这一部门并辅以雍正的铁腕手段,前后持续了约七年时间,清朝朝堂气象焕然一新,据史料记载,吏治清明、官场敬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雍正除在治贪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之外,他的其他政绩更是值得一提。

例如火耗归公就将千百年来,官吏们在开征钱税时以损耗为名中饱私囊之恶习一举取消,改由中央统一消耗比例开征赋税。

这一举措,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严厉打击地方官吏征缴钱粮赋税、随意摊派等不良行为,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减轻底层人民负担,堪称当时一项利国利民之高策。

也有摊丁入亩者,即把丁银税赋与田赋合并在一起征收,通俗地讲,即田多征多、田少征少、无田不征。

此举之利,一改曾盛行千百年按人头征收丁税之惯例,还可以使没有田产或田产较少的普通民众得到解放,但增加了向有大量土地但纳税很少的地主和财主收取赋税丁银。

这样,得到解放的普通百姓才会拥有较大的生产力,生产力得到提高后,对社会发展一定有利有弊。

在此基础上,又有改土归流,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措施,都是有利于国,民,更是有利于发展的良策。

但是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措施要实施下去,势必触及并伤害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权益,如火耗归公则伤害一切官僚阶级、断送其外财来路等,也有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者,这是对一切权贵,地主,文人和其他阶层利益的伤害。

所以,雍正实行上述政策时,难免受到很大阻力,其实的确如此,始于其新政实行,迄于其死,都有各方面的抵制,他又因实行这些对老百姓、对国家都有好处的政策而受到特权阶级狠毒的批评。

但即使是在如此大的阻力之下,雍正也没有改变初心,他认准一定要将新政坚持到底,终于用十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相当满意的答卷。

但是在过去的十三年里,他付出了别人根本难以想象的体验和压力。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或许有人要说,因为雍正是如此的优秀,后人为什么还骂了很多人?其实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只需要看百姓骂不骂雍正就行了,在看那些骂娘的是谁便知问题所在。

反正雍正花了十三年时间将他从父亲康熙那里接来的一个到处漏水的破茅草屋终于修好了,而且还在继续加固扩建,到头来成为华丽而坚固的大别墅。

除此之外,它还保存着非常可观的东西——高达别墅里。

但还是那句老话,做完这一切,需要十分人的毅力,和铁骨铮铮的腕儿,还要付出比普通人百倍甚至千倍的力量。

雍正同样是一个人,不是铜筋铁骨的人,而且他一直像一日玩命儿的工作状态一样,肯定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在以后,他像烧干的灯油、熬干的药渣一样,身体机能和精气神都达到油尽灯枯的地步,所以仅仅在位十三年便因病去世也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然而雍正执政的时间长短还取决于与谁进行比较,比较的对象不一样,所得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样。

毕竟大家都知道雍正的父亲康熙皇帝从八岁即位到六十九岁去世,前后整整统治了六十一年。

而雍正之子乾隆自公元1735年即位至公元1795年退位,在位时间前后亦为六十年,再加上其“太上训政也”三年,然后他真正控制了政权,足有六十三年。

与此二人相比,雍正十三年执政,明显不足。

但放在古代历史中,雍正在位十三年其实并不短,恰恰相反,清朝以前的大明王朝,明仁宗朱高炽只统治了十个月,其子明宣宗朱瞻基只统治了十年。

再加上明朝后期朱常洛执政仅1个月。

而往远了看,在古代历史中,统治世家极短的帝王俯拾即是,就连金国金末帝完颜承麟那样,统治时间也不到一天。

这样一比较,雍正十三年执政,实在不短了。

并且,雍正在位十三年,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恰到好处,如果再长一点的话,未必是好事,甚至还有可能演变成坏事。

为什么这样讲?理由有二。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一、弓弦绷得太久了最后结果是折断。

作为九子夺嫡的斗争之中,已累积丰富政治经验的雍正皇帝,自即位那一刻起,便等于步入职场。

而且在历史上还有很多皇帝、少年或年轻人即位时,对政务要有个熟悉的程序,但是雍正并不需要,毕竟其实政经验已相当丰富。

所以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旦登上皇位,他就像发动机一样,立刻进入高速运转状态,而且,种种政令相继出台,种种措施都一样安排执行。

这样,官吏就要跟上雍正的步调,而与此同时,雍正为整肃吏治、改变现状,用了铁腕之手,重罚、抄家,流放乃至诛杀都在那个时代随处可见。

所以,当官的到了雍正朝都没有提心吊胆的,怕自己一没做好,受到雍正的申饬,夺了官乃至重罚。

时间长了,官在比较高的压力下,却又必须这样干,说到底雍正是个蛮不讲理的主。

也正因为有了这铁腕手段,雍正十三年来才能做很多古代皇帝一代又一代做不完的事,但是同时官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状态。

如果再这样操作,远远不说,再来五年左右,我想很多官员都会因此垮台,届时反对雍正的呼声也会越来越高。

当然我们并不怀疑雍正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有能力压制住这个反对的声音,但是这一次压制下去有下一次,也有下一次。

只是这样的事情并未出现,正当官员的负担达到极限时,雍正却死了。

而且雍正之子乾隆即位之初,就知道其厉害之处,所以才采用比较宽大和谐的统治方式,也知道,不可以再这样强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雍正执政十三年来,确实刚刚好,如果再长一点点,按自己的手段继续下去,也未必会闹出幺蛾子来。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原因之二就是人到了老年后绝大部分的昏聩。

雍正死的时候,年近六旬,无论他死前多么刚烈,但是必须承认,死的时候,雍正已是年长者。

而且人一到老年,思想思维的各个方面就昏聩起来,即使风华正茂再明智,也基本难逃此命运。

例如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在执政初期那可是多么励精图治啊,种种手段,各项政策,让后世赞叹不已,就是在他的手中,唐朝出现了除贞观之治外最大的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但是在他执政的晚期,一样避免不了昏聩的一面,又躲不过老糊涂、溺爱杨贵妃、相信杨国忠的一面,终于闹出了马嵬坡的变化,他只好为此让位,终于郁郁而死。

也有汉朝汉武帝在青年时代就发布推恩令使藩王力量逐渐削弱,并大胆启用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大汉在塞外威名远扬。

但是在其晚年,仍然一样听从信江允的话,终于导致爱妻卫子夫、和备受其器重的太子刘拒不幸去世。

类似的事例还很多,毫无例外地表明,这个人一到晚年之时,基本就有昏聩和迷茫的现象,一般人是这样,皇帝亦是这样。

而且雍正要不是因为病去世,还活到七八十岁的样子,估计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加上自己一生都很厉害,那么可能到那个时候就会更恐怖。

所以在位十三年后死去对雍正而言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至少他看到了经过自己的努力给大清带来的变化,也使大清变得强大起来,更有甚者,还把殷实家底留给儿子乾隆,从这个意义上说,还可以放心。

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贡献不小)

总之,雍正皇帝作为清朝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对清朝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也正缘于此,“康乾盛世”才得以继续并进一步发展,所以称他清朝“续命皇帝”并不过分,而且其在位时间虽短于老爹康熙及其儿子乾隆,不过含金量颇高,离开了他,乾隆压根就不能趴在功劳簿里安安稳稳舒舒服服地吃老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41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