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老西儿”寇准可以说结局既悲惨又惨淡,原因就在于有些人不喜欢他正直的个性。
公元1203年一代着名相寇准凄风冷雨之中,因病在雷州去世,而且这个时候,他早已经不再是正一品宰相了,而是个小从八品从军。
而且这也不是最悲惨的事情,寇准去世后,因为家中没有钱财,再加上朝廷又抠门,拨给他的银两也很有限,以致于寇准甚至无法回到故乡安葬,棺椁只好安葬到其他地方去。
谁能想到曾被宋太宗赵光义誉为“宋之魏征”,给大宋立下“澶渊定策”等不世之功的寇准和寇老西儿最后会落得这么一个落寞异常的下场。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造成了北宋一代着名宰相寇准下场悲惨?
这些都要从寇准走上仕途、开始被重用的时候谈起。
寇准原名寇準,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氏,他十几岁时,便以才华横溢,勤奋好学着称乡里。
西元980年寇准中举人,初任大理评事后,奉命赴巴东任知县,由于成绩突出,再升盐铁判官兼枢密直学士。
这期间,少年寇准在朝堂以敢直言着称。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件事:寇准对一件事情发表过意见,结果因为说话过于直言不讳,未及言出必行,引起宋太宗赵光义的极大不满,对此当场拂袖而去。
结果寇准为使宋太宗听其劝告,主动站了出来,用袖子邀请宋太宗坐好,恳求宋太宗允许其讲完。
终于有一天,宋太宗耐着性子听到了,他觉得寇准的话的确没错,于是他很欣赏寇准敢直言进谏。
上由嘉之曰:“朕得寇,犹文皇得魏徵。—《宋史》
赵光义的话是说,自己拥有寇准等大臣,像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拥有魏征等敢直言进谏“诤臣”。
当然赵光义的话,尽管有些自夸之嫌,如将自己与唐太宗相提并论,但是无可否认,将寇准与魏征相比,仍十分贴切。
在这之后,寇准的刚直性格陪伴其一生,一有不平之事就仗义执言而行,正因如此,寇准日益得到宋太宗重用。
到后来宋太宗连寇准都有些形影不离,如公元993年时寇准就因激怒宋太宗而使自己被贬青州,而去后却,宋太宗没事便向寇准打听青州近况,直到公元994年才简单一旨,把寇准叫回。
帝顾惟厚德,既而读书,往往不乐也。语左右曰:“寇準在青州乐乎?”……数日辄复问之……来年召参知政事。—《宋史》
这说明勇于直言进谏寇准在宋太宗的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同时除此寇准也帮宋太宗化解了一大问题。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始终未册立为太子,未册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一开始就从弟弟赵匡胤手中夺取帝位,而且,在当时坊间还流传着赵匡胤死原因不明之说。
因此,赵光义在那个时候面临两种抉择,或者把王位让给外甥,或者让给自己的儿子。
把它给了外甥,赵光义当然不愿意,毕竟哪有得了就放任自流,更何况那还只是皇位而已,但是给了儿子,他怕别人飞了翅膀,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最后,当寇准被青州召回时,宋太宗独自召来,就这件事向寇准问计,而且寇准也算得上是宋太宗之心,知其有心传位于子,于是便以寥寥数语助宋太宗打定主意,册自己的儿子襄王为太子赵恒威,算帮宋太宗得一心病。
所以寇准不但为宋太宗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对赵恒的(即宋真宗)算是有“从龙之功”。
因此,宋真宗即位后,寇准不断受到重用,官位又不断升迁,一路打到真宗朝丞相。
而且是他任宰相期间给大宋朝建立“澶渊定策”等不世之功。
其时,辽军进犯北宋,因来势汹涌,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甚至有人为避辽军之害,主动要求宋真宗迁都金陵。
本身宋真宗对抗敌有些无心,现在朝臣这样说,他对此更感到不安。
而危急时刻,丞相寇准、参知政事毕士安挺身而出,力主与辽军作战,又经其说服,能够让宋真宗御驾出征,从而大大激励了一线抗辽士兵的斗志。
最后在寇准多番谋划下,再加上宋真宗赶到前线,使得大宋将士爆发出昂扬斗志,于是在双方决战中进行“鄜州之战”,宋军给辽军以沉重打击,获得空前胜利,使辽军声势大减。
宋军获胜后,辽军方面见战场一时无法占上风,遂与大宋议和,这一举动虽遭寇准极力反抗,而宋真宗又恨不能迅速结束这场战争,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寇准趁胜追击之计落空,宋、辽正式议和。
而且议和期间也出现过这样的插曲。
其时,宋真宗为迅速结案,建议只要辽国退兵,每年可给一些银帛,换作“花钱买平安”。
所以,谈判伊始,宋真宗向去谈判的使者解释说,如果辽国答应的话,大宋最多只能出一年一百万两白银。
但是寇准听到这件事之后,独自去找使者,“威胁”使者表示不能超过三十万两否则会把他斩首。
最后宋辽签订和约,岁贡基本符合寇准的条件,即宋朝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对大宋有利之处在于从此换取一百多年边境平安,其最大功臣当属寇准,正由于寇准在最初期积极主战,并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在取得巨大胜利后,大宋朝在谈判桌上才得以占据主动权,因此,寇准在当时可谓是大宋的“不世之功臣”。
可正当寇准的丰功伟绩为民间竞相传颂之时,一场无声无息的灾难扑面而来,并由此引发了他不但屡遭贬谪,而且终使其客死他乡的悲剧。
有哪些祸患?通俗地说,寇准冒犯三人。
第一位,北宋“五鬼”之首丞相王钦若
寇准冒犯王钦若的原因仍然是辽军大举进犯。
其时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其母萧太后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因形势危急,以致边关急报“一夕五至”。而此情形,令宋朝上下惶恐不安。
面对这一形势,一些人提出了避开辽军的锋芒、迁都金陵的意见。
而提出这一提议的主体,则是江南官员王钦若为主体,在他们的怂恿之下,原本无心响应的宋真宗也确实动起迁都之念。
但关键时刻寇准和毕士安毅然力主反抗,当宋真宗召寇准问其看法时,寇准对王钦若严厉“恶心”。
其时,寇准有意假装不知是何人提出迁都建议的,于是在召见之际,面对宋真宗和许多大臣,义正词严地说,凡是出此下策迁都的人都要杀了。
帝问对了,准心知道两人的阴谋,是阳如果不知道,就说:“谁给陛下画了这个策子,罪就可以诛了。—《宋史》
此后,寇准鼓励宋真宗,建议只要大宋文臣武将联合起来,并辅以天子御驾亲征之策,则认为必能大败辽军以获胜。
最后寇准的建议不仅被宋真宗所接受,而且大大地制止了这些妥协派打算迁都的念头,此后宋真宗又御驾亲征终于打败辽军。
可自打寇准有意说出提倡迁都之人应该杀头那一刻,王钦若便对他恨之入骨了。
原因是什么?很容易,那时候就知道这是王钦若建议迁都的事情了,没想到在寇准面前在皇上和大臣们面前这样一说,王钦若就可以说没有了面子,似乎他只是个懦弱而又畏缩的人,只知逃亡而已。
面对这样的局面,您要王钦若怎么能够不讨厌寇准呢?
原本,王钦若也期望寇准在主战的建议下被辽军打败,他本人也能上奏参其一部,以便趁其败绩来治罪于他,只是没想到,寇准带领皇上竟然获胜,而且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称道,更是令王钦若对自己先前的仇恨平添了一丝妒忌。
因此,当“澶渊之盟”缔结、宋真宗亦回到京城时,王钦若开始向寇准复仇。
他怎么复仇?通俗地讲,偷换概念将寇准之功抹黑为“劣迹”。那时当宋真宗回到京城时,对寇准还颇有崇敬之情,只是王钦若趁会见真宗之机,才说出这句话。
他告诉宋真宗,皇上之所以如此尊敬寇准是为了自己的功业吧?
宋真宗说好,寇准当然有功,否则辽军怎能撤军。
而且王钦若还说皇上您被寇准所蒙蔽,实际上寇准非但无功无过,还让皇上蒙羞。
话锋一转引起宋真宗好奇,示意王钦若接着讲。
所以王钦若说:皇上您看看与辽国订立的澶渊之盟实质上属“城下之盟”。城下之盟自古就是君主的耻辱。
那王钦若的话正确吗?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还有一些道理,城下之盟就是敌军兵临城下之后被迫缔结的盟约,它的最早来源就是《左传》里记载的楚国和绞国之间的战斗。
当时绞国首都被楚国围困,千方百计都未能解围,终于迫不得已,只好应楚国之请,订立屈辱和约。
而且放在宋辽双方的澶渊之盟中,若撇开宋军大败辽军不说,这还真有此意。
于是,宋真宗听后又仔细推敲起来,觉得这个王钦若的话好像有些道理,这样下去,那宋真宗在不知不觉中便成为一个被逼着和敌人订立城下之盟、窝囊不堪的国君。
当然如果反观此事,实际上如前面所言,王钦如果盗用其中理念,宋辽签约不假,宋军却立于胜方,且签订之后,辽国也在百余年内没有侵扰边境,但可惜的是,宋真宗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而只是抓住了“城下之盟”这个因素。
结果,宋真宗大为恼火,从此对寇准又冷落又疏远。
若只是冷遇与疏离,寇准并不会落得个落寞的结局,他所冒犯的第二位人物,对寇准的贬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北宋宰相、“五鬼”之二丁谓
丁谓此人,早年还算有功,如治理边疆、计退契丹、管理赋税等等,确实给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宋真宗后期,则与王钦若齐名,成为擅长奉迎的人物,而为博取宋真宗青睐,二人假造所谓“天书”,借以粉饰太平、惑乱宋真宗。
可他的这番行为却让寇准很不喜欢。
此后,丁谓有将寇准拉为一党之心,于是向寇准多表示好感,可寇准越来越反感他的这一行为。
而他们之间的冲突的爆发也是由于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公元1019年时寇准被擢升尚书右仆射一职,这时丁谓上疏宋真宗建议任命寇准当宰相,其目的是希望寇准能承蒙自己一人之情,而那时候,没事请寇准参加宴会。
而有一次赴宴时,寇准吃饭时,不慎将饭的汤洒到胡子上,此情此景被丁谓看出来,为表示对寇准的好感,自告奋勇地来到寇准身边,动手给寇准擦胡子。
但是其举动被寇准嘲笑。
寇准当时说,你们丁说作为国家的大臣,如何能为了别的官员“拂须耶”呢?言外之意是丁谓无视体统而为笼络寇准所做的不合乎官体之举。
而且寇准的话也是后来大家常说要“溜须拍马”的“溜须”来源,只是丁谓当时听到后,才感觉到被寇准当众羞辱一番,从此怨恨寇准。
不但如此,宋真宗后期,因风疾严重,准备筹划选臣为太子辅政之员,意即作好传位之备。
而那时,寇准听说这件事之后,就主动入宫,向宋真宗提出丁谓等人都是奸诈之人,不能任命他们做辅政大臣,宋真宗也承认了这一点,所以,丁谓意欲专权之计,亦因寇准一语道破。
这两点加在一起,使丁谓越来越痛恨寇准,誓死向他复仇。
除王钦若和丁谓外,寇准也得罪过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此人,促使寇准终于被贬和客死异乡。
此人便是宋真宗第三王后刘娥
刘娥身世低微,早几年父亲刘通做官,但是刘娥生下来之后,刘通和老伴相继因病去世,所以刘娥成为孤儿,只能寄养于姥姥家里。
而且寄人篱下后,刘娥小时候生活非常痛苦,迫于生活,年轻时也是歌女。
到后来刘娥娶了个叫龚美的银匠为妻,夫妻俩的生活也十分拮据,迫不得已龚美和刘娥去了当时大宋京城开封谋生。
结果来到开封之后,龚美没赚钱,于是他想了想,打算卖刘娥,刚好当时他遇到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府中的人,于是托关系,将刘娥卖给韩王府。
也就是刘娥还没有嫁到宋真宗赵恒的时候就结亲。
及至来到韩王府,刘娥以美貌出众,很快得到赵恒宠爱,甚至为能够与刘娥久别重逢,不惜重金在外面包办宅子抚养刘娥。
待赵恒即位之后,刘娥随之入宫,入宫之后,不断的获得晋升,由没有功名,一路提升为嫔妃。
而公元1007年宋真宗之郭皇后死后,宋真宗对刘娥十分疼爱,于是有意立他为皇后,但是这一想法,却受到寇准为首大臣的强烈反对。
寇准等认为刘娥身世卑贱,又为二婚之体,不可能为一国之母。
正由于立后此事,使得刘娥和寇准矛盾重重,同时也给此后两人的剧烈冲突埋下重大隐患。
当然最后刘娥之所以成为皇后是因为公元1010年时刘娥身边的婢女得到宋真宗的宠爱,并给宋真宗生下当时惟一的皇子,而刘娥出于强化身份的考虑,索性将这名婴儿占为己有并且从此抚养成人,以此过了两年之后,即公元1012年时,刘娥就被正式立为妃了。
这一事件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狸猫换太子”这一故事的雏形。
然而,刘娥虽如愿成为皇后,可此前寇准上疏反对立为皇后一事,却被视为埋下祸根的一件事情,而且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件。
寇准又冒犯了刘娥,这与她前夫有关。
前文提到刘娥做宋真宗女子前,曾有过一段婚姻,那时她老公叫龚美,当刘娥被正式封为皇后后,非但没有责怪当初龚美把自己卖给她,反而百般呵护。
就连刘娥也要龚美易名刘美以认他为兄,通过宋真宗给他谋正儿八经之差。
从此,龚美一摇而为皇后之兄,又为宋真宗之“大舅哥”,不但身份骤升,而且人生完全改观。
谁会想到一位破产银匠因没钱卖老婆而祸不单行。
而龚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却又开始有些浮想联翩,多有不法之举,只是好不凑巧,自己作案后,正好落入寇准之手,谁知寇准却是一个无理取闹的家伙,所以说,就连宋真宗也为刘娥颜面所迫,下旨特赦龚美,寇准毅然拒绝,仍按国法给予龚美相应处理。
如此说来,自己对寇准颇有微词的刘娥也算完全讨厌寇准。
也就是寇准由于性格耿直,得罪过宰相王钦若和丁谓,还有太后刘娥等人,而且寇准也是朝中的风云人物,当三人痛恨寇准时,适逢时大宋出事,也是此事,使得三人寻找机会硬将寇准“一个撸到最后”。
这事背景是宋真宗后期得了风疾。
宋真宗患风疾,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对心腹宦官周怀政表露了要太子监国之意,周怀政正好与寇准有死党关系,于是便将此消息秘密透露寇准。
此后,寇准入宫,和宋真宗共商“太子监国”之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前文所述、他竭力劝告宋真宗不允许丁谓等为辅政大臣。
宋真宗当时的确同意寇准不允许丁谓为辅政大臣的意见,而且君臣两人商量之后,寇准很快就找到了任知制诰、令其暗中草拟“太子监国”诏令的杨亿。
寇准要求如此迅速,一是因为担心宋真宗会动摇,二是因为不愿意让当时竭力想要专擅朝政的太后刘娥卷入此事。
原本寇准干的这些事情都是很隐蔽的,而且大功马上就要告成了,可就在千钧一发之时,却出现了很大的麻烦。
问题出在哪里?任知制诰时,杨亿不知道怎么就将此事告诉妻弟,妻弟有一天喝醉了酒,将此事说出。
这样看来刘娥当然知道,所以她先下了手,跑去宋真宗病床边哭着、吵着、吊着,宋真宗不愿意承认那是她的想法,所以,以“不记而准,初有所成”为借口,将所有责任都推给寇准。
这个意思是说寇准所做的事,他宋真宗一点也不知道,全是寇准本人自作主张。
这,可是害得寇准苦不堪言,刘娥和王钦若丁谓,正发愁找不出寇准把柄,而且现在又发生这样的事情,马上在刘娥操作之下,寇准罢掉相位,丁谓接替寇准成为新任宰相。
常言道屋漏偏风多雨,事到此仍未完结,前面所说寇准铁哥们周怀政在目睹“太子监国”大计落空之余,也目睹寇准遭罢相之事,于是在左思右想下,终于下定决心,采取政变手段,弑杀丁谓、迎还寇准、拥太子即位,避免刘娥专权。
周怀政这一举动,即为寇准、又为大宋朝做了准备,可惜其政变计划亦遭泄密,为刘娥所知悉,终因周怀政遭丁谓所遣之人围追堵截,只好自杀谢罪。
而周怀政此次失败政变又使寇准径直堕入深渊。
周怀政去世之后,丁谓才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授意多人同时上疏,称寇准还曾卷入周怀政的政变中,而且此罪足以要人命。
最后,寇准被几个刚正不阿的大臣保了下来,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又一次被贬,先被贬为相州知州,后来刘娥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再一次向他贬官,还被贬为道州的司马。
而寇准遭贬一事,宋真宗因病情较重,始终蒙着气,临终前,也曾多次询问周围百姓为何很久没有见寇准,且左右逢源,畏惧刘娥、丁谓势力,所以无人敢说真话。
至宋真宗因病去世后,口中仍念念不忘,认为寇准是可以委以重任者。
但是寇准这时,已被贬道州,寇准在此的痛苦仍未停止,公元1022年即宋真宗病故的一年,又遭贬谪,此次乃贬谪雷州任从八品参军。
短短三年间,寇准由正一品宰相一路“撸”到从八品参军,这段犹如过山车般的仕途经历令寇准感到无比沮丧。
而来到雷州后,寇准手头拮据,连一个住处也没有,依然是当地百姓佩服寇准的人品,集资给他盖了好几间房,才给寇准一个容身之处。
而就是这些屋子,寇准却过着后半生,公元1023年时,情绪低落的寇准一病不起,不久撒手人寰。
寇准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其落寞的命运并没有终结,去世之后,其妻恳求朝廷拨银两将寇准棺椁送回家乡埋葬,朝廷虽亦批准了银两,但是因为金额太小,寇准棺材被带到洛阳后,就没有钱再往前走一步,寇准老婆无奈只好把他临时安葬在洛阳巩县(今河南巩义)。
如此说来,一代名相不仅客死异乡,死后甚至魂归故里也未能实现。
直到十年后,刘娥病逝,宋仁宗得以亲政,这才给寇准昭了雪,不仅恢复了寇准的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同时对其追谥,又下令将其安葬故里。
可即便是这样,昔日大宋不世之功臣寇准也被宋太宗称赞为“宋之魏征”,一去不回头。
综合来看,北宋着名宰相寇准最后结局落寞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性格刚直,曾冒犯宰相王钦若和丁谓等人,也曾冒犯太后刘娥,并卷入入“太子监国”事件中,致使三人掌握寇准把柄,但又因周怀政政变失败而将寇准卷入其中,因此,被趁机发难,“一个撸到最后”,终遭贬谪雷州而客死异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