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邓艾的胜利在于“哀兵必胜”,诸葛瞻的失败在于倔强和愚蠢。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氏将曹魏架空,同时伴随着司马懿的病死,和司马师的暴病,司马家族的权力落在司马昭的手里。

此后魏灭蜀之战就由司马昭操持。

当时魏军部队,共分三路,最多一路,由钟会率领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从子午谷,斜谷和骆谷各三个方向汉中进发。

再加上沿途有诸葛绪撒会林等地,有3万人左右,他们的战斗对象,就是向阴平地区前进,然后截断姜维后路。

另有沿途的邓艾也有3万人左右,他们的目的是积极直击姜维的要害。

并且,当时邓艾这一路大军,精兵强将颇多,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昭和其他人都认为“蜀所恃赖者惟维”和正是姜维才是蜀国最大的依仗。

因此在军队的调度上,司马昭为了打败姜维,尽量将精兵强将布置到邓艾的路上。

当然大家也知道邓艾后来经过偷渡阴平、直捣成都、最后逼降刘禅的过程,那问题就出来了,因为邓艾是从很远的地方走过来的,且费了老大劲儿才强行通过了阴平小道,按理说,邓艾属于是疲惫之师。

而蜀军方面,诸葛瞻在主场作战中占了上风,为什么最后却败在疲惫之师邓艾手下?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这里面牵涉到好几个原因,第一是诸葛瞻那时候手中的力量太小。

蜀汉总体兵力,全年约十万人这一数字,刘备即位称帝当年就是这一数字,此后亦无太大改变。

此外,据史书记载,刘禅开城投降时,所递降表中还有有关军队的号码,总人数达10余万。

“领户二十八万户,男女口九十四万户,带甲将士十万二千户”—《旧晋书》

由此可见,蜀军方面的整体兵力基本上就是在十万人左右,看起来似乎不少,但问题是,这十万人可并不是全部集中在一起,也不是全都在诸葛瞻手中。

他们中有近半人是剑阁姜维所在。

维等统步骑四五万,塞川填谷。—《三国志。钟会传》

除去这一切之外,守卫汉城和乐城这两个地方,又各有五千人,加在一起就一万多人了,另外守卫江油的马邈手下约五千多人。

这三个减下来的,只有三万多至四万人左右。

而即便是只剩下三四万人,也没有全部分配给诸葛瞻,首先作为蜀汉的都城成都,必然得有一定的兵力守卫,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这里的人数肯定不会少,差不多在2万人左右。

在此基础上,蜀汉又在各个边境郡县派驻了一定的军队。

这样算来,给诸葛瞻留下的力量实在是太少了,以那个时代的形势看,诸葛瞻手中充其量不过数千人。

而且邓艾其时偷渡阴平、奇袭成都,跟从他的魏军部队估计有一万多人左右。

诸葛瞻以数千之众应付邓艾一万多之众,先从实力上看诸葛瞻便落伍了,所以,败北无可厚非。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当然在历史上也不缺乏以少胜多之例,虽然诸葛瞻的实力比邓艾要少,但是只要利用得好,在利用地形和主场作战等有利条件下,与邓艾拼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就算正面硬刚刚不过邓艾,但要是他能守住绵竹,不让邓艾继续前进,那么成都也不会陷落得那么快。

另外,前面已经说到邓艾是疲惫之师和客场作战的人,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粮草有限,如果诸葛瞻能够拖延一点,那么谁赢谁输就未必了。

可到头来,诸葛瞻败下阵来,刨除了兵力少这一因素外,最重要的是听不进劝告,更谈不上战略眼光。

其时,邓艾历尽艰辛走过阴平小道后,最先碰到的是镇守江油之马邈。

当时马邈的使命,就是负责埋伏邓艾,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埋伏,那基本就是十拿九稳,但是结果呢,马邈埋伏不成功不说,而且还是直接向邓艾投降。

及马邈降清,邓艾稍歇,立即率兵向涪城挺进。

蜀汉方面当时的应对方式如何?一、后主刘禅知道邓艾来犯后,对怎样对付,大有昏招。

那时蜀汉并没有完全被动,许多守卫边境的将军也纷纷要求带兵来救他们,如南中督霍弋等人,都是提出救他们的人之一。

但是刘禅觉得,没有必要、不需要抢救,于是就拒绝霍弋。

并且,刘禅仅仅安排了远在永安的阎宇带兵进行回援,但问题是,永安与程度之间的距离颇远,根本不可能短时间到达。

于是大家一看,一直到刘禅出城投降时阎宇也没有来。

且撇开刘禅昏招,单就派人迎战邓艾之诸葛瞻而言,其时进军比较迅速,当到达和驻扎涪城后,邓艾刚出江油。

也就是说,邓艾在这个时候还是没能兵到涪城的城下。

此时,诸葛瞻实际上占了上风,若能主动出击,如趁邓艾仍在途中工夫一个伏击,很可能打败邓艾或放慢邓艾前进的步伐。

并且,当时蜀军中也有人向他提出了这个建议。

提意见的,正是黄权的儿子黄崇,黄崇当时提议,趁邓艾没有来,积极发兵,去把邓艾打垮。

可谓,黄崇提出的意见颇合时宜,邓艾此时真是疲于奔命之师,一要偷渡阴平实在费尽老大之力,二要刚结束对马邈之战,邓艾军队至此,可谓精疲力竭。

所以,诸葛瞻要是照此建议去做,运气要是好一些,也许会把邓艾丢在这里。

就算打不垮邓艾,那蜀军只要不允许魏军进平地,就能利用地形来阻击他,这也能取得放慢邓艾步伐的成绩,

但是很遗憾,他既未听从,又未实施该方案。

更有甚者,诸葛瞻非但没有听从,还布置了军队盘桓涪城,大有要等邓艾赶到、与之决战平地之势。

他这样做只能说是个愚蠢的人,但是任何他能够听到哪怕是一丁点建议的人都不会事后失败。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只是遗憾的是,史无假如,在诸葛瞻和蜀军上下一心将士们的关注下,邓艾顺成都平原而上,于涪城不远安营。

事实上,截至此时,蜀军早已命运多舛。

当然了,也不能排除诸葛瞻自信心暴增的可能性,他那时候这样做很可能就是想耍个大刀阔斧,预备一举拿下邓艾,可问题就出在,光自信不行,要具备那份力量呀。

并通过随后的斗争深刻地表明诸葛瞻甚至不具备其父诸葛亮十分之一的才干。

邓艾赶到涪城时,诸葛瞻派前锋部队迎战,而且前锋部队实在是太过于拉胯了,刚刚与邓艾军照面就大败。

而蜀军锋线溃败之后,诸葛瞻的下一步运作,并没有调整部队继续迎击,反而直接命令蜀军撤退,也就是撤离涪城。

这么一来邓艾没费什么劲就把涪城给占了。

而前文说邓艾以前已占领江油的涪城现在却由诸葛瞻送来一个大酬劳,说明什么?这意味着魏军已在蜀汉腹地立足,现在要击退他们是极其困难的。

而导致这一情况的元凶除江油马邈外,即诸葛瞻。

须知魏军只打垮蜀军前锋,因此诸葛瞻总体实力并没有多大亏损,此时,完全有能力重新拼抢。

结果他反而退避三舍,直接将涪城交给邓艾。

当然诸葛瞻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但是问题在于魏军在这个时候已经基本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谈何保存自己的实力?

那么诸葛瞻退出以后到什么地方?不错,一路撤退至绵竹。

退而求其次是由于自己已没有退路,再往下是成都,此时诸葛瞻这才知道自己以前军事部署上是犯过很大错。

可这时理解已是太晚,邓艾的军队已迫近绵竹,给诸葛瞻留下的可能性不大。

史载,邓艾当时曾遣使招诸葛瞻降清,表示只要自己能够降清,上表请求封琅邪王,诸葛瞻坚决不同意邓艾的请求。

此后诸葛瞻用死战的姿态和邓艾决一死战。

至此,诸葛瞻果然不辱父亲诸葛亮之名,不做苟且偷生投降之徒,把忠、勇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是,光忠勇何用?他与久经沙场、毫无其父诸葛亮能力的邓艾相遇,因此,最后他战死了,连儿子诸葛尚都牺牲了(另外,前提携黄崇以身殉国)。

不久以后,邓艾兵临城下,主宰者刘禅权衡利弊,决定出城降清,刘备苦心经营了半辈子的蜀汉从此一蹶不振。

综观诸葛瞻与邓艾之战,其败在邓艾之手,除兵力不足这一原因外,主观方面则是不听谏言和黄崇意见,他要是能够听到哪怕是一点点,蜀汉就不会败得那么快了。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当然了,若把战斗的全部责任都推卸给诸葛瞻一人,这显然是有些太过分了,战斗的失败还有另外一些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以邓艾为首的魏军并不是疲于奔命的疲惫之师,而只是一心玩儿命的虎狼之师。

造成魏军如此境界的原因是主将邓艾的功劳。

邓艾此人,向来以冲锋陷阵著称,但也因意志坚强而着称,如偷渡阴平小道的魏军士兵曾因山路险峻望而却步。

而且邓艾还吩咐拿一块毛毡来,裹在身上后,亲自抱头鼠窜地滚下山坡,当场鼻青脸肿地摔伤。

主将如此玩命,其下兵卒岂有不玩命之理?

另外,阴平小道这条路也是相当艰难,邓艾带领一万多人那是历尽艰辛侥幸过关,而且在经过途中,很多士兵都不堪重负,产生不想继续走下去的想法。

对这一局面,邓艾采取了不得不进、敢说退的军法处置态度。

这样,魏军士兵们便一肚子抱怨,而邓艾则善加利用这股委屈,强调只要一胜利,那么银子,身份,军功等样样唾手。

面对此情此景,魏军士兵爆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斗志,再加途中憋着一肚子怒火,那么见到蜀军不就像泄愤似的砍得人仰马翻吗?

更有甚者邓艾这家伙挺冷。

进攻绵竹,因诸葛瞻决战之姿迎战,起初蜀军也曾占尽优势,邓艾所派邓忠和司马师纂两人,屡败屡战。

战败的两人报告邓艾蜀军难以突围。

结果,邓艾勃然大怒,不仅斥责二人出战不利,并严厉警告他们在这种时刻就没有能不能一说,言下之意,就是不能也得能。

更有甚者,其对于邓忠和司马师纂而言,若再败归降,其结局则为就地正法。

须知,此中邓忠却是邓艾亲生儿子,为达目的,亲生儿子皆可杀无赦,此中魏军上下其手哪有什么敢玩命?

于是,远赴海外的邓艾也不要看他们经历了偷渡阴平等艰辛,以邓艾为首的魏军上下左右都堪称置生死于度外的“虎狼之师”,于是,单从斗志而言,魏军便占了上风。

反观蜀军却无此昂扬斗志。

例如镇守江油的马邈本就是一次稳稳当当的埋伏,但最后连锅都端上来了,即使他埋伏不成,但能够全身而退就更好一点。

可结果他看着败下阵来,索性直接屈服,顺便还向邓艾献江油。

随着江油的到来,魏军至少还能缓口气,而且紧接着在涪城时,诸葛瞻又派人迎战邓艾前锋,初战告捷便“一触即溃”,足以说明当时蜀军实在拉胯得很。

单就这两个细节而言,可见蜀军问题重重,其中斗志低落、涣散就是一个最为致命的原因,如此一支球队,在一心玩命、虎狼之师邓艾面前,那么败北在所难免。

诸葛瞻为什么不敌邓艾呢(关于三国诸葛瞻的评价)

因此从整体上看,诸葛瞻败亡的原因有很多,外部原因在于诸葛瞻手中力量太小,没有邓艾那么大,主观原因则在于他没有听从劝告,倔强愚蠢,造成战略部署严重错误,但客观原因,却是蜀军士气总体呈低迷状态,反观魏军士气很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诸葛瞻的结局是兵败身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484.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