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看来,索额图之害远甚于鳌拜,更令人发指。
顺治皇帝死后,遗有辅政大臣四人,鳌拜为其中一人,按当时排名,鳌拜位列这四人之中,只位列第四。
前3位依次为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
然而鳌拜凭借战功卓着,并对清太宗皇太极怀有救命之恩,此外还翊护顺治皇帝(即拥戴辅弼的功劳),因而日见张狂,终于走上擅权干政、威福自专之路。
例如康熙曾经任用了一个官来填补户部的空缺,导致鳌拜反而安排党羽赴任,而且还在明明知道康熙安排了良善。
更过分的是鳌拜根本没有给康熙任何面子,还堂而皇之地和康熙保持着联系,最后康熙束手无策,只好把他安排好的人选和鳌拜安排好的人选同时任用。
又如,鳌拜的党羽死后,群臣向康熙请求赐死谥号与否,康熙不同意,鳌拜却不顾康熙的反对,径直为他的党羽安排谥号。
此外,妨碍首辅索尼孙女当上太后、矫诏擅杀次辅苏克萨哈家族、遍植朝堂党羽等也是鳌拜做过的事。
据史料记载,清廷在当时堪称“文武百僚,尽从鳌拜”。
当然了,这样张狂的鳌拜终于被康熙智擒了,康熙八年五月康熙皇帝策划将鳌拜擒获,并且将其定罪三十款,鳌拜就这样风光不复。
照理说,对于鳌拜犯下的罪行,落头露面都很轻,但是康熙最后还是宽大处理了,只对他“革职,籍没,逮捕”。
即以革除官职爵位、抄没家产及判处拘禁等。
不但如此,康熙晚年之时,主动为鳌拜平反昭雪,不但屡提鳌拜之功,追赠他一等男爵,此外又令鳌拜之孙达福袭爵。
相较之下,一开始就帮康熙除掉鳌拜的索额图则无此幸事,其下场比鳌拜惨几倍。
首先是康熙四十二年五月索额图受康熙命令拘留在宗人府,然后是同年九月康熙命令处死他。
而为泄愤,康熙更下令去传旨皇三子胤祉用九条铁链系索额图。
最后在9条沉重铁链的压迫下,年迈的索额图一动也不能动,几天后他就被活活饿死在监所里。
这不,索额图死后,其二子亦遭康熙下诏赐死,再加上其同党族,或放逐或被害,反正下场悲惨。
更为致命的是,索额图饥肠辘辘地死了几年之后,康熙皇帝对于索额图的丰功伟绩,予以全盘否定,与此同时,更把“本朝头号罪人”的桂冠,赠给已经去世多年的索额图。
同为处置权臣却被康熙对索额图施以重罚,这无疑比鳌拜要大得多。
康熙缘何这样区别对待?索额图还干过哪些事情,致使康熙去世时还未解恨,并将“大清头号罪人”的桂冠,扣到索额图身上?
凡此种种,皆与一人相关,此人便是曾最受康熙器重的太子胤礽。
曾被康熙视为大清柱石的股肱之臣索额图。
上一篇说顺治临终前,遗下辅政的四位大臣,鳌拜却不甘心居末,于是便开始疯狂专权擅政。
特别是在首辅索尼因病去世之后,鳌拜设计逼死了次辅苏克萨哈并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把三辅遏必隆同时拉进自己的阵营。
其后,鳌拜广植党羽,以致于满朝文武双全,皆从鳌拜之门。
对这一局面,年轻气盛的康熙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了,他欲除鳌拜却又归心似箭,真正付诸实施又谈何容易?
此时索额图对康熙的帮助很大。
索额图是首辅索尼之子,时任吏部右侍郎,为帮康熙除鳌拜而自愿辞官,改由康熙任一等侍卫。
此后,他借口练摔跤,秘密纠集一批布库少年等待时机,把鳌拜召入宫中一举擒拿。
至此鳌拜身陷囹圄,康熙则在索额图全力辅佐之下,才真正执掌朝政。
而此仅为索额图之功,康熙亲政后,对于削藩之事,索额图亦颇有贡献,此外,他亦曾代表清廷签订过中俄两国有史以来第一份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此外,追随康熙从征反叛准噶尔部酋长噶尔丹。
这一切,都在索额图身上留下了许多丰功伟绩,并凭借这些丰功伟绩在康熙心目中不但是股肱之臣而且还受到康熙“勤敏练达”的称赞。
而其官曾达到议政大臣、一等公。
然而站的越高跌的越疼,当他六十几岁已退休时,康熙锁把他带回京,最后活活饿死于宗人府。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康熙曾最为器重的皇太子胤礽有着莫大的关系。
胤礽为康熙皇帝嫡二子,却因康熙嫡长子承祜幼殇而被胤扔其实为康熙皇帝嫡长子。
又正由于这嫡长子的地位,再加上康熙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尊崇,所以才有了胤礽刚年满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的记载。
本来从一开始康熙皇帝对皇太子胤礽就有一种比天高、比海阔天空更深厚的情感与期待。
譬如专设侍奉太子的詹事府衙门就同时赋予胤扔外祖父家族许多官职,此外更有胤礽得天花时日夜看守左右。
一句话,康熙早年对胤礽充满厚望和深厚父爱。
那么,它与索额图有怎样的联系?根本就太有缘,因为从辈分上说索额图就是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叔姥爷,这样算来,他便是胤礽叔姥爷。
因此,康熙宠幸胤礽之时,索额图理所当然地受到恩宠,顺理成章地,就成了太子集团谋主。
毕竟当今的太子、明日的皇帝、再说太子也是他的孙子,所以索额图一定会坚决站到胤礽这边来给他出主意。
当然这些康熙都很明白,只是不加以制止,一是因为自己宠幸胤礽,二是因为相信胤礽,总之,朝朝暮暮江山得传,拥有几个心腹臣子并不重要。
更有甚者,康熙向来以清高自居,坚强的自信心使他相信一切尽在自己掌握。
但是胤礽年纪越大,表现得越嚣张,让康熙开始对胤礽产生了不满,其间康熙还多次斥责胤礽,并且将一群侍奉太子的百姓置于死地,期望藉着这些行为,能够令太子引以为戒。
并且,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大封诸皇子,将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晋封为郡王,又将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等人封为多罗贝勒。
康熙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为了试探太子胤扔是否能够产生危机感以收敛骄纵。
但令康熙始料不及的是其晋封给其他皇子以可乘之机,也激化了其他皇子和太子集团之间的冲突,著名的“九子夺嫡成功”由此展开。
面对这一局面,皇太子胤礽非但未能幡然醒悟,还因其父康熙晋封其他皇子,有破罐子破摔之感,同时他的行为日益骄纵不法。
其实太子胤礽长大成人后表现得骄纵、多不法,其主要责任都由康熙来承担,正是康熙前期过分溺爱胤礽,因而疏于道德教育,最终使胤礽养成无法无天的品性。
可是康熙又如何认错?他认为这些都是因为胤礽叔祖索额图,没辙了,谁说索额图就是太子集团谋主?
并且,康熙还认为,索额图曾在暗中帮助胤礽“潜谋大事”,意思就是阴谋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从而意图废掉康熙,另立胤礽为新君。
而事实证明,胤礽立为皇太子之初,索额图就“倡议”将皇太子服舆仪仗都以近似于天子的方式加以规范。
因此,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一方面怀着对胤礽恨得死去活来,另一方面又怀着对索额图秘密“潜谋大事”、迁罪和索额图的烦躁心情,把已隐退的他锁上取回了北京,旋即很快赐死了。
本来,康熙的意思是通过索额图之死可以使胤礽明白事理幡然醒悟,然而不久之后所经历的一连串事件却使康熙不但坚定了废胤礽为太子的信心,而且使他对索额图之恨又增加了些许。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巡视塞外时,在路上,一直与胤礽意见不合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皇帝告密了许多有关胤礽的违法行为。
譬如胤礽凶暴不仁、恣意毒打王公大臣、拦截蒙古贡品、放纵下属讹诈等。
胤禔的密报有些的确是胤礽所为不假,有些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但是本来对胤礽相当不满意的康熙却没有多加区分,反而对胤礽更加不满意。
当时康熙就说,胤礽这是“欲将朕威柄分而恣之。”
接着,又出现了另外一件事情,当时陪同康熙游览的皇十八子胤祄路上突患重病,康熙对此十分着急,但是作为哥哥的皇太子胤扔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没有去看望他。
这让康熙更是觉得火了起来,他觉得胤礽这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更别说一点当兄长了,于是把胤礽叫到跟前,狠狠骂了一顿。
结果,胤礽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出言顶撞康熙,这还不算完,两人争吵完毕后,康熙启程返京,而在某日夜里,胤礽居然偷偷靠近他的帐篷,“裂缝对被窃视的”。
此举,令康熙顿有所惧,他认为胤礽此举显然是对叔姥爷索额图赐死的不满,是对自己的报复。
“昔者索额图助伊氏(指胤礽)潜谋事,吾悉知其情状,赐死索额图,今胤礽欲报索额图之仇,结党成仇,使吾不明今日为鸠所害,明日被害,日夜戒慎不安。”—《清圣祖实录》
这样康熙怎么能不让胤礽失望和恼火呢?而且对胤礽叔祖索额图自然恨之入骨。
毕竟康熙一直以为索额图就是太子集团“谋主”,曾经帮胤礽“潜谋大事”过,而且胤礽“裂缝对被窃视的”还让康熙以为这就是自己要报复索额图。
终于,胤礽迎来了生命中的首次废黜,这时距索额图的处决已过去五年。
但是很快随着皇子间因夺嫡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使得康熙也焦头烂额,康熙又重新立胤礽为皇太子,以缓解事态。
本来康熙认为通过废而复立既可以使胤礽悔过自新,也可以使其他皇子不觊觎太子之位,从而稳定朝堂。
可结果却适得其反,虽然恢复了胤礽的王位,可现实中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化解,而且别的皇子对胤礽再也没有尊敬之心,胤礽有鉴于此,为保身份,索性踏上不归之路。
他秘密与步军统领托合齐和内务府总管凌普联手,打算逼康熙早早退位,不料情报外泄,事先为康熙所知晓。
这一次康熙和胤礽父子间的冲突最终达到了无法协调的地步,康熙再也没有忍耐之心,二度取消胤礽太子名位。
到现在为止,胤礽政治生涯可以说已经完全结束,而能够达到如此地步自然也和胤礽狂妄不法等等不无关系,但是这样的结局对康熙而言却是莫大而又难治愈的创伤。
想当年,人们对胤礽这孩子有着无比强烈的期望,出于教育胤礽的需要,胤礽被封为太子之日,便下旨设立侍奉太子詹事府,其间安排许多重臣转任,旨在教育培养胤礽做明君。
在安排重臣名士训导之余,康熙也常常亲临现场对胤礽进行教育,儒家典籍和国学满文都是康熙曾经不厌其烦地一句句念在儿子们身上。
时任太子东宫主人的汤斌说,家书中说自古君王教导太子之勤,没有像今天这样。
并且,康熙也经常对身边人表达出自己对胤礽的殷殷期望,据“康熙起居注”中的记载,某次他和大臣陈廷敬聊天时说到太子胤扔(当时陈廷敬担任詹事府主事),动情时眼泪汪汪、深情地告诉陈廷敬。
“毋使皇太子是不孝之子,朕是不慈之父,这就是朕的大幸。”—《康熙起居注》
一句话,胤礽背负着从康熙那里得来的深深父爱与期待,可所谓期待越多失望也越多,胤礽令自己越来越不满意所做的一切,再加上最后二度废黜,完全伤到康熙心里去了。
他无比失望又无比悲痛,他苦心经营数十年、对太子又抱有殷切期望,终于走到了今天。
严格说来,胤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康熙应该负起重大责任来,自己没有底线地娇惯,恰恰让胤礽越来越嚣张,可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康熙又怎能心甘情愿地承认导致这些都是自己的过错?
因此,胤礽叔姥爷这个康熙心目中太子集团“谋主”和曾帮胤礽“潜谋大事”过索额图的人,成为胤礽由“优秀继承人”变成不仁不孝之子的元凶。
平心而论,康熙将栽培胤礽不成的罪,统统推给索额图,觉得胤礽能有今天,全被索额图带砸。
因此,康熙对于索额图之恨也是与日俱增,每每回想起当年宠爱他的胤礽现在变成这样,康熙之恨便平添了几分。
所以,索额图被处决十年之后,康熙对于他的仇恨也到了顶点,康熙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在朝堂上当着很多大臣的面完全否认索额图几乎取得的一切成就。
并且,康熙在最终给了索额图一个“本朝头号罪人”的盖棺论定。
坦白说,康熙是在索额图去世十年之后才这么评价他的,颇具“秋后算账”之感,但是无论如何,曾对大清朝作出过许多贡献的索额图却因此而被康熙顶上历史耻辱柱。
那么康熙为什么多年之后才将索额图评为“大清头号罪人”而非鳌拜?实际上这和是否触碰康熙底线有一定关系。
鳌拜虽是擅权专政之辈,其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延续其在朝中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留住党羽、门人而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起码鳌拜并不显示有攫取皇权、另立帝王之意,所以说到底是要当权臣。
但是索额图却不是这样,他特殊的身份(胤礽的叔姥爷),让他不得不,也不得不站在太子一方,而且,还成为了太子集团的核心成员。
他这样做固然是出于身份上的考虑外,还有为保护本族利益、使本族长保富的考虑,但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其行为,都是违反康熙底线的。
康熙的一生中,不断地集中地强化皇权、强化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其毕生的努力,然而索额图因其身份、家族利益等原因而站在康熙的对立面。
尽管这些“潜谋大事”和所谓“谋主”并非事实,问题在于康熙一直认为索额图出现得早,正当他发挥影响之时,他有了废康熙而立胤礽新君之计。
因此,如此以来无疑严重和直接地侵害着康熙的切身利益乃至对其统治构成威胁。
所以,如此“居心叵测”的索额图简直罪大恶极、而且与鳌拜相比,索额图所犯罪行更令人发指,故“大清头号罪人”之帽,非索不可。
只是康熙从头至尾并不反省自己,所谓“惯子比如杀子”,胤礽终于废黜,其职责更大,但却将本来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全盘扣给索额图。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索额图“大清头号罪人”帽子被扣上委实有些冤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