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屈服以后,物质生活上可谓享尽了荣华,但只是精神上备受折磨而已。
很多人印象里蜀汉自打刘备死后,似乎就被诸葛亮苦撑大局了,后主刘禅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当然其实是真的,起码诸葛亮在世时刘禅是没啥出息。
但是呢,处在那个环境条件之下,就算刘禅想要有一番作为,却又无法做到,诸葛亮像个娇生惯养子女的老爸爸,早已将所有事情安排得妥帖。
在这样的环境里,刘禅只可能是个乖乖的乖宝宝了。
但是有一点很多人会忽略,那就是刘禅能够在这个时期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皇帝,并且做到一切“但以相父作主”,也是需要很大的肚量和格局的,历史上其他的皇帝,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因此,单就这一点而言,刘禅并非是个简单无能之辈。
况且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还是稳稳当当当了30年皇帝,如果没有相父的引导,面对蜀汉内部的矛盾,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也足以说明刘禅自有其智。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是诸葛亮死后不久蜀汉发生“魏延造反”,魏延和杨仪不和,双方打了起来,结果魏延遇害。
并且在怎样对待与处置杨仪方面,刘禅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他并不全然听杨仪说魏延谋反之事,只是在杨仪回来后不久,就贬他为庶人,而安排蒋琬继任诸葛亮之职,如此,使杨仪要专权的梦想彻底破灭。
并且,在扶持蒋琬上位的同时,为了避免蒋琬权力过大,刘禅又提拔了费祎为尚书令,这样一来,蒋琬和费祎就能相互制衡,不至于再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
从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死后刘禅已自觉地开始了对政权的回收与掌控,只是他没有采用那种非常彻底的方式,但又比较温和地逐渐分散了力量,终于实现了臣下可以互相制衡。
能够拥有这种手段的刘禅,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个昏庸的人。
而刘禅一生中最污点之处,就在于邓艾临危受命,没有做出反抗就出城投降,也使得很多人都觉得刘禅真的一无是处。
打不着归打不着,不过好歹你们反抗一下吧,为什么投降容易投降?
其实刘禅自愿投降除其主观因素外,更是蜀汉朝堂几方势力最后博弈的后果。
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堂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一方为姜维等主战派,而另一方面为益州人士主和派。
最开始主战派占了优势,一是少数荆州集团老将还健在,二是刘禅左右,还有陈祗等拥护北伐宠臣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刘禅有承继诸葛亮遗志之心,所以,他当时非常赞成姜维坚持北伐,面对这一形势,主和派之声自然受到抑制。
但是随着陈祗和其他人的死,再加上姜维在北伐中败北的次数增加,不但蜀汉朝堂中反对打仗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刘禅对这场战争也产生了动摇。
因此,由益州人士所形成的主和派逐渐占主导地位,逐步向投降派发展。
益州集团缘何主张屈服?其背后的原因是两方面的。
首先,诸葛亮执政时期,因其提倡“不应偏私以致内外异法”政策,致使许多益州本地士族无升迁之路,因此益州人士十分不满。
二来曹丕即位,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让益州集团艳羡不已,原因何在?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得以代代做官。
一方面在蜀汉并无升迁之路,一方面又看到曹魏士族的待遇大有改善,双重激励之下,益州当地士族坐不住。
他们也希望升职,他们希望世代做官,可奈何在蜀汉,却只能心向往之。
但是在姜维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朝中大臣们也逐渐开始对北伐持否定态度,益州集团寻找机会开始炒作主和思想。
例如当时中散大夫谯周曾写了着名的《仇国论》一书,责备姜维穷兵黩武。
及至邓艾兵至城下,谯周更主动跳楼自杀,毫不动摇地说服刘禅降清,并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刘禅降清,曹魏一方一定会裂土封侯。
若君降魏,魏不裂土封君,周请身至京都,与古义争战。—《三国志·谯周传》
面对此情此景,刘禅纵然内心有过抗争,可怎奈时局所逼,却深知再战必败,蜀国终将败亡,于是,终于答应谯周建议,毅然出城投降。
当然,刘禅虽然答应投降,但是也并非蜀国所有的人都答应,那时候刘禅之子北地王刘湛要求背水一战却被刘禅婉言谢绝,最后因为舍不得亡国之辱而先杀妻又杀子自杀。
又有南中监军霍弋也要求派兵守卫成都,却一样被刘禅所拒。
就这样刘备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所建立的蜀汉政权至此完全消亡,刘禅开始了自己别样的一生。
那么刘禅降清后又如何渡过余生?
投降之初,刘禅传令固守剑阁,要姜维也投降钟会,姜维被逼得束手无策,只好先行诈降,却在知道钟会还有谋反之心,便决定利用钟会进行复国,期间他还写信给刘禅,让他忍耐几日,自己必定会光复蜀汉国祚。
但是很遗憾,姜维这个计划终究没能得逞,而且搭上了他的命。
但刘禅又受司马昭强令,全家迁居洛阳,于此,受封安乐公并享有极高的待遇。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谓之有。子孙被封三都尉的有五十余位。—《三国志》
从这一待遇上可以看出司马昭对于刘禅可以说是无比的厚待了,不但封了刘禅安乐公,而且给了他万户食邑,除此之外,刘禅后代都受到了封侯。
须知三国时,能够食邑万户者不多,能够混得千门万户,也是挺好。
例如司马昭自己,继承其弟司马师大权后,食邑只有两千户,直到混入晋公之位,方算拥有万户食邑。
而且作为亡国之君的刘禅,非但没有受到司马昭的直接赐死,而且封赏也是那么的厚重感,不得不说司马昭也是慷慨至极。
当然,赏赐归赏赐,司马昭对于刘禅还有着相当大的防备之心,“此间乐而不思”这个典故,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话说刘禅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就是三天两头小宴、五天大宴款待刘禅的,而且,有一次宴请中,司马昭还特意安排几位蜀地妇女,跳蜀地特有的舞蹈。
熟悉的舞蹈和熟悉的音乐立刻使在场的一些蜀汉臣子非常难过,他们不禁潸然泪下。
而刘禅此时,心无旁骛看舞,神态自若,神情轻松,丝毫看不出有怀念故国之情。
这时司马昭试探着问刘禅:“思蜀不?”,刘禅却郑重其事的答道,这里其乐融融,丝毫没有对蜀地的怀念。
他日王问禅:“颇思蜀不?”禅曰:“此间乐而不思。”—《汉晋春秋》
刘禅的回答,令司马昭非常满意,此后又进行了试探,而且刘禅的行为,更是令司马昭感到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所以并没有再怀疑过自己。
至此,刘禅便在封国内安安心心地渡过余生,直到公元271年即司马昭去世六年。
因此,如果单就物质生活而言,投降后刘禅还过得挺好,司马昭对他的极高待遇使他能够过着非常优渥的日子。
但是享受着优渥物质生活的刘禅精神世界也饱受折磨。
原因是什么?一、投降使成都大祸临头。
邓艾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虽然有一些摇摆不定,但是在心里,却不是很愿意屈服,无奈,那个时候自己周围也没有什么拥护自己的人。
如诸葛瞻、黄崇等主战派人物,皆阵亡于绵竹,但姜维困于剑阁之中,而且成都全境,基本为谯周等投降派所占据。
再说谯周又以道德绑架的手段逼刘禅屈服,面对这样的局面,刘禅没有别的办法。
本来,刘禅有一个念头,就是自己投降之后,成都官民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至少不为魏军恣意屠杀,结果适得其反,成都官民投降之后迎来大祸临头。
不只是刘禅之子太子刘璿一家遇害,姜维之妻、子亦惨死乱军中,此外,更有关羽一家、众多主战派蜀汉官将,都惨遭屠戳。
这些在蜀汉还算是有头头的人,落得这样的下场,那些身份低下的人,和平民百姓们,他们的遭遇更是不说。
而历史上,记载刘禅妻妾被邓艾洗劫一空,邓艾将刘禅妻妾一一赏赐给得力手下,其中一人李昭仪忍辱负重,径直自杀。
一句话,刘禅投降后,成都上下一片大混乱,并未出现人们想象中“投降保平安”景象。
而这一点让刘禅心理上非常内疚,毕竟无论如何,这都是因为他,正是他把蜀汉官员与百姓,推向了这样的境地。
此外,被封为安乐公之后,刘禅过上了心惊胆战的日子,时刻忧心忡忡,司马昭总有一天要动手对付自己。
别以为司马昭就不能干这一行,自己就是皇帝也敢于当街弑君,而且要杀死一位亡国之君刘禅基本很容易。
不杀死刘禅的原因主要在于活下来的刘禅在那个时代对于司马昭来说还有用。
第一个功能,就是彰显他在曹魏政权上至高无上的位置,供天下人看,刘禅生死由他决定,想杀人还是想留人,完全由他来决定。
第二个功能,就是笼络人心,刘禅当时虽然降清,但是蜀地总要遣使管理,若对刘禅过分凌辱或杀害,那不免会引起蜀地人民义愤之心,从而加大蜀地管理的困难。
而且优待刘禅能使蜀地人民看到他们昔日的国君还活着,从而降低蜀地人民反抗的现象。
第三个功能,就做到了东吴,那个时候东吴虽然势力远没有曹魏大,但是如果曹魏要强并起来的话,还是有难度。
因此,司马昭用刘禅投降之后受到的优待是向东吴发出的讯息,瞧,投降多好啊,吃喝好啊招待啊,还没性命之忧呢,赶快投降。
哪怕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最起码,也能从侧面瓦解东吴宁死不降的决心。
正因为刘禅具有上述功能,所以司马昭并不对其动手,只是刘禅本人心里明白,其生死,全在于司马昭一念,没准哪天司马昭会拉出来咔嚓。
所以他只好在宴会中显出“乐不思蜀”之态,难道他真没有想念故国?一定没有,可事到如今也只能先想想活下来的路。
因此,要能够活下来,刘禅可以说如履薄冰、提心吊胆。
总之,投降后的刘禅后半生在物质生活上的确过得挺好,司马昭为了种种目的都很慷慨地对待他,而在精神上刘禅却可谓受尽了折磨,一方面因为他的投降使成都官民蒙受了深重灾难,使他感到内疚,另方面又怕司马昭动手使他心惊胆战,反正生活并不宽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