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了这些大竹竿,它们是抗倭神器“狼筅”。
说起戚继光,大家都知其为抗倭名将、亦知其为英雄,却鲜有人知,其与手下戚家军之间,究竟有多牛。
这样说来,戚家军就属于戚继光生活的十六世纪真正意义上的“东亚表层最强大的战神军团之一”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们看看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取得的辉煌成就,便可得知“东亚表层最强大的战神军团之一”这个头衔,才是名副其实的当之无愧。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军大举进攻浙江台州的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临危受命,亲率戚家军迎击,在龙山一带大破倭军。
随即,戚继光鼓足干劲,沿途追捕残部倭军至雁门岭上,终于手刃倭军头目,与倭军残党陷入绝境,双双坠江溺亡。
至嘉靖四十一年倭军入侵福建,而且声势异常庞大,并于福建许多地方登陆之后遥相呼应,以致于古田,莆田,政和,宁德一带屡有告急之势。
且其时官军,见倭军这般生猛,竟心生胆怯,迟迟未敢向倭下手。
关键时刻,还要看看戚家军,戚家军由戚继光带队,从横屿(地名)进攻,先大破这里倭军,斩了两千二百多级头,然后,戚继光趁胜追击,并端掉福清倭军巢穴,终于,戚继光一路打来,连破倭营60余座,斩更不计其数。
这也仅仅是戚继光与戚家军之间发生过的一场战役,算不上什么大仗,也没有谈到像兴化之战,仙游之战这样比较大的一场。
一句话,经戚继光、戚家军等多地调遣,明朝沿海倭军,险些全军覆没。
而且这还不是戚继光最强之处,毕竟古代会打仗的将军很多,其他朝代都不说了,光明朝就有几个,而且还把戚家军叫做“东亚表层最强大的战神军团之一”,是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和戚继光一样的战损比。
历史记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前后抗倭10余年,大小战斗历经不下80余次,其中被戚家军砍死的倭军仅有据可查者,足有2万余人。
而戚家军这边,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战斗,打了八十多场仗之后,所有戚家军算在一起,总共阵亡了203人。
试想一下,这样低的伤亡率与战损比在同时代的历史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因此,说戚家军是十六世纪的“东亚表层最强大的战神军团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戚继光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戚家军为什么能使倭军闻之色变?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戚家军在抗倭中所用到的大杀器——“狼筅”。
“狼筅”戚继光所发明的武器,它的整体是一根大竹竿,有许多分叉。
当然,要是把“狼筅”单独放在那里,随便找一把锋利点兵刃,几下就能把它砍成好几段,而且,就算让一个人举起“狼筅”参战,杀伤力也不大。
毕竟这种东西,归根到底主要的材料还是竹竿。
而其能成为戚家军抗倭神器的重要原因是戚继光对其进行了一番改装,运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此一部位,就是使戚家军名声大振的“鸳鸯阵”。
鸳鸯阵是戚继光亲手所创,其创此阵,直白点说是对付倭军的,而且阵之要义,在一个“配合”字。
按照戚继光的设计,每个鸳鸯阵包含十一个人,这十一个人中,一人为小队长,队长的职责,是负责用战旗进行指挥,对小队进行号令,指挥前进后退以及变阵等等。
除领队外,立于鸳鸯阵前列的还有两名盾牌手。
这两位盾牌手中,一位拿着四四方方大方盾,这个人被称为“长牌手”。他的角色,是以厚重的盾牌抵御敌人重箭和长枪等攻击的纯粹防御型人物。
而另外一个盾牌手,拿着的却是一方藤牌,藤牌就是用藤制的盾,这类盾牌天生就不像方盾那样具有很高的防御能力,但是却可以防御某些普通的攻击。
主要是藤牌比较轻,增加藤牌手机动性。
因此,鸳鸯阵藤牌手时,也装备了标枪、腰刀等武器,这样藤牌手条件许可时,即可远程输出又可近战,缓解长牌手防守压力。
当然长牌手和藤牌手的最终目的都是掩护后队向前发展,这两个人之后便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狼旄手”。
既然名字叫做狼筅手,那么手里的武器肯定是狼筅,不过,对于这个看似是一根大竹竿的狼筅,究竟是如何制成,并且在战场上起到什么作用,下面我们就重点讲一下。
狼胗也叫狼牙茶,主要材料的确是一根粗竹竿,通常采用南方毛竹,它长多在5米左右,做起来,将竹竿分叉处,装铁蒺藜和倒钩刺等物品。
并且,为了保证狼筅的韧性和耐用度,还会在整根狼筅浇上桐油。
这不就完事了,要想发挥最大杀伤力,一般都要用狼旄、蘸“金汁”或涂毒,反正各种可能对敌人造成伤害的物品,都要打招呼。
那么狼旄做好后又是怎么应用到鸳鸯阵中的?
前文提到鸳鸯阵最前有两盾手,盾手之后,有两狼旄手,两人一面盾手慢行,一面或与倭军拥立,操着约5米长的狼旄照倭军是一顿猛划。
而且这一猛划一拽,就可以要倭军半条命。
原因是什么?试想,自己倭军天生身材不高,若采用例行面对面打法,倭军便能仗着身材不高,变得格外敏捷,于出奇制胜间,致人于死地。
但是用狼鎚后,5米长的身长,再加几个分叉,可以将身材矮小的倭军架起,使其无法接近,与此同时,在狼鎚上所装的各式铁蒺藜、倒钩刺等,在将士们一通划拽下,即使无法使倭军丧命,起码可以为其带来一些损伤。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忘了狼茶上面可是都涂有毒药的,有了这些毒药,再加上铁蒺藜倒钩刺造成的损伤,倭军可以当场鬼哭狼嚎。
这也是狼旄对鸳鸯阵所能发挥的功效,然而狼旄虽然对鸳鸯阵有着神奇的效果,但是光靠这些并不足以使鸳鸯阵无往而不胜,毕竟狼旄杀伤力非常有限,它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阻挡敌人进入战场。
因此,整个鸳鸯阵中,狼旄手也不过是个辅助角色而已,实实在在的伤害输出呢,就是狼旄手背后的4名长枪手。
长枪手从字面上看,是指那些拿着长枪的战士,这类战士手中的长枪,一般有6米左右,其责任,就在于前狼槊手拿着狼槊架倭军后,操持手中长枪上是一通产出。
本案中,由于前方狼旄的存在,使倭军无法出战,长枪手乘机收获倭军生命。
有的人说,这样如果有敌人在鸳鸯阵背后迂回进攻呢?别急,4名长枪手后面有2名镗钯兵呢。
两位镗钯兵手中的兵器自然就是镗钯了。镗钯是什么?这样说来,其大体外形,如同农村翻挑麦秸时使用的三叉耙子一样,无非并非木制,而是完全铁制。
这种铁做镗钯在战场上有两大妙用,一是士兵们可以用它来架起对方砍来的武器,毕竟镗钯上还有三把大铁叉子可以轻松地扛起对方绝大部分武器。
二来因为是铁做的叉,自然就具有杀伤力了,想想,拿这把大叉向倭军反手使劲一捅,岂不是立刻就能捅出好几个血窟窿呀。
因此,当有这两位镗钯手担任后方警戒时,整个鸳鸯阵就基本构成了完美的闭环,由防、扰、攻、止、警样样俱全,这正是鸳鸯阵能够成名的根本原因。
并且,最令人值得称道的就是,鸳鸯阵中的任何一类武器,如果单独放在战场上都不堪一击,结果戚继光通过一个阵法,使这些武器互相配合会显示出不同的作用。
除此之外,此阵法,可视为贴身给倭军所设,因为它灵活多变,可随战场情况而任意变换阵形,如可由一体组成鸳鸯阵,变身左右各两个小阵式,也可以变身为三队“三才阵”,刚好牵制倭军,所以戚家军才能把倭军打死。
当然了,阵法再强也要好好配合,运行阵法者若不成功也一样无法达到目的,戚家军能够无往而不胜,主要取决于两点,第一都是战士,第二都是令。
有戚家军将士,这几位将士,是戚继光最初精心挑选的猛人。
最早是戚继光率领大明官军抗击倭军,那一仗被人骂得闷声不响,自己这个倭军秉性凶残、嗜血成性善杀戮,而且大明官军经过数次败北之后,对倭军异常畏惧。
甚至达到一看到倭军冲来,大明官军赶紧撤去,这种兵,不要说戚继光了,是诸葛亮还活着那是不可能取胜的。
于是,戚继光寻思要到哪里找几个骁勇善战的将士,并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使自己在义乌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许多优秀的苗子。
公元1558年,义乌倍磊被发现银矿,你看银矿被发现就是发财,于是眼红的人很多,义乌附近村镇都想派人来抢银矿。
抢劫自己家银矿,那还用说吗?义乌本地老少爷们天生不乐意,因此,在两方理论未果之后,便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械斗。
而且戚继光在那个时候,刚好经过这里,还亲眼看见了械斗的场面,而令他吃惊的是那些义乌老少爷们虽然手中并没有什么象样的武器,但是干起来,却是那个比那个厉害。
因此,戚继光非常满意这些人马,一声令下便从地方上纠集来一批人马,而且这批人马就是原来的戚家军——是他们带领戚继光亲手打造的鸳鸯阵把戚家军名头打得更响。
然而仅有骁勇是远远不够的,戚继光为确保鸳鸯阵打出更大的损伤,也立下了异常严格的军纪。
例如,在埋伏战中,戚继光规定如果“遇贼不起”或“早起者”的话,不但船长因此而被斩首,而且各士兵都将受到责打。
又如,在战争中,若有一个人不听号令向后撤退,那对不起,先割下两耳,不要以为这就完事了,等战后归营时,谁家没耳,还那一个“斩”字。
还有,比如鸳鸯阵中的镗钯手,主要职责是为了负责警戒,同时保护长枪手,但如果长枪手被敌人击杀了,那这两个镗钯手同样也会因此被斩。
总而言之,依靠这严格的军纪使戚继光能够培养出一小队善于运用鸳鸯阵、并深谙合作之道的将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戚家军不但可以杀死倭军,而且使自己战损率极低。
而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来看,戚继光抗倭所用的大竹竿的真名叫“狼筅”。它的主要材料的确是用南方毛竹做的,但是被戚继光转化为可以对鸳鸯阵发挥防御与骚扰功能的长器,而成为鸳鸯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