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外族入侵?没有可能性,三国时那些大鳄们,恨不得有个外族入侵,因为这些人一敢前来,就相当于无偿了兵源与劳动力。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在古代历史上,外族入侵是个无法绕开的问题,上至西周时代犬戎、下至秦汉时期匈奴,反正只要一有机会这些外族肯定会骚扰中原王朝的。

但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那些外族就变得异常平静了。

并且,如果当时有人建议外族的首领,说趁着中原混战,不如前去侵扰一番的话,那么提出这个建议的人,绝对会被吊起来打。

原因是什么?因为那时候外族首领们心中只要中原那些大鳄不来找麻烦,早就烧高香。

关于到中原骚扰抢夺领地的问题,则实在是老寿星吊儿郎当,嫌命太长。

当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些外族的转性,更不在于其作战能力的退化,而在于那时中原各方面大佬,确实过于强大。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我们都知道,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开始,各地便先后涌现出一个接一个的诸侯和军阀,这些诸侯和军阀通过角逐,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方鼎立的局面。

尽管多数诸侯,最后还是在竞争中败下阵来销声匿迹了,但是随便找个,就是能够把外族按到地面上摩擦的狠角色。

而魏蜀吴三大终极大佬更把外族爆锤跪了下来。

那么当时在与外族的斗争中均有哪些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首先就是辽东的公孙瓒

公孙瓒首先在辽东太守刘其麾下任小吏,后因舍命守护刘其而受到赞赏,刘其升任公孙瓒辽东属国长史。

也正是从此时起,塞外游牧民族中,多出了让自己害怕的人物。

史载,当公孙瓒兼任长史时,有一次他带着几十名骑兵按惯例巡行关塞时,却正好碰上一支鲜卑骑兵,足有几百人,正耀武扬威边境。

若按常理来说,公孙瓒的实力远不及对方,应该迅速撤退,但是公孙瓒终究还是公孙瓒,其下一步行动,令在场众人感到惊讶。

他认为此时退守,势必被围歼,不如冲上战场,突围干戈。

“今不冲服,便亡尽而去。”—公孙瓒

此后,公孙瓒率领几十名骑兵,不要命地向鲜卑人猛冲过去,而且这舍命之势,一时间使鲜卑骑兵惊为天人,最后,竟使公孙瓒方面斩了几十名鲜卑人以后,才脱身离开。

且鲜卑人归降后,都互相劝诫,称中原人的悍勇反常,今后最好不轻易越境。

“鲜卑惩艾之后,不敢再入塞上。”—《三国志》

而此也仅仅是公孙瓒青年时,与外族之间的一场小阵仗而已,其日后之所以能够威震塞外,不能不说其手下鼎鼎大名“白马义从之”。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公孙瓒喜骑白马,时人送绰号“白马将军”。与此同时,为增强整体战斗力而选拔部分善射之士组建近卫队伍。

这几位,和公孙瓒同骑一匹洁白的战马,在战斗中和公孙瓒相互左右两翼,所以当时的百姓把公孙瓒的队伍称为“白马义从之”。

而且公孙瓒带来的公孙瓒白马义从也没少带乌桓人训练军队。

公元184年渔阳人张纯诱使辽西乌桓酋长丘力居反叛,叛军曾占领辽东许多重要地区,为平定叛乱,公孙瓒奉命率军迎敌,大败张纯等部,被迫远遁乌桓。

此后至公元188年时,为彻底解除乌桓的威胁,公孙瓒率军再与张纯交战于辽东边境,终于把张纯打得再溃再逃。

此后,公孙瓒因战功被任命为降虏校尉,从此开始指挥兵马、镇守边疆。

历史上记载公孙瓒每闻外族如乌桓,鲜卑入侵,便如见仇敌,顷刻怒气值被拉满。

并且,在对阵的时候,公孙瓒极为悍勇,带着他的白马义从多次深入乌桓境内,甚至能连续作战至深夜。

在这不要命打法中,乌桓一听“白马将军”公孙瓒之名,都会心惊胆战,何况见公孙瓒“白马义从之”。

乌桓部落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当避白马”,意思是见到白马,赶紧奔去就对了。

“瓒每战虏战,常骑白马,追之不虚,几获戎捷,虏相告曰:‘当避白马’。”

正因为公孙瓒之悍,再加上手下白马义从之勇,长期以来,辽东一带乌桓部落平息得很厉害,动不动就不敢越境半步。

其次还有西凉的马腾

马腾先祖,就是东汉时赫赫有名的伏波将军马援等人,但在东汉末年马家却一蹶不振,连马腾本人都混在砍柴中度日。

然而也是由于天下大乱马腾才能够入伍并且后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而当马腾拥有领地后,他为守家业和抵御羌,氐等外族侵扰,不但把手下士兵培养成为精锐铁骑,而且还带上这些精兵,对外族蛮夷痛心疾首。

若被击败1次或2次,也许是无意中造成的,但是羌和氐等外族败北的频率很高时却发现自己在马腾的手中完全讨不来便宜。

因此,当马腾家族守卫西凉时,外族也就完全无缘进犯中原了。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另外就是曹操

曹操整饬外族的目的是谁不诚实谁狠整。

黄巾之乱开始时,本是东汉人质的南匈奴羌渠单于之子于夫罗乘机重整实力,与白波贼共同入侵太原等处。

此后,于夫罗在曹操发兵陈留之时,暗合黑山贼力援袁术,引起曹操震怒,发兵围歼之,于夫罗不敌众,终于归曹操。

至于夫罗去世后,他的儿子呼厨泉为单于,再次产生反叛之心,并于公元202年在平阳讨伐曹操。

呼厨泉蠢蠢欲动,曹操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为彻底解决这一隐患,曹操便安排大将钟繇进行讨伐,终于,南匈奴惨败,单于呼厨泉亦被呼厨泉擒获。

此后,曹操扣留呼厨泉使其成为朝廷内侍,南匈奴交由右贤王掌管。

这样,南匈奴的全部,基本上都掌握在曹操的手中,同时为了管理方便,曹操又把南匈奴划分成五部,每一部都挑选高贵的人为帅,不要让汉人担任司马,以起监督作用。

而且在这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南匈奴当时虽然组织上名义上尚存,其实权力已悉数落于曹操之手。

也正是从此时起,南匈奴成为曹魏无偿劳动人口输出地,兵源之一。

收拾南匈奴后,曹操再次盯上乌桓和袁绍,曹操为清除袁氏势力于公元204年趁袁家内相互攻伐之机派兵进攻邺城。

而且解了袁尚之后,曹操鉴于乌桓频繁进塞,迟早会成为祸患,于是于公元207年出兵征伐乌桓。

当时的乌桓,分为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史称“三郡乌桓”,其首领是辽西部的蹋顿。

同年八月曹操亲自率军前往柳城附近,直到这时乌桓发现曹军前来进攻,然而两军刚见面时乌桓依仗人多,对曹操丝毫不予理睬。

而最后曹操派大将张辽打败乌桓军队,连乌桓领袖蹋顿都死于乱军中,乌桓二十万精锐,都向曹操投降。

至此乌桓完全为曹操所平,并使其能够全心投入中原争霸。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除了曹操,还有孙权。

孙权与外族打交道以山越人居多。

山越人构成成分十分复杂,多种起源,但是无论哪种起源,东汉末年都曾形成过几股劲旅,他们盘踞于山林之中,给周围带来许多灾难。

及至孙吴政权初建,山越人更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例如当孙策初到江东,曾被山越偷袭,后来袁术为讨伐孙策,又秘密遣使与上山越几位酋长联系,向其许以重金,要其一同讨伐孙策。

另外,孙权刚刚执政之初,还遇到过类似的事,如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时,正当将要胜利之时,大后方山越人却作乱,逼孙权为此撤军。

因此,孙吴政权从此对山越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斗争。

而为使山越人完全亡国,孙权曾派遣太史慈,黄盖,韩当,周泰,吕蒙诸将,前去讨伐并歼灭作乱的山越人。

至后来,更安排大将陆逊、诸葛恪为征讨山越之主将。

值得一提的是孙吴政权对山越人的态度,并非简单消灭他们,而是打败他们之后,对被俘的山越人进行第二次使用,壮者为兵,清瘦者被指派务农。

在这一运作下,山越人成为孙吴政权兵源库,劳动力来源也随之增加,应该说孙吴政权之所以能够兴起与山越人所做出的“贡献”密切相关。

并且,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这种兵源和劳动力,孙吴政权各种毒辣的计策层出不穷。

例如,诸葛恪作为征讨山越的主将时,为争取更多的人,诸葛恪拟定的计策是:平时不要与山越人对抗,并干脆把它分成几块,又等山越人庄稼熟了,赶紧派人去抢它庄稼。

这样,山越人没有农作物,只能因缺粮而挨饿,一挨饿就要走出大山去寻找可以生存的食物,而且只要出了口,立刻会被孙吴军队俘虏。

靠这种办法和几十年来的不断征讨,孙吴政权统治下的山越人有九成多被迫出山,有的成为孙吴军人,有的成为孙吴劳动力。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最后是刘备

刘备方面与外族作战的经验,不像曹操和孙权那么丰富,但是,有一个以诸葛亮为经验包前后刷过7次的孟获却更值得一说。

孟获所处之地名为南中,南中有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一带,刘备病死后,蜀国宰相朱褒,雍闿及高定与南中豪强结盟起兵造反,孟获也加入了这一势力。

叛乱最开始时,诸葛亮鉴于当时蜀汉形势,所以没有立即出兵,反而先同东吴修好了,正在为一年前后的部队补充做准备、经过整训和其他战斗准备,于公元225年开始了的镇压南中之乱。

最后,同年中期诸葛亮活捉孟获后,军队继续向西推进,至同年秋,叛乱都为诸葛亮所镇压。

固然正史中孟获不是七擒七纵之徒,但是他的确成为诸葛亮平南中最大的经验包。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以上就是三国时期,一些与外族作对与抗御的诸侯与将领们,而且透过他们的有关经历可以看出三国时期外族们,实在忍不住这些诸侯大佬的捶打,任何中原大佬的出手,都可以让外族跪在地上求饶。

那么,问题是否就在于三国时期这些外族的统一是否已经衰弱?当然没有,只是三国时诸侯、军阀们,各个强大。

须知三国群雄大军,哪支都不生长于战火之中,因为天下形势多变,都是为己而战,若力量过于弱小,早已经被淘汰兼并。

并且在三国时期,不管是哪一方阵营,里面均是人才济济,奇谋百出的军师、能征善战的武将,随便一抓,就是一大把。

这几个人都是在各占一方的混战之中,早已经练得精明强干,打点不掉别的群雄、军阀,打点个外族,还绰绰有余呢。

就像,有多少王者级别大师对战,难道一两个青铜玩家就可以在旁边胡闹吗?

且不说,历经东汉末年混乱,造成中原人口急剧减少,而且诸侯、群雄都在为到哪弄兵源犯愁,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族的侵扰,无异于主动上门领取大礼包。

因此,并非三国时外族没有侵略,只是在那个时候,外族或者是在为中原大佬效力,或者是在向将要效力之路前进。

别的异族,躲躲闪闪,哪有敢于侵略中原的,就算到来,不过是为了给某方势力增添一些劳动力与人口。

最后再说三国时镇守边疆的几位将军

辽东之公孙瓒、西凉之马腾、以山越为免费人力资源库之孙权、及曹操、诸葛亮等都已被前文提及,本文不再详述。

下面分别谈谈曹魏手下两位“冷门将领”。

第一位就是田豫。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田豫首先追随刘备混熟,但是刘备担任豫州刺史之后,田豫却因为母亲重病而离开刘备,不久之后便投靠曹操。

而曹操那里,田豫则施展着一个名将的才华和风采。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代北乌桓叛乱,曹操命曹彰征讨,田豫随军,大军初到,遭乌桓兵伏击,一时间大乱。

情急之下田豫依据地形用战车布置了圆形战阵和弓箭手站立的战阵,经过几轮齐射后乌桓损失惨重只好撤退。

此后,田豫率军乘胜追击,不但大破乌桓军,而且捎带将赶来援救的鲜卑军队打败了。终于逼得鲜卑首领轲比能孤身逃到塞北。

至曹丕即位,田豫受任护乌丸校尉时,北方游牧民族出于反抗中原政权的需要,于是联合起来结盟,田豫敏锐地认识到这一联盟给中原造成的伤害,于是,相继采取离间之计,使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发生分化。

并且,田豫还多次采取捧一个打一个的计策,将比能、弥加、素利等多个鲜卑人的部落分而击破,最终逐步平定了那些有意反叛的外族部落。

从而使田豫这一伟大名字威震大漠,同时他又在安定曹魏边境方面,贡献卓着。

第二种是牵招。

牵招与刘备曾经同窗,最后却不为刘备所利用,转而投靠袁绍。

至袁绍死后,袁尚为曹操所败,牵招附会归附曹操,又用自己的力量,力劝与曹操作对的柳城乌丸撤兵,因战功受封为护乌丸校尉。

曹丕即位之后,鉴于牵招有着与外族抗衡的经历,就派其坐镇雁门郡出任这里的太守。

这期间,牵招与田豫联手,屡次打败来犯鲜卑军,晚年又看穿诸葛亮打算与轲比能联手之计,及时制止双方联盟,逼诸葛亮北伐撤军。

正由于牵招坐镇北疆时,使外族闻风丧胆,所以在《三国志》里,作家陈寿将其评为“威风远振、治边威绩斐然”。

田豫与牵招是三国时期不甚有名的两位武将,可即便这样,也一样可以将外族打遍天下。

因此,透过他们两个人也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确实人才济济,面对这样的局面,外族完全没有招架之力,中原大佬们并不会主动来找他们的麻烦,便已烧高香,哪有胆量进犯中原?

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外族入侵(强手如云)

然而让人遗憾的只是短短数十年后即司马家族晋朝开国之时,被中原群雄打成地地地道道的外族,却一个个耀武扬威,在中原大地上横行无忌,最终给中原带来了近百年的黑暗。

由此证明司马一家到底有多拉胯。

总之,三国时虽然群雄在中原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外族之所以会在此时进犯,主要是因为来者不拒实质上等于是送死,并为中原群雄提供了免费劳动力与兵源,因此为保命,他们只能躲多远,丝毫不敢到中原霍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295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