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夏天有人冻死吗?是啊你们没有看错,在历史上1816年导致上万人冻死暑假。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众所周知,夏季是一个炎热的时节,高温是这一季的主旋律,其中常常出现高温引起的“中暑”和“热射病”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

但是要是有人跟你说夏天还冻死人,想必大部分人会嗤之以鼻。

然而历史上的确有这样一个夏季,气温急剧下降,曾一度低到零度以下,而且到处可见大雪纷飞,河流冻结。

就连那时候也有大批牲畜和人冻死了那夏天。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无夏之年”,一个在七八月穿大棉袄二棉裤都觉得冷的特殊年份。

1816年无夏之年究竟有多寒?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国的有关记录。

首先受到最严重影响的是美国东北部及加拿大大部,从这些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看,其气候,多属亚寒带针叶林及潮湿大陆性气候。

通俗地说,就是四季比较明显,虽然夏天时间不长,但是通常也都是20°C到25°C左右的平均值,最低值也要达到5°C左右。

然而到了1816年才完全不同。

例如,在美国东北部,至同年五月暮春初夏交接时,本应有气候宜人的现象非但没有发生,而且还发生了大范围霜冻。

众所周知霜冻是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的自然灾害现象,每年五月份一般都是刚播种不久农作物刚刚萌发的时期,而且突然出现霜冻直接造成大批农作物冻死。

如果说这是一种偶然现象的话,倒是无可非议,最多当年收成下降了,问题在于这反常的霜冻不过是“无夏之年”一道开胃菜而已。

至同年六月,气候现象更不正常。

先是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风雪,之后在加拿大也同样如此,甚至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积雪深度达到数尺。

而且气温骤降,除造成大批农作物冻死之外,那时已发生有人冻毙。

这还不算完呢,在六月大风雪暂告一段落之后,原本应该稍感酷热的七月份和八月份,这个区域内大多数河流上,到处可见冰冻极厚的景象。

而且据记载当时有些地区又发生过致命的气候现象。

例如,在一定的时间里,气温在短期内,很快上升到35度左右,正当人们感觉到十分热的时候,气温立即开始下降,几个小时之内,下降到零度或以下。

这急速增温降温的气候现象给当地生物,均带来重创,农作物欠收绝产和体弱多病者患病而死,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爱德华是当时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着名医生,他把这种反常气候现象写进笔记中。

他记录说,从进入6月份以来,当年气温持续下降,6月中旬以后气温始终低于零度,大风雪时有发生,整个七月份,基本与严冬季节完全一样,河流,土地都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即使是有一些影子的地方,冰柱子的高度也可以有十几丈。

同样是由于温度突然进入寒冬的格局,使得粮食歉收和绝产,同时也为那个时代的民众带来严重危机。

如果没有粮食新收成,原存粮更有价值,当然价格会上涨,例如当时燕麦1815年的价格是12美分/桶,但是1816年瀑涨到92美分/桶。

昂贵的粮食价格使许多经济贫穷的人们无法消费,加之突然袭来的严寒,许多扛不走的人们都在今年夏天死去。

除美国东北部、加大拿外,欧洲大陆也一样在“无夏之年”遭受更大冲击。

那时欧洲大陆上,1815年才结束与拿破仑作战,这场战争的终结,表明人民能够安定生产、安居乐业,于是,1816年春,无数充满憧憬的人,播种着希望。

然而,进入无夏之年,却完全击碎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全部期待。

欧洲大陆因突遭严寒,像加拿大这样除发生牲畜冻死外,还面临着粮食歉收和绝产,并因此造成大范围灾荒。

并且,因为没有粮食,一些实在无法忍受的人结为一伙,开始进行抢粮活动,这就更加剧了当地的混乱。

据统计当时欧洲大约有20万人在这一极端天气中丧生。

那么当西方在无夏之年受到极大冲击时,中国当时,是否也有过冲击?回答是存在的,而且影响非常大。

当时中国正处在清朝嘉庆二十一年,据史料记载,同年六七月,包括河南,河北和山东,山西均发生严重霜冻。

并且,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在夏天还飘起了鹅毛大雪,比如安徽部分地区,仅在七月份,降雪就达到了一寸多厚。

此外,还有四季如春的云南,当年八月一度“寒冷如冬”,如昆明、滇西等地,不仅当年有降雪,而且在此后的两三年里,都有降雪。

还有当时的台湾新竹,也出现了罕见的霜冻现象,史料记载,新竹“十二月雨雪交加,冰坚寸馀”。

同样由于气候现象异常,影响了大量农作物生长,就拿云南来说吧,据云南《邓川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一年“是年饥馑,道路亡枕”。

由以上记载可见,1816年无夏之年影响甚广,美洲,欧洲和亚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那么在这无夏之年又有哪些因素在塑造?它的源头又是什么?这要从西元1812年才算开始。

公元1812年加勒比海附近发生了一次小火山喷发,此后在已经喷发过的小火山附近又相继喷发了数座火山和菲律宾数座火山,整个时期,由1812年至1814年。

这些小火山喷发固然不是构成无夏之年最重要的因素,但其喷发,的确是诱因之一。

原因是什么?众所周知,火山喷发后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所谓火山灰,说白了就是直径小于2毫米的碎石和矿物颗粒。

因火山爆发冲击力很大,所以,除部分较重质量的火山灰落在地面上以外,其他火山灰,都随气流,冲进大气层。

而且加勒比海和菲律宾周围有数座小火山在持续喷发期间会在大气层内积累起许多火山灰。

1815年,又一座大型火山坦博拉火山(今印尼境内)喷发。

坦博拉火山在此次爆发前,高度约为4100米,火山口的宽度,长达10公里上下,而如此巨大的火山,在1815年的4月5日的爆发,让人类见识到了惊人的威力。

据记载,坦博拉火山喷发时,1000公里左右的居民听到火山喷发的巨响,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坦博拉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把附近480千米以内的天空全部掩盖。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与此同时,坦博拉火山喷发具有持续性,4月12日距火山六百余公里的瓜哇岛天黑得近乎遥不可及。

并且,在火山爆发的同时,倾泻下来的熔岩流淹没了周边的一切,那些来不及逃走的人类和动物,全都葬身在火山熔岩之中。

最后这些火山熔岩入海并与海水相遇时产生冲天高温水蒸气。

直至同年7月15日坦博拉火山喷射气体、火山灰渐止,史上少见之火山喷发,亦至此告终。

据后来有关计算,坦博拉火山1815年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投掷的“小男孩”中的6.2万倍,大约相当于8亿吨TNT。

而这样大的能量使坦博拉火山由原来的4100米高,减少到2851米。

并且根据记载,仅在火山爆发期间,火山周边就有多达5万人因为丧生,至于房屋建筑,更是被烧毁无数。

而且这仅仅是5万人死亡坦博拉火山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它的喷发造成的间接后果是1816年无夏之年。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为什么这样讲?上一篇文章谈到加勒比海和菲律宾周围数座小火山喷发已在大气中积累起大量火山灰。坦博拉火山喷发时喷向高空的二氧化硫直接使大气笼罩。

而且大气层覆盖后,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离开光照地球气温自然降低。

不仅如此,这些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在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时还会产生干雾,这就更加重大地得不到太阳光照。

正由于出现了这些现象,所以,造成第二年即1816年地球总体气温降低,据查地球当时平均气温,降低摄氏0.4~0.7度左右。

别小看0.4到0.7度之间的气温,因为你知道这是个平均气温,要是具体到某一个区域,气温会下降几十度。

于是,我们看到美洲一些地区和欧洲大陆及亚洲受这次降温影响而产生“六月飞雪、七月结冰”这一独特的自然现象。

无夏之年是什么意思(分析1816年无夏之年的原因)

说到底,1816年无夏之年的根本原因在于火山爆发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加勒比海和菲律宾周围的几座小火山都属于触发因素,而坦博拉火山喷发,又起催化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终成无夏之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20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