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民无限崇敬的世宗大王李祹,朝鲜王朝第四代帝王。
在当今韩国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举国上下到处可以看到有关这个人的各类纪念建筑,其中不乏地名,街道,学校等,就是科学考察站和军舰也是这个人名讳得来的。
到底哪位历史人物值得韩国人这样膜拜?
答案是朝鲜王朝第四代帝王李祹,不仅受到韩国人的无限崇敬,就连《朝鲜王朝实录》也称赞他是堪与华夏媲美的“尧舜”。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位所谓世宗大王历史上有哪些“伟大”之功,能够受到韩国人的高度赞扬?
结合李祹执政期间所做的一切,他比较突出的业绩与成就大略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军事上东征日本北击女真
多数人都知道朝鲜历史上没少遭到日本侵略,但是李祹统治期间朝鲜还有把日本捶成求饶“丰功伟绩”。
公元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刚刚继位不久的朝鲜世宗李祹接到大臣禀报,说日本对马岛的倭寇袭击了朝鲜八道的忠清道庇仁和黄海道海州一带海岸,并在此大肆抢掠。
这件事传遍朝鲜之后,在朝鲜全国上下引起震动,大臣们写信请李祹出兵,痛击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寇。
最开始李祹对自己是否派兵持有保留意见,毕竟自己刚刚即位,此时大量用兵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然而,经过太上王李芳远的(李祹的父亲太宗那时还活着)说服,李祹终于答应了,要回击入侵国境的倭寇。
随后,当时任长川君的李从茂升任三军都体察使,率一万七千兵,乘坐227艘战船由巨济岛出发,几天后,登陆“豆知浦”,立即向倭寇发起攻击。
此战过程中,朝鲜士兵以李从茂为首,如潮水般击退倭寇,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李从茂于同年6月23日和6月25日分两次发动攻击,两次攻击后倭寇战败逃走。
并且,两次进攻,共计斩杀倭寇113人,夺得倭寇战船百余艘,另外,还救出了被倭寇俘虏的一百多个中国人以及若干朝鲜人。
而同年6月26日,李从茂却遇到日军伏击,虽拼死反抗,斩日军约百余人,朝鲜一方却付出相当大的损失。
而且战局由此陷入了胶着的局面,双方围绕尾崎浦地区对峙了相当长的时间。
正当双方陷入僵局时,日军方面忽然向李从茂投降,要求停战,日军也宣称很快七月将迎来一场大风暴,因此他们将自愿投降。
李从茂见日军屈服,正求而不得,于是,立即顺势应允日军。
至此,朝鲜历史上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积极进攻日本,最终以朝鲜方面的胜利而结束,此战就是朝鲜广为传诵的“辛亥东征(又称己亥征倭役)”。
那么,日本缘何突然投降朝鲜?是不是因为日本怕朝鲜?其实不然,据明朝有关史料记载,日本两千余名倭寇,入侵辽东地区,却遭到明军猛烈反击,当时任辽东总兵大将的刘江策划诱使倭寇入包围圈,来回斩敌一千余人,俘虏百余人,使前来进犯的倭寇终于几乎被消灭。
正是由于在大明辽东吃瘪,致使日本没有后援的实力,所以只能低头投降朝鲜。
但是无论如何,这场战争的确以朝鲜的胜利结束了,所以回去后朝鲜国内上上下下都兴高采烈并隆重的把这场战斗进行了一番,记载于史书中,这次胜利也成为世宗李祹所取得的成就之一。
李祹执政期间,除打赢日本外,还对努尔哈赤先祖进行了一次严厉的教训。
据记载,在永乐十二年时,时任建州卫的酋长李满住(明朝建州女真首领、清朝皇室先祖),以及其亲戚建州左卫酋长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清朝追谥清肇祖),在明成祖朱棣批准下,移民图们江境内阿木河流域(今朝鲜会宁)地区居住。
而迁徙到这之后,女真人必然会和朝鲜人打起交道来,而且双方多有磨合。
而至李祹即位之时,双方已势不可挡,小规模战争时有发生,为此朝鲜上上下下都十分不满这些女真人。
受此心情影响,公元1433年即1433年李祹即位的第十四个年,李祹命令以建州女真进入“抢劫朝鲜军民”为借口,派平安道都节制使崔闰德率领一万五千多名士兵攻打女真人的地方。
因疏于防范,建州女真于此役惨败,不但属下子民伤亡惨重,甚至首领李满住亦受了重伤,无奈之下逃升天去。
至于李满住亲属建州左卫首领猛哥帖木儿、李祹,当时本打算顺便消灭他一块,但后来在大臣们的制止下作罢,不过他放言如果猛哥帖木儿敢帮李满住格杀勿论的话。
至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李祹向建州女真发动第二次进攻,这次建州女真虽没有受到多大伤害,却受到朝鲜咄咄逼人的进攻,不得不踏上了迁徙之路,而李祹则担心这些建州女真迁徙后会合流形成势力,所以趁着他们迁徙,又一次袭击了建州女真左卫。
史料记载此次攻击对建州女真左卫的伤亡惨重,战后只有三百多户人家逃了出来,并一直流亡到苏子河附近(努尔哈赤发迹之地)才能落户。
那么当时宗主国大明对朝鲜之举是否察觉并阻止了呢?当然也有,大明早在两方开战时就派使者来了解情况、调节矛盾,但是李祹却早在首次向女真派兵前就向大明写信,说他用兵是为了自卫。
并且,当时他还对明朝的使者说,自己并没有扣留女真的任何物资,凡是缴获的东西,全部扔到河里去了,并且不断强调和重申自己是出于自卫。
而且大明对于这件事,并没有过多的追究,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的收场。
李祹正是通过对建州女真的不断进攻和强迫其移民,才得以一路拓展朝鲜疆域,为巩固这些新占领的疆域,李祹又相继建立了“东北六镇”,今天朝鲜半岛境内绝大部分是李祹统治时期打下的。
因此,在取得打击日本、以及赶走女真等稳定边境、开疆拓土之功之后,李祹就会被今天的韩国人认为是“千古圣君”而世代崇敬。
二是文化上制礼作乐、发明文字
大家知道,历史上朝鲜曾为中国宗藩,其中朝鲜之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名。
所以,朝鲜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其中礼仪,音律都有。
而至李祹即位后,他又有心想要降低中国对朝鲜的冲击,又要使本国具有某种民族特色,于是便着手研究怎样在礼仪与音律上有所创新。
但我们又知道朝鲜历史上,曾经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再加上本身文化底蕴就比较浅薄,所以要想使其直接革新出一种能够与儒家相媲美的文化来,就太难为其了。
但这并不重要,朝鲜毕竟拥有祖传“借鉴”的本领,于是李祹便安排朝鲜集贤殿全体学士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中国儒家礼仪。
经过深入研究,李祹以儒家礼仪为依据,制定了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礼仪要求,既包括士人与庶民之间的婚丧嫁娶,也包括各种祭祀与典礼。
总之,在李祹的倡导和推行下,整个朝鲜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了,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不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创新了自己的文化。
除此之外,李祹还对朝鲜的音律、乐器进行了改革,在他之前,朝鲜宫廷里的乐器,一般都是由中国赏赐而来,但李祹为了提升民族特色,便开始自行制造编磐和编钟。
当然祖传下来的“借鉴”本领,他也是一定要用得上的,所谓“照葫芦画瓢”嘛。
最后,通过他的学习,朝鲜不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宫廷乐器而且拥有属于自己的乐谱,如著名的《凤来仪》《凤凰吟》《满殿春》等歌曲就是李祹统治时期创作的。
而在李祹在朝鲜礼仪和音律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之后,朝鲜整体文化层次顿时提高,大大“改善”了之前仿效中国的局面,《朝鲜王朝实录》中就称之为“具有异于中国的规模的为数不少”。
如此把朝鲜文化层次抬高并激起民族自豪感的国君,怎不令后代韩国人喜爱与景仰?
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李祹最受韩国人推崇的是他独属朝鲜文字的发明。
曾有几千多年,朝鲜只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且在进行录音时,一般都使用汉字。
即一度朝鲜语言与文字相分离,讲话交流使用当地口语,图书使用汉字。
但是问题在于,那个时候能够知道汉字的人不多,只有士大夫阶层才有汉字,一般民众根本不知道汉字,因为朝鲜当局必须使用借助汉字来拼写朝鲜语吏读文体。
即便如此,多数不懂汉字的老百姓也无法读懂官方公布的信息。
在此背景之下,李祹认为必须拥有朝鲜自己的语言,这不仅可以使人民之间更加易于沟通,而且还可以避免被中国所吸收。
毕竟多使用汉字一天就意味着朝鲜属于中国,其影响对李祹极为不利。
因此,出于这个目的,李祹便召集了许多集贤殿学士,开始学习朝鲜口语,并结合口语发音开始文字创造。
根据史料记载,李祹在写作过程中也曾得到当时充军辽东的明代学者黄瓒许多帮助,黄瓒从音韵上对朝鲜文字的产生,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
最后,李祹经过几年的学习,终于于公元1446年公布了独属于朝鲜。
这些文字,是由二十八个字母拼写而成的表音文字,当时被称为“训民正音”,而在这些文字刚颁布时,李祹就迫不及待的对儒家经典《四书》进行了翻译。
只是这些朝鲜文字即使在被创造之后也并不是官方最重要的文字,朝鲜当时有很多大臣反对李祹的举动,他们都认为放弃汉字就是失去了中国文明,变成夷狄之邦。
在此背景之下,朝鲜文字只盛行于民间,而那时朝鲜官方文字中,仍以汉字称“真书”。
直到20世纪甲午战争后,随着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朝鲜国内民族意识的提高,汉字才逐步被抛弃,而改为李祹领导发明的朝鲜文字。
时至今日,这种朝鲜文字成为了韩国和朝鲜的官方文字,所以从文化传承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李祹确实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功绩’“。
李祹除在军事上和文化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外,在科技上、思想上,李祹亦多有成就,因此《朝鲜王朝实录》才会赞扬他“堪比尧舜”,而且韩国人崇拜他主要是因为他某些行为符合韩国人民族自信心而受到这样的崇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