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的死,虽未受到像袁崇焕那样千刀万剐的打击,但是他战死过程的惨烈和他死后所受的冤屈,非但不亚于袁崇焕,就是在明朝的全部历史中也是极其难得的。
在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上,最令人意难平之处,非晚明史莫属,每读到这里,总令人内心充满了无限义愤。
原因是什么?说它简单,是因为能够重整山河、匡扶社稷、忠臣良将实在是太多了。
可遗憾的是那些机遇,还有那些忠臣良将都为当时朝廷所熟视无睹,最后,失去所有可利用的人才与时间之后,崇祯皇帝只能黯然神伤地走到最后。
而于此之中,由文官进入武将行列的卢象升则是相当令人扼腕的人物之一。
卢象升祖籍宜兴,历史上他生得白白净净、瘦骨嶙峋、长得表里如一、标准文弱书生,只是“负殊力”,意为力大无比。
天启二年卢象升中学进士出身,从此走上仕途之路,至崇祯皇帝即位后,卢象升组织大明后期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天雄军”,在镇压高迎祥和李自成叛乱时,屡立战功。
史料记载当时起义军有“遇卢廉使则亡,不获罪”的说法,即只要遇到卢象升,就必须死掉或受伤,所以万万不能和他打仗。
由此可见,卢象升当时的威慑力有多大。
按理来说,如此能臣是崇祯皇帝应该相信并重用的,可随后的一切,都给了我们惊喜。
崇祯十一年清军从墙子岭和青口山被迫入关,一路打到山海关正门前,一时京师急了,崇祯皇帝更像热锅上的蚂蚁。
而这个时候卢象升因为父亲刚刚死了没多久,所以也正处于守丧期间,但是崇祯皇帝可以不计较这一切,一诏之下,就命令卢象升率领军队抵御敌人。
迫于无奈,卢象升不得不穿上丧服带着自己的天雄军誓师远征。
然而,尽管崇祯皇帝在表面上大张旗鼓地出兵抗清,其实他经过内阁大臣杨嗣昌,宦官高起潜等人游说,已初步具备与清军议和之意。
其所以这样,既非崇祯无骨,亦非杨嗣昌这样卖国求荣之举,而恰恰是因为大明当时所面对的形势,已达到进退维谷的境地。
一、问题的提出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农民军,虽然以前已经清除了很大一部分,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巩固战果,而且,大有复活之势。
而此时,清军再次杀入,不仅使大明感受到压力,而且无意中“挽救”农民军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喘息休息。
所以,当时崇祯、杨嗣昌这些人认为清军犯边不过图财而已,只需引诱利益,即给些钱,就足以使之暂退守关外。
只要清军撤退,则大明便能腾出来集中精力与农民军周旋,在把他们完全绞杀之后,才掉头与清军周旋,这才是万全之策。
严格地说,这种思想和观念,在当时并无错误,崇祯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默许杨嗣昌等明里暗里地联系清军,讨论议和的事情。
当然这一切都是暗地在做,毕竟与敌军求和,向来就是昏君奸臣方才为之,崇祯皇帝也自然不愿意被扣掉这一顶。
因此,议和事宜的开展与征召卢象升抵御敌人是同步的。
但是当卢象升应召进宫中,崇祯皇帝询问卢象升如何看待时局,卢象升一语道破天机,将崇祯刻意议和之道完全阻断。
那时卢象升在崇祯面前只说出“臣主战”三字。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卢象升三字讲完之后,崇祯皇帝那时候的面色已经有所改变,他眼中的卢象升显然影射出了他试图议和的意图。
于是,崇祯缄默良久方才开口,他先搪塞自己不打算议和,一面请卢象升、杨嗣昌等议商量,再行决断。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这次卢象升“臣主战”三字使他完全冒犯了崇祯,正因如此,卢象升死后受到极不公平的对待。
而那时的卢象升由于提倡打仗,不但得罪崇祯,而且还得罪杨嗣昌,这一得罪没关系,杨嗣昌就动手干起来。
他首先鼓动崇祯皇帝撤换卢象升兵部尚书,与此同时,经过多番盘算,把卢象升军队一减一增,减至末位,外称督理天下援军,仅有五千兵马可统领。
更为过之,杨嗣昌又截断卢象升粮草供应,致使卢象升粮饷因此中断。
常言道:人算铁饭算钢,进军打仗就更缺不了粮草了,可因为杨嗣昌这样一个从中作梗的人物,卢象升只得率领五千士卒,忍饥挨饿艰难地维持生计。
历史上记载卢象升在当时的军队中,所食口粮绝大部分都是由民间百姓自发捐赠而来,但是这一切终究都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而要想让士兵们吃得好,卢象升只好拉下脸来,派出手下杨廷麟去邻近州府讨粮吃,可杨廷麟去的州官都是为讨好杨嗣昌才这样干脆不借给杨廷麟一颗粮。
哪怕是卢象升亲至,苦苦哀求,这些州官依旧是置若罔闻。
史载,卢象升率领属下,前赴后继,千里迢迢,竟都没能借得粮来,一路人闻知后,都叫屈不已。
可就是在这困难的处境中,卢象升率领的士兵,谁也没有出卖过。
就这样,卢象升带着部下,靠着吃掺杂冰雪的食物,硬是坚持到了崇祯十一年年末,并在当年十二月,与清军展开了最后一次决战。
当时卢象升带兵进入巨鹿贾庄,太监高起潜率领的几万关宁铁骑离贾庄只有五十里之遥,但是卢象升遇到清军请求他帮助时高起潜直接不理他,选择不理他。
迫于无奈,卢象升不得不应战,根据历史资料显示,清军当时兵力大约有2万人左右,面对比他多几倍的清军时,卢象升知道这场战争有去有还,所以在战争发生时,他就萌发出死战的意思。
为避免他过早地阵亡,造成军队无人问津,当时卢象升专门更换主帅制服,换上一般将士号衣,并在胳膊上系上象征地位的印绶,便于识别。
他的这些行为完全证明他并不准备活着回来。
而且双方交战后,卢象升更冲锋陷阵,顽强拼搏,从后夜战到天明,直至杀得弹尽粮绝还没有停止。
到头来,因炮尽矢穷双方展开肉搏,卢象升一骑绝尘,于清军阵中引刀光剑影,又于格杀几十名清军之后,因寡不敌众身中4箭3刀,倒地不起。
一代宗师,就这样英勇就义。
卢象升战死之后,他的部将杨陆凯怕清军残害他的身体,就弯下腰来,最后身中二十四箭战死,最后,五千人中只有十几人被杀。
而且不远处高起潜不但从头按兵不动,而且当他听说卢象升阵亡时,立即率几万关宁军脚底抹油逃跑。
并且,高起潜由于担心自己会被追究“拥兵不救”之罪,居然在给朝廷的军报中,只字未提卢象升战死之事。
不只是高起潜一个人,就是杨嗣昌,都知道卢象升的死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算计,所以他不但一样掩盖了卢象升阵亡的事实,甚至准备趁机对卢象升安以畏罪。
人死犹未饶,足见杨嗣昌这个人的心思的歹毒。
不过所幸杨嗣昌奸计未成,卢象升手下杨廷麟临阵前,奉命向高起潜求救,所以没有罹难,当他听到杨嗣昌打算陷害卢象升时,很快就到战场上搜寻卢象升遗体,从而证明他是无辜的。
历史上记载杨廷麟和其他人在寻找卢象升遗体的时候,在他盔甲下发现了他也身穿麻衣孝服即卢象升一直到阵亡、为父亲守丧的时期都没有结束。
结果,杨廷麟又向崇祯报告了卢象升已经阵亡的消息,又因之前杨嗣昌上疏卢象升是潜逃的,所以崇祯不知孰是孰非,就下旨下令去鉴定尸体。
经过一番指认,证实卢象升是阵亡了,噩耗传来,老百姓为之一振,啼哭声更此起彼伏。
可此时的杨嗣昌仍不死心,便假意派三人前去,明明是为了复检,其实是打算改口翻案。
他认为自己派来三人都会顺自己意而行,只需一口断定尸体非卢象升莫属,便可大做文章。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这名士兵之中,有个叫俞振龙的士兵,审视归来之后,执意如实相告,说他所看到的,就是卢象升遗骸。
而这位小兵的行为,激怒了杨嗣昌,他派人对他施以酷刑,打了整整三天三夜,企图使他改口,俞振龙却无动于衷,到头来,他怒目高呼:“天道神明不枉忠”,然后气绝。
此事一出,天下人都义愤填膺,归罪于杨嗣昌,崇祯皇帝并不理会,非但不责罚他,还硬要卢象升遗体曝光将近3个月,才准他全家收敛下葬。
而翌年,卢象升家人写信给朝廷要求抚恤,崇祯皇帝却直接拒绝了,之后卢家人又多次写信给他,却一直没有得到批准。
直到崇祯十四年,经过几位大臣苦苦请求,崇祯皇帝才勉强答应给卢家以抚恤,只是没有追赠卢象升,或者是后来南明弘光帝即位时,追赠他“忠烈”二字。
那么崇祯帝对卢象升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刻薄?其实说穿了就叫面子问题作怪。
前文提到崇祯皇帝有议和之意,但是由于不愿担骂名鬼鬼祟祟,导致卢象升一句“臣主战”,使崇祯顿觉面红耳赤。
所以,卢象升不经意间,就捅到崇祯的痛处,这是一个。
其次崇祯对杨嗣昌的宠爱是众所周知的,如果他称赞卢象升就是对杨嗣昌的否定,这也意味着他被奸臣杨嗣昌欺骗了。
而且按崇祯行事作风,既不能、又不想负责任,要他坦承为奸佞所蒙蔽,这是万万不能的。
因此,崇祯帝看在脸面的份上,对卢象升只有刻薄和冷淡的态度。
只是崇祯帝这个“好面儿”不但失去了许多像卢象升那样忠良的将领,而且还把大明生存下去的一切希望都掐灭了,所以大明最后的覆灭也就不可避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