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唯一一个能够与武则天交心的“男闺蜜”之一,他的死曾经使女皇武则天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
公元700年,一位官员给武则天报告说,七十一岁的宰相狄仁杰在他的豪宅里去世了,听到这件事,武则天半晌也没有说什么。
良久,武则天再也抑制不住悲痛之情,在众朝臣面前痛哭起来:“自此朝堂空虚!”。
在这之后,只要朝廷遇到大事不决,武则天总要想到自己的那位故友,还常常情不自禁地感叹,感叹老天怎么那么早就把国老带走了。
这是狄仁杰,可以说是武则天最为甜蜜的“男闺蜜”之一,也是武则天在晚年唯一一个能够与之交心的人物。
须知武则天权力欲极强,为巩固其地位不惜大开杀戒,被害者中既有与之作对的臣子,也有宗室至亲乃至亲子。
而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在武则天继续杀戮之时,既获得武则天极高的信任度,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武则天的果断,此外能够善终之后,也为武则天所怀念。
那么狄仁杰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总之,是狄仁杰深谙求同存异之大智若愚之下的必然结果。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影响下,不少人都觉得,狄仁杰断案如神,其实狄仁杰的才能远远不止这些。
武则天上台之后,为巩固自己的政权,祭出种种残忍的手段,凡妨碍自己上台的事情,都由她无情地化解。
譬如儿子不听,便索性废了他为帝,而手伸过长的李唐宗室们,有一洗一。
而对敢于私下讨论其谋夺李唐江山之事,武则天则启用酷吏之制,并大开方便之门揭露告密,用此制,疯狂诛杀与之作对者。
一句话,武则天为攥紧手中大权,可以说神挡杀了神,佛挡杀了佛。
而且在此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人都是被武则天含冤杀害的,但是,那对武则天并不重要,毕竟站在武则天的立场上,人家死了总比自己好。
而狄仁杰也曾在这场风暴中差一点点丧命。
西元692年酷吏来俊臣诬狄仁杰有谋反之意,以此为由逮捕狄仁杰及其他一干人等下狱,仅待择日处死。
那时,许多一起被捕下狱的百姓,都替他辩解,可狄仁杰反了过来,立即“招供”来俊臣,称他“谋反就是事实”。
狄仁杰这一行为,令周围人认为他是个疯子,须知别人为生存而喊冤已为时已晚,狄仁杰才自愿“招认”了罪。
那狄仁杰是否真的是疯子呢?当然不是,他这样做,说得直白点,是“以退为进”。
对来俊臣陷害,狄仁杰深知积极不能硬刚,再说来俊臣向来把自己当成眼中钉要处置。
因此,为了不让自己蒙冤受屈,就得寻找别的突破口。
慎重考虑后,狄仁杰以认罪来换取来俊臣放松戒备,事后狄仁杰利用这个机会主动要求狱卒将一件棉袍带回家中。
为此,士卒们并没有多想,这不是件棉袍吗,其实狄仁杰早已将冤屈和申辩之词写进棉袍里缝,他就是要让自己的儿子看了之后,带上这身棉袍入宫拜见武则天。
终于,狄仁杰的打算得逞了,武则天看了狄仁杰写的辩解之后,当面下了重述此案的命令,同时狄仁杰还能洗清冤屈,顺利出狱。
以退为进、不要正面硬刚、不要做出无意义的牺牲是狄仁杰的一大聪明。
再加上狄仁杰最值得称道的是以自己的力量成功地规劝武则天把江山还给了李唐的后代。
武则天晚年时最让她苦恼的事情莫过于江山继承。
按照常理,武则天出生于武家,把帝位让给外甥武三思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她还抱着这样的意图,非但如此,就连武则天那时都有把帝位让给自己女儿的念头。
并且,武则天最担心的倒不是选择谁,而是自己死之后的名声问题。
她活下来,还可以掌控局势、捍卫声誉,可去世后又如何?想要拥有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取决于继承人的身份。
所以,武则天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很长时间都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却以一句话,化解了自己这一困扰。
狄仁杰建议如果把武三思立为帝,今后必然要产生的疑问是,武则天这个武三思舅父,今后是否要为武则天建庙堂、立传记呢?
而若将皇位让给武则天之女,则说明实际上就是将皇位让给女婿,等于给外姓人看,而且这样的后果,等于将武则天苦心经营的皇位、拱手相让。
而最美好的结局,还是给了武则天之子,这不但名正言顺,而且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武则天之骨。
既然是骨血,那么未来武则天配享太庙、建碑立传,也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就是狄仁杰经过这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解剖利害关系才使武则天一改初衷。
最后武则天下诏接其子李显回到洛阳册立为皇太子。
通过这样的进谏,狄仁杰顺利的使武则天把江山还给了李家的子孙,为此伟大的诗人杜甫赋诗高度赞扬狄仁杰“匡扶社稷”的功绩。
“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杜甫《狄明府》
说起这句话,或许很多人都会有疑惑,须知武则天不但是个权力欲极强之人,而且还是个胆小如鼠的专行君主,可为什么偏偏听到狄仁杰的话?
其背后实际上是狄仁杰大智若愚、兼而有之的高超为官之道。
武则天即位之初,就有人反对她,一群文臣以武则天“有违祖制”为借口,明目张胆地“死谏”,而且气势极其浩大,其目的是逼迫武则天退位。
除朝臣外,有宗室李唐,亦强烈反对武则天即位,乃至当时有人策划举兵颠覆武则天。
无论是朝中文臣还是李唐宗室,每一位都会说出种种推翻武则天的原因,如起用“窃取政权”、有称“不合祖制”等。
原因有很多种,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拉武则天下马。
可就在这样一个时刻,只有狄仁杰保持着沉默,既没有表示赞成的话,也同样没有表示异议。
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狄仁杰应该明哲保身地去做,相反,狄仁杰以其犀利的观察力洞察到斗争背后的关键点。
狄仁杰做了很多年官,对平衡之道自然有很深的理解,以其眼光看来,那时候权势如日中天,武则天远非那些臣子和李唐宗室可以抗衡。
也就是说,这几个人打算把武则天拉下马来的举动无疑“以卵击石”,完全不能得逞。
所以,狄仁杰并没有做出什么举动,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对武则天的登基感到“义愤填膺”,因为他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并且,狄仁杰还意识到,即便是那些朝臣以及李唐宗室,能够将武则天扳倒,但对于当时的大唐来说,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武则天倒戈,改立何人为帝?这是最为实际的问题了,而且就当时朝臣与李唐宗室之间的表现而言,双方也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这样,那么势必引起大唐的乱世,自然就因乱世而导致大唐的国势衰微。
这一结果,狄仁杰并不想看出来,身为刚正不阿之官,其理想,乃是大唐国泰民安、吏劳有得、民富国强。
这一点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看透,狄仁杰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个。
正因为这样,狄仁杰并没有挺身而出与武则天作对,在他看来谁称帝并不是最主要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完成自己的理想。
而这一点正是和武则天的远景大致相同的。
说句公道话,武则天在寻求皇位的过程中除了颇受批评外,其执政能力依然有目共睹,其追求,正是国泰民安。
当然这也不能排除武则天在生前身后为声名而努力的可能,但是无论哪种追求都和狄仁杰有着共识。
因此,深谙“求同存异”之理的狄仁杰并未与武则天对抗,反而以其睿智感化武则天。
并且,他不管是提出什么意见,都是从为武则天考虑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为了谄媚,比如他劝谏武则天归政于李唐这件事,就是明显的例子。
正因为这样,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好意也是很理解的,于是听从了狄仁杰的话。
如果狄仁杰只是庸碌之辈还是为一己私欲献媚的话,按照武则天的方式,狄仁杰早已经被踹出江湖。
依靠这一途径,狄仁杰不但能使江山回到李唐手中,而且为武则天推荐了许多有才能的官吏,如著名丞相张柬之等人,都是经过狄仁杰之手,而获得上述职位。
能够看透大局,并且以退为进、最终实现自己目标的人,便是狄仁杰。
狄仁杰下场了
公元700年狄仁杰又被武则天晋封为内史(正三品,执掌中书省)官,与武则天同游三阳宫。
巡幸之时,武则天感念狄仁杰近年来所做的贡献,特下谕封赏狄仁杰宅第一人,此为当时许多随行人员所独有。
由此可见,狄仁杰可谓是恩宠冠绝当朝。
至同年八月狄仁杰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这一消息传到皇宫后,武则天哭着说“朝堂空虚”!
同时,武则天宣布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亲自为其上谥号”文惠“。
李显复位后,李唐的历代帝王,都追封狄仁杰,包括唐中宗追认为司空、唐睿宗追认为梁国公等。
至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又下诏特准狄仁杰配太庙附祀中宗庙廷。
一个臣子,不管是生前身后,还是庙堂江湖,均能赢得一致好评,放眼历朝历代,能做到这一点的屈指可数,而狄仁杰却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狄公狄国之老无双国士!
小结:
狄仁杰的一生中,几经宦海浮沉,但他对皇室一直忠心耿耿,并关心民生,无论在哪里做官,都做得褒贬不一,但却政绩斐然,更为重要的是,在位高权重之后,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影响武则天,并对其弊政进行了较多纠正,对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武则天时代,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终于能善终,这是天经地义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