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瘦马”,不是“身材修长的骏马”,而是另有所指。
元代诗人马致远曾写了一首流传很广的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人家流水、古道西风瘦骏马、夕阳斜照断肠人。
这首诗,提到“瘦马”这个词,但多数人对这个词的认识是:所谓瘦马即马,无非是瘦点。
可其实古人嘴里“瘦马”的意思远不是这样,那“瘦马”到底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瘦马”?
确切地说,这所谓“瘦马”就是指那些年轻貌美的姑娘。
白居易诗歌中出现了“瘦马”二字,他说“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的意思就是将幼小的妇女比作小马驹。
而且他的比喻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乃至成为一种投资产业。
明清时期,很多贫苦人家,或家里发生变故,或父母欠了一大笔外债,造成生活无法维持,迫不得已,就把家里的女儿卖了,换了点钱过日子。
这些卖给别人的姑娘也就是“瘦马”。
当然这些卖钱的姑娘们价钱各不相同,少则几百文、多则不过数两白银,反正都是低价卖给别人。
而买通“瘦马”者,当时称“驵侩”。实际上坦白说,这些人是人口贩子,专为到处寻找买通年轻女子而设。
甚至,他们要是遇上一些姿色、资质上佳的女子,还会采取诱骗等方式强行收买。
那他们买了那些女人回来干什么?通俗地说就是对它进行投资、培育和训练,然后出售给达官贵人获取高额利润。
而且在训练过程中,瘦马也会按照资质划分为“三六九等”。
清代文学家丁耀亢对它有过这样的描写,他笔下的瘦马根据样貌和资格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级。
上乘的“瘦马”,先从体态来看,都是“肤若膏脂,纤态盈怀,形若翩鸿,卧若娇莺”。
这种标准,咱不说和皇帝选妃子比,不过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而且经这个标准评选出来的姑娘,一个顶一个都是美貌绝伦。
而且达标后的女孩,将得到进一步的训练,派出专门人员教授自己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和许多形体、礼仪方面的训练,骨牌等消遣项目来确保她能够样样精通。
而中“瘦马”就是那些达不到上等标准却又算是外貌体态还算可以的女性,这些人会被教授看书写字弹唱曲艺,有的很聪明,还能被教授记账管事的本领。
这样的“瘦马”,大多日后会成为主人的贴身“助理”,协助主人打理产业。
关于下层“瘦马”,就是有点粗苯而长相又一般般的妇女,这类妇女一样有用,会研究各种烹饪技术和女红,针线活之类。
这种训练是为了将她们训练成与合格家庭主妇之人相似。
为什么是分类培养?实际上非常简单,它是针对不同顾客的要求而设计。
这跟我们现代卖商品是一回事,顾客群体不一样,自然商品也不一样,经济能力强的人,只是逛精品店而已,稍有次点,到百货大楼去,再来一次,又到地摊上去。
而上中下3种不同档次的“瘦马”也与此相同。
总之,那时买卖“瘦马”已成为产业链,作为养育和销售这些可怜女人的贩子,他们对外的目的只有一句话:总有一个是适合自己的。
“瘦马”是怎么成交的?
购买“瘦马”者上溯王公贵族、商贾富户乃至普通家庭。
这些人因身份地位不同,瘦马的需要量自然不一样,如王公贵族们,购买“瘦马”除供他们消遣外,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所以,对瘦马的要求非常高。
当然,当碰到令他们满意的人时,他们就一掷千金了,因此前面提到的上乘“瘦马”是贴合自己需要的目标。
而商贾富户们,则属手中有了钱,却大多消费不起过高的档次,所以,只有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中“瘦马”了。
并且,中等“瘦马”大多具备一定实用技能,比如记账管事之类,这就对于商人来说很有帮助。
关于下家的“瘦马”,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或为续香,或为装点门面,所以买个颜值平平,但是会做女红,会做饭的女人就回家了。
一句话前面已经说过了,在不同客户群体中,你会发现合适你的。
当然,这些价格差别也非常之大,如上乘之作“瘦马”,有据可查者有千两之多,甚至有三等之分,几乎都要几十两甚至几百两。
须知,贩子刚开始收购这些姑娘时,只不过是花掉最多的几两白银,这一次又一次,都是成百上千倍地获利。
正由于获利颇丰,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数很多
而且卖“瘦马”的时候,里面的过程也是非常独特的,简单地总结一下,姑娘确实像牲畜一样,作为商品来销售。
明末大文学家张岱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曾对这个过程作过详细的描述。
首先就是找顾客,一旦某一富户发出风声说想购买“瘦马”时,“驵侩”或“牙婆”便会通过关系找上门来,了解顾客的需求,即决定顾客想要什么。
知道了,牙婆就和富户约好了日期,等到那一天以后,就去蓄养“瘦马”的地方着手挑。
选拔开始了,女孩们将一一出场,随着牙婆一声令下,重头戏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第一步,“姑娘拜客”,这个首先要看礼;
第二步,“女孩走了几步”,这是看身材是否匀称,有没有跛脚等暗疾;
第三步、“姑娘转身”,这是为了让女孩露一张脸,看看是不是长相能不能漂亮;
第四步,“姑娘伸手”,手一伸,就能看出露出的皮肤是否细致;、
第五步,“女孩看着相公”,这是看眼神;
第六步,问”姑娘几岁“,这则是听声音;
之后,又有让女孩“再走走”“露脚趾”“落座”等等,每一样,实际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女孩是否符合标准,能否使买家满意。
本案中,女孩实际上只是任选的物品。
并且,当时在富户商贾中,还流传有个“约定俗成”的挑选标准,即“柔发若乌云,则是上品”、“行走时如风摆柳,是为上品“、”肤如凝脂、眼如秋波、声若黄莺者为上“等等。
甚至,对于女孩脚形都是有所要求的,合乎“瘦瘦的,小小的,尖尖的,香喷喷的,软软的,端正的”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最好的。
前面已经说过,帝王选妃标准不过如此,而且可见明清时一些达官贵人、商贾富户生活之奢侈。
而且那些牙婆们,侩侩们为了能够将自己手里的女孩卖个好价,常常会对女孩们提出极其苛刻的要求,甚至有的时候,完全不会将自己当成牙婆来看待,说得直白点,这类女孩是牙婆们挣钱的工具。
因此,女孩的生活可想而知。
而且那时候也很盛行以瘦为美的说法,要做到弱不禁风,牙婆连女孩子的饮食都要控制住,致使许多女孩子生生饥肠辘辘、羸弱不堪,所以才有了所谓“瘦马”。
“瘦马”最后
瘦马的结局,需要看其是否被售出,被售出者与未被售出者,结局是不一样的。
多是被卖之人,通常情况下,所卖瘦马若是幸运,皆以年轻貌美,尽享恩宠,荣华富贵自不必多说。
而且倒霉,特别遇男主人家主妇好嫉妒,则惨绝人寰,杖责受打更是常事,连被迫投井,都不鲜见。
当然这些卖出的瘦马整体上还远远强于没有卖出的下场。
原因是什么?很容易,既然不被看上就买下了瘦马们,他们今后的生活,说“凄惨至极”也不过分。
一部分,会被送往青楼,成为风尘女子,而另一部分达不到青楼标准的,就会无家可归。
而那些无家可归者为求生存,只好终日游离在茶楼酒肆前,在那里她们会变成一只只“流莺”,靠不断地卖身,换来聊求生的碎银。
这一行为当时叫“站关”通俗地说是“站街女”。
大作家张岱曾描写了这种“流莺”式的日常生活,他的“每到黄昏涂脂抹粉”如果碰到主顾,他也会跟着走,但是如果等到深夜还没有揽下业务,他就得“黯然神伤”了。
又因未能揽入主顾之中,返回时难免不是饿着肚子就是被打。
总之,无论是卖出的“瘦马”,还是没能买走的人,命运大都差强人意,只有极少数人幸运,还可以衣食无忧地安安稳稳过完这一辈子。
绝大多数的人们,悲苦异常。
和“扬州瘦马”并驾齐驱的两个相似的种群
大家都知道,“瘦马”最有名的就是扬州,明清时期到扬州买马的人不计其数,而且除“扬州瘦马”之外,有两大家人,也都很有名。
第一种是“大同婆姨”。它和“扬州瘦马”的最大不同是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扬州瘦马”以瘦马见长,而大同婆姨却以“丰腴”见长,基本都属于那身材浑圆的一类,可这并没有影响到它的人气。
传说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常到大同寻乐,有个名叫《游龙戏凤》的戏,讲述了朱厚照与李凤姐在大同相遇的故事。
二是叫“西湖船娘”。
所谓“西湖船娘”,其实说穿了是船上拉客人的风尘女子,它最早产生于唐,至宋曾经盛极一时,明、清虽较少,却仍有。
这些妇女都有一条住在船上,叫“花船”,分为上、下二层,上一层是食宿的地方,下一层是居室,来了客人,下一层也可以作为吃饭的地方。
并且,西湖船娘本身受当地环境影响,生的均是娇小玲珑,且有江南女子的秀丽温顺,最主要的是,人人都会琴棋书画与吹拉弹唱。
于是,便有了一些偏爱高雅的文人墨客资助船娘陪伴,在西湖上荡舟,一边喝酒赋诗,一边赏景赏色,旁边还伴着佳人,可谓其乐融融。
当然船娘难免卖相,说得直白点,实际上和青楼女子并无二致。
无论是“扬州瘦马”还是“大同婆姨”、包括“西湖船娘”实际上都是封建社会中,控制不住自己命运的女性血泪史,正由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使她们只能堕落到这个地步,这就是为什么说封建社会是“吃人”时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