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清朝披甲人是一个可以给很多官员带来恶梦的人。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清朝对罪犯的处罚,最重的是诛九族、凌迟次之、砍头又次之,除这些处罚外,有一项还令人色变。

即是发配流放的人,流放虽然可以暂时挽救生命,但是很多囚犯,宁愿被斩首,也不愿意这样做。

原因是什么?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无论在流放期间还是在到达流放之地之后,罪犯都要不断地体验到“生不如死”。

与其“生不如死”,还不如直接来个痛快,于是,便出现了一些罪犯为免遭酷刑而宁愿求速亡而不愿放逐的现象。

而其中尤以“发配宁古塔”和“使披甲人成为奴隶”最为可怕,即使说到这里,也会有一些官员害怕“两股战战”。

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披甲人的地位如何,是否值得为其颤抖?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宁古塔共有新老两处遗址

故址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附近,此地最早是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开始屯兵于此。

然而名字虽带“塔”,这就不叫塔了,之所以使用“宁古塔”这一称谓,是满语的音译。

据《宁古塔纪略》记载:“宁古”二字,满语里,为汉语“六”字之意,“塔”字即“个”字。

合为“六个”之意。

这个名字,据说和努尔哈赤祖上有关系,最初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生了6个儿子,这6个人长大以后分家住在宁古塔旧址附近,因此,此地叫“宁古塔”或六个贝勒。

至清军入关,成为清代“龙兴之地”,为其发源发端之地。

除“龙兴之地”之外,宁古塔同为清朝国防重镇,它位于边疆,几乎和当时沙俄相邻而居,所以,为了预防起见,清朝历代皇帝都会在这里派驻重兵镇守。

自顺治十年起,清朝便在这里设立昂邦章京(意为总管)之职,那时俄国哥萨克部族中,没少入侵黑龙江流域,清朝的每一次应击基本都是由宁古塔这派大军来征。

由此可知宁古塔当时具有重要军事意义,那它是怎么变成清朝放逐囚犯之地?

这还要从康熙即位以后谈起,康熙元年朝廷下诏,把“昂邦章京”提升到镇守宁古塔这样一个地方,掌管镇守包括黑龙江流域在内的疆土的大将军。

这样,宁古塔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镇,在此的士兵,无不为保卫国家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这里因为位于辽东的极北地区,再加上终年为冰雪所环绕,所以生存环境很差,那些士兵也免不了有所抱怨。

于是,为了抚慰他们,康熙皇帝便结合顺治时期的惯例,不断地把一些犯了重罪行的官吏及其家眷,分配到这里,送给这些士兵们当奴隶、当婢女。

说得直白点,那时候这也是清朝朝廷对戎边将士们的“福利”。

而且这一作法,后来还被保留至今,纵观大清朝的历史,流放犯人几乎都要选择宁古塔作为历史上的人口大镇之一。

至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出于军事目的,又下令把宁古塔迁往乌拉(今吉林)城内,原来宁古塔机构旧址,也基本一起迁往新校址。

然而,古老的宁古塔并未被废弃,康熙时曾于原址布置副都统镇守此地,如此,便与宁古塔新校址互为犄角、共守边疆。

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宁古塔就成为在原军事重镇基础上为朝廷供应八旗兵源和为戍边部队运送物资的一个重要根据地,而据记载,当时,宁古塔也是东北诸部族、朝贡礼物转收点。

所以,宁古塔当时在东北位置较高,几乎和盛京并列。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那什么叫“披甲人”?

严格说来,披甲人是镇守宁古塔戎边之兵。

清朝实行“八旗制度”,构成八旗的称“旗丁”。这些旗丁在平时耕田狩猎时,遇战时披甲上阵、亦兵亦民是清朝初期八旗最大的特点。

然而同为旗丁的身份却不同,地位悬殊。

根据清朝的规定,旗丁有三种类型,地位最高者,才能称为“旗丁”,稍次之的地方称为“披甲人”,地位最低者称为“阿哈”。

阿哈说得直白点,他是一个奴隶,一个为前面二者效力的。

而这些披甲人中,通常以镇守边疆的兵丁和军官为主体,然而其地位,和来源却十分繁杂。

最早时,主要由后金自己的人担任,如努尔哈赤自己和祖先,可算得上曾是“披甲人”。

至后期,随后金事业日益强盛,打败许多部落,还得到许多部落降伏的士兵,于是,这些“降人”被收编为披甲人。

这一现象在清朝起步阶段表现得尤其突出,那时披甲人中,多为后金臣服部落成员。

但是后来随着清朝的统治渐渐稳定下来,降人就少了,所以为了丰富边疆,清朝还直接派遣旗子中的士兵过,作为披甲人。

即所谓披甲人一般是指协助清王朝守卫边疆者。

无论它是某部落降人或自身是从后金来的旗丁,只要他是镇守宁古塔边疆的士兵,就属于广义披甲人。

并且,在清朝,一旦成为披甲人,身份是很难更换,差不多一干就是一辈子,也正是因为如此,披甲人一般都是世代居住在边疆。

而且当时东北边疆不仅气候寒冷,而且生活条件种种艰苦,因此,清朝为了安定军心,便将部分囚犯或者家属发为奴隶充任。

终其一生守护着鸟不拉屎之地,换来的是任何人都不免心有不甘。

只是清朝只想着如何稳定军心而根本不去想那些被发配至此的罪犯们将遇到怎样的问题。

清朝统治者们自然不会去想,他们认为不杀头本来就是给罪犯的大礼物,殊不知在罪犯们的心目中,这比“黄泉路”更可怕。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为什么宁古塔与披甲人使罪犯提起便害怕呢?

一是气候寒冷异常。

顺治年间江南名士吴兆骞因丁酉科场案发配宁古塔时,无奈赶到,致信其母,信中提及当时宁古塔气候不佳。

“宁古寒苦天下没有,从早春到四月中旬,狂风如雷电激咫尺皆迷,从五月到七月连续阴雨绵绵,从八月中旬开始下雪,从九月上旬开始河水结冰。雪刚到达地面就变成了坚冰,放眼望去,万里都是苍茫的白雪。”—吴兆骞

由吴兆骞先生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宁古塔的确是环境异常严酷,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以致于同流放到这里的文人方拱干先生,也曾经这样说道:“人言黄泉路上,若至宁古塔,则十道黄泉不惧!”

而恶劣的环境,只是让囚犯们害怕的一个因素,再加上更痛苦的流放之路。

宁古塔离京城约3000里,一旦被判流放,囚犯们就得用两条腿徒步离开京城去宁古塔。

一路走来却颇不易。

首先,犯流放的人,都要带锁链脚镣等刑具,就连颈部也要带上重枷号,轻则数十斤、重则数百斤。

试想,人的脚镣在脚底,锁链在手上,而他的颈部却挂着枷号,光这件“装备”就使人行动不便,何况要走三千里?

因此一些身体比较虚弱的罪犯没有等到到达目的地就在路上死去了。

岂止是这样,押解罪犯的兵丁们,还让罪犯们望而生畏,在清代押解流放罪犯时,通常有长解与短解之分,短解是指押解一处的人,押解的士兵把囚犯交给下一波,这类士兵还是不大抱怨。

最苦的,要数长解了,即一路上得把犯人送至目的地,但凡遇到长解时,兵丁便叫苦连天。

因为他们不但要在整个过程中陪伴在身边,而且还对囚犯的周全负责,如果让囚犯逃跑或被抢劫,则负责护送的兵丁轻则棍打、重则酷刑。

乾隆年间曾有一名押解罪犯的旗人兵丁因不小心使罪犯逃脱,最后他本人被判处放逐。

最为重要的就是清朝规定了押送天数,他说几天到达就要几天到达,再过一天也不行,比如宁古塔这样的地方,那时候他要求,60天内一定要到达。

如果迟到的话,就不好意思了,负责护送的士兵们都在等待被惩罚。

所以这类案件中,被押解的士兵脾气通常也好不到哪去,有时为了泄愤,往往毒打和刁难罪犯,至于吃什么,最多就是不使饿死也可以。

因此,流放途中,犯者的惯常境界,是满身臭气,有病难医,外加身上或大或小的伤痕,步步硬扛,这境界,也实在比不上死亡。

如果囚犯中有女眷,则更加悲惨,护送兵丁一路污辱和侵害她们,是那个时代经常发生的事,而且,女眷们尚不能抗拒,唯有逆来顺受。

并且,还有一点很可怕,古代不像现代,很多地方尚且人烟稀少,所以经常会碰到豺狼虎豹,尤其是走到深山老林的晚上。

如果碰一下后,兵丁就能逃得远远的,而罪犯由于身背刑具的缘故,所以,就只能听任猛兽的撕扯。

而且那只是旅途中的苦难,侥幸活下来并且坚持到达目的地的话,还会有更多的苦难等待着那些罪犯。

以宁古塔为例,那里寒冷的天气会使中原和江南来的囚犯无法承受,再加上恶劣的条件,囚犯身上会长着冻疮。

吴兆骞有个很好的朋友,记载了这一悲惨的情况,据他说,因为跋涉数千里,到达宁古塔的时候脚掌基本上已经彻底化脓,只是宁古塔的天气过于寒冷,那些化脓的伤口再一次冻住了,以致于整只脚,肿胀得不象模样。

最冷的也不叫天,叫披甲人。

这些披甲人是长年驻守边疆的士兵,在他看来,发配到现在的罪犯就是自己的私产,生杀予夺由自己决定,所以,心里并没有将罪犯放在眼里。

喝斥、谩骂、打人等现象,随处可见,男人基本变成苦力,女人,却变成披甲人玩。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官员在提及“发配宁古塔”时都会闻其声而色变,要知道一旦到此,则其本人及家属的生命,完全不受控制。

与其被凌辱还不如个痛快。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然而在清朝几大流放之地,宁古塔之可怕尚不能居首位,比它还要可怕,那就是离盛京(沈阳)并不遥远的尚阳堡了。

说尚阳堡比较让人害怕,因为到了这一步,还没机会出来。

如果流亡宁古塔的话,还有些机会要走,如前面所说吴兆骞是在流亡宁古塔二十三年后,经过走大学士明珠,终于回到故乡。

而且如果去尚阳堡的话,外出也不是办法。

并且,尚阳堡这里对待流放犯人极为残忍,由于这里从明代开始就是朝廷重要的流放地之一,因此,这里的官员有丰富的对待流放犯的“经验”。

顺治十二年,翰林院庶吉士季开生因罪在顺治处被罚到尚阳堡中,仅到了这两年时间,便被活活杀害。

更可悲的是,有一位李姓官员也被放逐到此,导致临近死亡,同行人员把其草草安葬于尚阳堡一带,又一年后,其妻张氏,变卖家产不远万里来此,要把夫骨带回来,原来你们猜得到?她在此为兵丁所扣,不许离开。

张氏的下场大家还不知道,估计不可能好到哪去,这几例都说尚阳堡这个地方把文明和律法看得一无是处,来此地者,不死还要脱层皮。

清朝披甲人是什么意思(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无论尚阳堡或宁古塔,清代皆令犯者颤栗,关于披甲人,既满亦他部族,但是,无论谁,却是使犯人及官员害怕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3996.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