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绵延近八百年江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朝仅存在16年。
人们对周朝的印象大多停留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样一段周王朝的荒唐历史,而在周朝历史中,不只周幽王一个人是没有能力的,即便如此周王朝仍能够延续八百年的江山,周王朝究竟有何底牌?
周王朝史上
周朝是中国奴隶制的第三个国家,它有37位国王。
从严格意义上讲,周朝并没有八百年历史,它在公元前1046年才立国,在公元前256年才灭亡,距今不过790年。周朝可分西周和东周。
周王朝以前为一类似商朝的古代部落,初期靠游牧生活,由于常为戎侵扰所迫而无力抵抗,后来迁徙并入居周原。
周原物产丰饶、土壤肥沃、宜灌宜耕。
与游牧相比较,农耕对部落发展更为有利。周王朝先民入主中原后,以农耕为生为主,经济得到了异常快速的发展,他们在商朝统治下默默地积蓄着实力,接受着商朝文化和教育。
时间一长,周族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兼并别的部落小国,和商朝关系算是紧密了,即便是这样,商朝一直对周族有所警惕,生怕被他们所代替。
由于早期实力不强,周朝选择了继续潜伏,而在周文王时,周国统治势力继续强大,对周国展开了攻势。
周武王建立周朝,在镐京定都,周成王时迁都于今河南洛阳,在洛阳进行祭祀和奖励臣子。
西周时期历代帝王多次迁都到公元前771年才被西周所灭。
接着周平王又在洛阳建立周朝,史称周。
周朝是我国奴隶制国家中最后一个国家,它能存在790年,这主要是由于它在多数情况下苟延残喘较多。
周王朝之所以能绵延八百年
首先,周朝推行井田制度的缘故。
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土地对国家和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后来许多王朝的灭亡与土地制度有着莫大的联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土地制度左右着老百姓的生活,而老百姓却群起而攻之。
周朝井田制度正好回避了这一点,在井田制度下,土地被收归国有,老百姓只有栽培权,没有买卖和转让权。
这样,老百姓就没有比较明显的贫富差距了,国家也就趋向稳定了。
原因之二,周朝政治上的分封制。
周天子对周氏族亲和有功之臣及商代贵族都有土地等份,分得土地和城池后诸侯不但能有土地和城池,而且还能有军队,自治权很强。
诸侯们对此多么喜欢,当然对周天子而言,肯定弊大于利,古往今来周天子都没有什么野心,也不想真正大一统。
当然,分封制之下周天子还是最有权力,诸侯国都应该服从周天子,并且进贡给他们,需要经常到都城进贡述事。
周天子有权干预诸侯国内部事务,周朝刚建立时诸侯国的确是听命而行,但是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扩大和周天子威势消失,周天子下令多收效甚微。
东周,周天子之命多名存实亡。
周天子还要依附于某些诸侯国而存在,周天子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抵抗的念头。
第三个理由,共同价值追求。
周王朝时施行了比较严格的礼法,而祭祀正是周天子得以长期保持其统治地位的重要因素。
周王朝在礼法,宗法和各项制度上都与贵族阶级利益一致,周朝有比较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人民不能超越阶层,周天子和各路诸侯都在捍卫自己的利益,共同价值追求下,周天子才能更稳固地坐在皇位上。
第四种理由就是很难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
周天子默许下诸侯国越来越多,要推翻周天子就必须发动大规模兼并战争。
一方面,兼并战争对武器装备要求较高,周朝铁器和农耕都欠发达,国家间很难展开大规模兼并战争,加之交通不便。
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稍不注意便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同一文化,不像晚期割据混战,周王朝各诸侯国大多具有共同信念,首先颠覆了共同信念,很可能沦为筹码,任何诸侯国都不敢冲锋陷阵。
第五种理由,诉求一致。
周天子和贵族们的要求是一致的,他们都想保持统治以免被下层人士攫取一席之地。
周朝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如嫡庶,尊卑等等,这种等级是周天子所要求的,是贵族所要求的。
如果周天子被推翻,还是会改变现状,贵族利益也就无法保证了。
第六,周王室屡次迁都。
周王室重视都城,远不能与后代相比。
周朝立国之初,周天子便在东方地区设置了政治,同时还设置了军事,可以说周天子是高瞻远瞩,对此后迁都做好了铺垫。
西周初期,周天子对殷民有忧患,建都洛邑,到了晚期由于西方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迁都东迁,周王室一直占据着良好的地势,没有和敌对势力发生积极的矛盾。
第七,周天子能屈能伸。
晚期周天子更遵从诸侯王之命,诸侯国弃贡而去,周天子更敢怒从心头起,这和晚期迫切希望权力集中在自己帝王身上是一致的,周天子的实践给诸侯国以巨大的力量,诸侯国也心甘情愿地维护着周天子在表面上的安宁。
正因为有了这些理由,周王朝才能生存下来,周王朝的确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诸侯国,诸侯国分而治之,韬光养晦,随时伺机而为,宗法制和分封制捍卫周天子。
周王朝时期,天下为公,不属皇帝一人,等级分明的大宗和小宗制度让平民很难超越阶层。
周王朝由盛转衰,经历了4个时期
可把周王朝发展史划分为4个时期,周王朝发展如抛物线,第一阶段为周礼确立时期,第二阶段为西周亡国时期,第三阶段为苟延残喘,第四期为结束。
首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就决定攻打残暴的商纣王为天下之主。趁着商纣王东巡之际,它召集诸侯力量征讨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商朝首都。
商纣王因为丧失了人心,再加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惨败。
商朝覆亡之后,周武王创建周朝,根据诸侯们的功绩论功行赏给诸侯们封爵,建都和青铜器。
立国不久,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制约诸侯而建立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受周礼影响,周王朝成了有史以来存在最久。
二是随岁月推移,周王室实力日渐式微,与戎族对峙中,屡战屡败。
有关史籍曾记载周懿王的年代,他当面宣读册命时,以前都要诸侯王等着,让史官念。
晚期周懿王出于对诸侯王感情的关照而选择了亲自出马,这样一来,原本高高在上的周天子的势力就减少了。
如果说周懿王时仅仅是尊严上的丧失,那么他的玄孙周厉王对各诸侯国利益都有严重伤害,周厉王也因为执政时荒淫无道而遭到国人驱逐,诸侯王为保护共同的既得利益推周宣王继位,周宣王继位后励精图治为诸侯国所承认。
晚期周幽王一改西周得来不易的好形势,为博妾一笑,其居然烽火戏耍诸侯,后来连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放弃,极力想废嫡立庶。
这种行为损害了诸侯王们的利益,诸侯王群起进攻,周王室势力衰弱,西周终于灭亡。
再一次西周虽然被灭了,但是为了保持表面上的安宁,周朝一些主要诸侯王推周幽王王子即位,改元东周。
周平王作为东周第一个天子,为了免遭少数民族骚扰,他迁都洛阳,把西周故地赐给了秦襄公。
这时秦国已初露锋芒,东周王朝则渐趋衰落,最后选择了夹缝求生,服从有权势诸侯王之言,犹如“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周国土越来越小,最后周天子能够控制的领土也只有100多公里。
各诸侯国势力暴涨,就连一些诸侯国也想放弃周王朝的统治,郑国屡次对周王朝发动攻击,周天子在周礼维护下安然无恙。
但强盛的齐国却在管仲辅佐下,以“尊王攘夷”为大旗,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霸主。
二百多年后,周威烈王为自救,把晋国一统天下,到现在晋国国力日衰,田氏在晚期代替齐国统治,协助周王室统治的诸侯国也越来越少。
最终周王室实力日益下降,诸侯国不再在乎周王之命,许多有实力的诸侯国放弃了对周天子的进贡,为了争夺无上权力。
诸侯国间进行着斗争,早期诸侯国间势力相差不大,经过几次战争,诸侯国间势力差异明显,最后仅剩七个诸侯国,周王室也是名存于世。
在宗法制和周礼影响下,诸侯国不愿攻击周天子,视周天子如无物。
周王室内则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重新分家,东周公和西周公应运而生。
周天子则无地,只好寄宿于东周公内,后周王朝苟延残喘一段时间,直至秦国认识到周王室妨碍统一全国的步伐,对周天子发动攻击,周天子大败。
惨败之后,末代周天子之子,想复辟周室却束手无策,终于周王朝灭亡了,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周王室早期推行的周礼的确维系着周王朝的统治,却由此丧失话语权。
它把土地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诸侯,它本身也少得可怜。
周礼只维持表面上的安宁,周王室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好处,而晚期王朝为不步周王室后尘选择强化中央集权却影响到对江山的管理。
周王朝已经存在近800年之久,但它的真实历史只有200多年,它的晚期只是处于夹缝之中,为诸侯王所利用,成了诸侯王割据混战之借口。
它最后为秦国所合并,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