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作为清朝独有的官职,千万不要小瞧了它,它的地位比知府大很多。
道台又称道员,是清朝一个特有的官职,其他朝代并不存在,而在清朝,道台属于一个“万金油”般的角色。
清朝时期,对地方行政级别的划分分为省,府,县三个层次,其中省一级最高,省一级最高的行政长官是大家所熟知的总督,巡抚。
然而总督与巡抚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清朝总督官阶一般为正二品,巡抚官阶中,多数为从二品。
除官阶高与低不同外,二者可行使职权的范围亦相同。
清代督抚,通常负责所处省份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和漕政,督抚有时也可能督治多省。
特别是到了清代,总督监管多省非常多见,电视剧里我们也常见到,如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
与李鸿章一样,张之洞和袁世凯都曾任湖广总督。
清朝设立总督之职,掌管多省事务,是想通过总督加强地方管理,而且总督的最大作用是统筹各省区县,统一事权。
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掌管多省事务的总督,也可以起到避免各省彼此不熟、遇事推诿。
清朝除地方督抚外,还有专门负责某一特定事务的督抚,例如漕运督抚和河道督抚。
这种总督最突出的特点是只管和职务有关的特定事务,不象当地总督一样面面俱到地去抓,所以行政级别比较低。
然而,无论是总督或巡抚,他们设置之本,都是古代皇帝考虑到地方事务的协调一致。
即总督、巡抚的最早属性,属“特派员”属性,例如象明朝那样,即朝廷要处理某一事务,就任命某一官员为总督来处理,当这一事务处理完毕,总督就被取消。
只是在以后,明朝皇帝看中这个特派方式好使一些,这两种官职才渐渐定型,清朝入关以后,沿用明朝官制,所以总督一直沿用至今。
但明清官制下,除总督、巡抚之外,各省一级的地方,还有布政使、按察使等。
布政使之职,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后,为了削弱、瓜分地方中的势力,在元代撤中书省置布政使司,并设左、右布政使各二员,负责本省民政事务。
当然,一省行政事务不仅有民政,而且有很重要的“刑名”,又为使布政使不专权,按察使派上用场。
按察使这一官职,唐代已有之,然而当时按察使的主要职责却是巡察和考核吏治,坦率地讲,它是由皇帝派遣的督察员。
及至宋代,按察使已不掌管考核吏治之事,而专管一省司法刑狱之事。
朱元璋建明以后,官制仿宋,但在一省府行政长官上,增设都指挥使即原来明朝一省府最高行政长官为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
这三者中,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挥使则管“军务”,三者统称为“三司”。
清朝入关后,裁都指挥使司而只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故又称“二司”。
由以上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都是省一级行政长官,其中以下是我们所说的知府。
知府这一官职,源于唐代,始称府尹,具体职责是“掌宣教化、岁行属郡、观俗、录囚等”。
但是就其主要工作职能而言,唐代知府和以后各朝知府大致相同,然而行政级别差别颇大。
唐、知府为从三品,而宋、明知府改从四品,至清又降阶为从三品。
而知府以下,则是当地的末级行政单位——县令,亦称做知县。
说到省,府,县三级行政长官时,又谈到了清朝特有的官职——前面提到的拥有“万金油”称号的道台。
清朝以前,并无道台这一官职,道台确实存在的年代,约为顺治年间。
前文已经说到,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固定为布政使、按察使等,而且由于身为一省最高长官,身边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辅佐,协助其处理日常事务。
这些布政使、按察使等人的辅佐在清代分别被称为“参政”、“按察副使之一”。
并于“参政”、“按察副使之一”下,又设参议、佥事等职,职掌同为辅助布政使、按察使办理地方一切事务。
例如下去收税,又如监督县、代表布政使、按察使等检查官吏,称其为一省之长秘书并不过分。
而这几位,正是清代道台。
乾隆即位后,鉴于布政使、按察使工作量大,便有心帮他们减轻一些工作量(实际上,它还用来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与分解),便故意将参政,按察副使之类助手等级之官,分别分门别类。
怎么分?是将全省划分为数路,又将参政议政、参议和其他帮手,分遣各府县坐镇,以便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
这样,本来以助手身份参政议政的参议便成为一种独立官职,由于它掌管着一条或几条道路,故又称为道员。
应当指出,清代道员的分工十分细致,河流,粮盐茶务都有不同道员掌管,同时他们官职名称亦随所管之事而异。
例如掌管粮食叫河道、掌管盐茶叫盐茶道,此外还包括“守道”、“巡道”等等。
而且就行政级别而言,道员在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之下,却在知府之上,所以道员比知府大一级。
此外,清代道员官阶通常在正四品以上,此亦高于知府从四品。
那么道员们又是怎样和上下级在日常事务中操作?
话说得非常简单,如某地知府有事要报告本省布政使,要求知府所报之事属哪条。
定了哪道后,如粮题,知府便向有关道员即粮道提交文书,然后再由粮道审查,再向上级布政使提交。
把道员称为”万金油“,因为它自身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等关键性作用,一个地方的事,要由道员往上传,外省有何批示,一样要由道员往下传。
至后期,即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道员之权大增,其时朝廷下诏,道员有权密折封奏,使道员身份高企。
于是,出于对道员的崇敬之情,渐渐有了对道员道台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台的称谓便流传了下来。
然而道台有一点非常特别,虽然他的级别高于知府,但是他并不像知府一样具有地方行政单位的性质,严格说来,道台和最早的总督本质相似,均属“特派”。
只是总督为朝廷特派、道台为各省特派。
如果套到我们当代,道台行政地位就有点象省级事业单位一把手了,如税务局,水利局。
亦即道台所能行使权力只限于它所掌管的那一个业务领域内,超出了这一业务领域道台无权干预地方事务。
另一点是清代各行省道台之多寡,且道台之设置,亦将因本省之经济,人文乃至所处地区之差异而异。
例如在江南这样的地方,因为它是粮食财税重地,粮道官会比较多一点,但是沿海城市里,却建立了内地所不具备的海防道,这在清朝是十分普遍的。
由此可知,道台自身的确具有“特派”的性质,坦白说道台是省级行政机构派生物。
又因分管地区及业务范围不同,致使清代道台等级各异,有的道台因地处重要之地,等级较高,有达到二品者,而且一些偏远的道台也没什么可以支持它,所以等级不高,仅能停留在四品。
而且这品阶高低不一,导致一些时尊卑不分,光绪年间时,有宰相李慈铭表示异议。
他认为,目前道台品阶“尊卑不别、级别不明”时,往往有越级加封之例,这将使别的官员心生不满,并且还会造成官员们对朝廷的官位晋升失去敬畏之心。
所以李慈铭提出要将道台定置一定等级而不发生过高品阶之事。
但其提议终未被采纳,且此后,因清廷人才济济,故跳级加封之事多有发生,终致泛滥之势。
总之,清代道台属于省级行政机构为进一步细分权力而产生的派生物,它是省级和府级一个特有官职,又因其行政权力特殊,故道台要比知府大一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5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