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并非司马懿不愿讨伐蜀国,只是害怕和无法讨伐。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标志着蜀国历时七年的北伐至此结束,由于失去了诸葛亮这一骨气,蜀军随即撤退。

同时蜀军内部也出现内杠现象,魏延大将因争夺兵权而死于杨仪之手。

可谓此时蜀国内外乱局丛生,诸葛亮之死以及高级将领夺取政权,均使蜀国陷入极其险恶的局面。

倘若此时,司马懿鼓足干劲,率军追击蜀军,很有可能一举瓦解蜀军,即使,有杀入成都的可能。

可其实自打诸葛亮因病去世后,司马懿的后半生,就再也没进攻蜀国,是司马懿不愿灭蜀?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来是他不敢,二来则是他不能打。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其实诸葛亮刚刚死时司马懿就有乘胜之计。

其时,诸葛亮在五丈原因病去世,随即魏延为马岱所杀,蜀军上下其手,此时,司马懿毅然建议趁机攻蜀。

只是司马懿这一建议遭到魏明帝曹叡拒绝。

因此,这一事件使得蜀军撤军成为可能,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曹魏当时的决策权力,还在曹叡手中,并不是司马懿所能完全决定。

换句话来说,那时是否伐蜀并不是由司马懿主观意愿决定的,而取决于曹叡同否赞同。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有心乘胜追击,也意识到当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因为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兴叹。

那魏明帝曹叡为什么不答应司马懿的建议?他不认识到这灭蜀良机?

曹叡自然也认识到这一契机,但从他的内心来说,灭蜀虽未尝不可,但要想使司马懿灭掉蜀国,却又万不可。

原因是什么?这就要说一说曹叡的”平衡之术“了。

曹叡此人,堪称三国时期有天分为一代明主之首,即位之初勤政廉政,智勇双全是其当时带给旁人的感受。

但是到了后来,确切地说,诸葛亮去世之后,曹叡开始自我”流亡“。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譬如大兴宫殿,又譬如极其好色,反正曹叡就像变了个人,从一开始就颓废。

但无论他怎么堕落,有一点他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不能让司马懿继续做大做强。

司马懿家族,当时已在朝堂中占有不少议席,而且,因司马懿顺利抵御诸葛亮北伐,所以更使司马家族地位又有提高,亦较有威望。

如果任由司马懿不断进攻蜀国而顺利灭蜀,必然会使司马懿家族在曹魏朝堂之上,有更多超脱之地,甚至会直接危及曹叡之政。

因此,不管怎么说,曹叡是不赞成司马懿的建议的,不愿意也不愿意见到司马懿对自己构成威胁。

甚至,在不久后,蜀将马岱侵扰曹魏边境时,曹叡虽说依然安排了司马懿调兵遣将应对,但实际上真正和马岱对阵的,就是忠心曹魏大将牛金了,因为这是抑制司马懿不断上升的唯一办法。

说到曹叡小小的想法,我们便能理解,起码曹叡在世时司马懿无缘,更不会继续进攻蜀国,老大也不会答应,身为臣子司马懿也只会作罢。

再加上截止曹叡死前司马懿”非常忙碌“,这就是其无法进攻的一个原因。

使司马懿忙得不可开交的主要是从辽东来的,那时候,辽东太守公孙渊接任辽东太守,凭借地势与权势,非常不敬曹魏,又自立燕王,令魏明帝曹叡非常恼怒。

恼怒之下,曹叡决定为公孙渊点色一探究竟,于是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下令发兵征讨辽东公孙渊。

而此伐辽东之帅是司马懿。

平定辽东一战前后历时约一年多,其间司马懿无论情不愿,都要将全部精力放在辽东战事中,因此,他没有时间考虑继续进攻蜀国。

他终究是不会分身术的,何况唯有平定辽东,才会不断地打消曹叡的顾虑。

所以,在早期,即魏明帝曹叡生前,司马懿没有机会和时间进攻蜀国,理由很简单,一是因为他讲的不算数,二是因为他没有时间。

那么曹叡死后曹芳即位时司马懿为何还没有攻蜀?很简单,他同样很忙,忙着打东吴,忙着”诈病赚曹爽“。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曹叡临死之前,曾经把司马懿与大将曹爽任命为托孤大臣,要他们一起辅佐接替他的曹芳,正当曹芳即位两年之后,东吴孙权便开始了”不停地“起来。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大举进攻魏,司马懿再次以主帅身份迎战,而这次与东吴开战,一打就是近三年。

一直到正始四年吴将诸葛恪弃舒城而去,司马懿征东吴算结束。

和征讨辽东类似,在此期间,司马懿也必须全心投入到对东吴的战争中去,一是因为东吴的确对曹魏构成威胁,二是因为于公于私对司马懿来说,也有铲除这种威胁的道理。

毕竟司马懿此时,已渐渐萌生出代替曹魏之心,这次讨伐东吴其实就是在为自己作战。

加之那时东吴已打到家门前,司马懿总不可能视它如无物,而要讨伐蜀国,首先要把面前刻不容缓的事情解决好,这是头等大事。

而东吴之事结束之后,司马懿迎来了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关头。

正始五年起,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开始夺权之战,司马懿前期当然没占任何便宜,曹爽毕竟不吃素。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开始装病,以骗过曹爽,这就是”诈病赚曹爽“的由来。

既然他们都已经开始假装生病了,那此时进攻蜀国就变得不切实际、不可能了,总不能司马懿在这边假装死了,而在那边活蹦乱跳地进攻蜀国吧?

如果这样一搞,那么司马懿的打算立马露馅了,还正中曹爽下怀呢。

因此,比起伐蜀,还不如自己先活下来,司马懿也是在这关键时刻,反正不起兵伐蜀。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并且,高平陵之变也是发生在这期间,除掉曹爽、架空曹魏,这才是当前阶段司马懿的终极目标,不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除迎击东吴、清除曹爽外,司马懿当时不攻蜀的另一理由是前车之鉴。

这前车之鉴是正始五年的春天,曹爽主动请缨进攻蜀汉,司马懿当时竭力阻拦,但是曹爽一心想立功,完全没有停止劝阻,终于坚持发兵。

派兵的后果,便是惨败归降,从历史资料来看,曹爽在这场战争中伤亡惨重,不但使关中空耗殆尽,甚至羌,胡等国都向曹魏抱怨。

在此有必要谈谈司马懿为什么会制止曹爽伐蜀的两个理由,一是司马懿心怀鬼胎,不希望这不世之功为曹爽所夺,二是司马懿明白伐蜀并非易事。

一、问题的提出当时蜀国也占领了汉中这样一个军事要地,而且蜀汉一方仍沿袭诸葛亮遗留下来的防守政策——即借天险、地势据地防守,加之其时蜀汉朝堂尚清,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伐蜀成为难事。

除此之外,伐蜀对曹魏来说,更是一场耗损甚巨的拉锯战,特别是粮草供应问题,一旦强征,起码在那个时代将产生很大的消极连锁反应。

一句话,那时伐蜀还不是一个恰当的时候,这才是司马懿没有答应伐蜀的深层原因所在。

而曹爽的败北也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有曹爽的”以身试法“、司马懿更是不可能”知难而进“、须知若论”鸡贼“司马懿说第二句话,谁也不敢排在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仍然没有伐蜀,等到司马懿完全上台之后,为什么还按兵不动不去讨伐蜀国?

非常简单,此时,给司马懿留下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司马懿真正架空曹魏,彻底掌握政权,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即高平陵之变之后。

这个时候,司马懿面对的情况,虽然比曹爽除职前要容易一些,但是一样也不敢大意。

原因是什么?由于他那时刚刚夺取政权,朝堂之上的局势还不可谓不铁,种种暗流汹涌而来,他也同样面临着失势的危险。

因此,此时司马懿最要做的就是巩固好自己手里的政权,不要带兵远走。

毕竟,他知道曹操当年是怎样”挟天子使诸侯“是啊,对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高平陵之变“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倘若此时他率军进攻蜀国,那无疑将使自己离皇帝而去。

到了那个时候保不齐的他将成为第二个曹爽能否复出还不知道。

所以他只有在此时才能够安定局势、坐拥朝堂,唯其如此,才能够较好且较为稳妥的向司马家后辈移交政权。

并且,当时距离司马懿去世,也就剩两年的时间了。

临死前为子孙留点基业,是几乎所有人的习惯,司马懿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他近半生的”奋斗“,最终架空曹魏,使司马家成了最伟大的权臣。当他步入老年时,要做的事情,便是怎样将这一份”劳动成果“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

因此,他不可能此时伐蜀而不伐木,他应该将这一不世之功交给后世。

只要其子灭蜀,就能使司马家威望进一步提升,同时确保司马氏超脱曹魏。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司马家“篡魏”之最终目的。

其实,司马懿去世之后,两个儿子同样严格按其父的程序行事,司马师登基之后,首先树了威信,肃清了与之对立的力量,巩固司马家政权,却因司马师早逝,所以伐蜀一事交给司马昭处理。

而且司马昭并非刚刚上过伐蜀,他一样是安定朝野后,终于于西元264年,起兵灭蜀。

诸葛亮死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客观分析)

因此,司马懿一生不攻打蜀国有很多种原因,一是魏明帝在世时,司马懿说一不二,而且那时还得对付辽东,二是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再次迎击东吴,并且和曹爽争夺政权,无缘伐蜀,终于在曹爽的除灭下,司马懿亦走向人生的终点,所以伐蜀的结果只能留给后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5373.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