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查明发现汉文帝霸陵推翻了一个流传近千年之久的“谎言”。
公元前157年刘邦第四子、汉朝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刘恒病死于未央宫中,去世后汉景帝即位,遵奉汉文帝诏书葬于霸陵。
“、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时年四十七,葬于霸陵”—《史记》
从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汉文帝去世时埋葬于霸陵之中,但是伴随着王朝的更替,有关霸陵的问题接踵而来,并使得后世几千年来为之苦恼不已。
这一问题是霸陵确切所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
之所以长期不知霸陵确切所在,还得从汉文帝刘恒还未死时谈起。
公元前180年掌握大汉朝政大权吕后死,吕后死后,效忠汉朝的宰相周勃、陈平立即起兵“诛吕”,屠戳吕氏。
而且把吕氏家族杀了后,周勃和陈平开始商量,要立新帝?
考虑再三,终于有一天,周勃和其他人挑选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来,选择他一方面是因为刘恒与刘邦血脉相连,同时也是因为刘恒似乎更容易掌控。
就这样,周勃布置了使者,到刘恒封地把刘恒接到长安即位,一开始,对这份突然而来的“大礼”,他表现出了小心翼翼,曾以为自己是个陷阱,终因谋臣执迷不悟,无奈走上去长安之路。
而在这条路上,刘恒可以说步步紧逼,并且多方考验,直到到了长安,方才明白真得自己称帝了。
怀着几分忐忑,又夹杂着几分激动,刘恒便满脸懵懵懂懂地登上基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而即位后,刘恒并没有像周勃这样软弱无能,反而通过一系列方式,终于把朝政大权握于己有,并,他执政后,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汉朝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汉朝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到来,打下了牢固基础。
汉文帝刘恒除政绩卓着外,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俭朴。
根据历史记载,汉文帝有一次想要建平台,但是平台预算造价一出来,汉文帝就明白了,建这样的平台竟然要消耗“十家之财”,为此汉文帝深感花费很大,最后,下诏罢台。
不只是平日生活俭朴,就是身后事这一方面,汉文帝也同样坚持俭朴。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着手准备他的陵墓之事,考虑到汉朝以前历代皇帝对陵墓多有不同程度的盗掘行为,所以,怕他死后被“打扰”,汉文帝就决定“因山为墓,不复坟墓”。
何谓“因山为墓,不复坟墓”?通俗地说,它是依山势凿开墓室,在地上不设封土堆。
其有益效果是地宫所在,没有封土可供寻找,因此,可确保陵墓平安,不但如此,汉文帝建议使用切碎苎麻、丝絮把空隙都堵上,用油漆牢牢地粘在上面,使陵墓谁也开不起来。
“帝顾说群臣说:“嗟乎!以北山石为椁,以纻絮斫陈,涂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史记》
汉文帝这一做法,为多数群臣所认可,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万无一失的良策,但是也有人对此发表过不同看法。
这位意见不一、当时任中郎将的宰相叫张释之,认为以前皇帝的墓被盗掘是由于墓中藏着许多奇珍异宝而引起盗墓贼惦念。
而要想不想遭到盗墓贼的打击,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把会造成人们贪欲的物品放入陵墓。
张释之这一建议使汉文帝深受其害,最后在原陵墓设计方案中,汉文帝还增加了许多条款,如不允许将金银珠宝埋在地宫、陪葬器皿全部用瓦器。
“治理霸陵都用瓦器,不允许用金银铜锡装饰,不治理坟墓,要节约,勿烦百姓。”—《史记》
西元前157年汉文帝在未央宫病死,即位的汉景帝遵遗诏把汉文帝葬在霸陵内,他墓内墓外,都是按汉文帝临终前的供词安排。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霸陵,说起来是一个皇陵,但因为汉文帝提前规定了”薄葬“,因此,其内部并无太多的奇珍异宝,而与其他帝王豪华的陵寝相比,霸陵甚至还颇有些”寒酸“。
却又因这寒酸使霸陵逃过西汉末年浩劫。
公元前25年赤眉军入侵长安,城被攻破后,弑死更始帝刘玄并拥立刘盆子为皇帝,接着赤眉军开始对长安城及附近地区进行疯狂掠夺。
作为安葬汉朝历代帝王之墓,同遭赤眉军毒手,如汉高祖刘邦长陵、汉武帝茂陵等等帝陵都难逃此劫。
但是出人意外,葬有汉文帝刘恒之霸陵在这场浩劫之中,基本上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
”宗庙园陵都被挖掘出来了,只有霸陵和杜陵是完整的。“—《汉书》
霸陵能够逃过赤眉军毒手,并非赤眉军心慈手软,最重要的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赤眉军在那个年代就知道霸陵内价值不高,因此,挖空心思还是枉然。
这结果如果被九泉之下的汉文帝知道了,只怕梦醒了。
不过,这种”薄葬“的方法,但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麻烦,特别是汉文帝曾请求“因山为陵而不再起坟”这个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山川地貌的变化,更是让知道霸陵准确位置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后来,已经完全不知道霸陵究竟在哪里。
史载霸陵有关地点资料之末次为西晋和东晋交替之时,霸陵为前赵皇帝刘聪所盗,此盗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到来使中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与摧残,于是,许多文献资料因之亡佚,与霸陵有关的地点资料亦因之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而后人掌握的有关霸陵的着录,多出自元代方志学家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
骆天骧出生于长安,然而出生时的长安已不再称为长安了,却称为安西路了,况且其时正处于金末乱世之中,同时长安已为蒙古兵所占据,很快,元朝就建立起来了。
但作为出生于长安故家旧族骆天骧从小常睹的长安古城却多为”宫阙古迹。十亡九亡。仅存存者。荒台废苑。坏址颓坦“。此情此景,使他无限凄怆。
怀着这样的心情,骆天骧在多方奔走考察后,又汇集前人撰写的有关材料,终于写出一本含有旧长安事迹和各种典故的书,这就是《类编长安志》产生的原因。
而此本中骆天骧所提汉文帝霸陵就在今天西安白鹿原凤凰嘴之下。
骆天骧之所以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前文讲过,汉文帝的霸陵第一个特点就是”因山为陵“,即是以山体作为陵墓,与目前所知汉代帝陵外围,亦仅有白鹿原凤凰嘴相符”山“这个条件。
骆天骧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并且,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明、清时期,都是以骆天骧的说法为准,并且,又于此举行祭祀,并立有许多碑以志汉文帝。
换言之,自元代以来,关于汉文帝在霸陵的地位,公开而公认的说法是他在白鹿原上的凤凰嘴。
甚至到了近代,这种说法依然被考古界认同。
但是近年来,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论断受到了更多专家及考古工作人员的质疑。
产生疑问的原因是考古人员在凤凰嘴进行现场勘查时发现,此处除竖立数块石碑外,全山基本见不到人为开凿痕迹,若是由于山川地貌的变化,造成痕迹的埋藏倒是有感情的,只是在历史上这里没有出现过能够改变地貌的自然现象罢了。
除此之外,2011年左右汉陵考古队还利用地质勘探这一高科技手段对凤凰嘴的整个山体做了大面积详细勘探,探索结果也一样找不到陵墓线索。
最后考古人员作出结论:骆天骧之说有谬误之处。
同时,离凤凰嘴大约两公里远的江村大墓考古发掘正紧张有序地展开,汉陵考古队人员,也将目光聚焦于此。
说起江村大墓,其发现还得追溯到2001年,当年公安机关缴获了一批汉代非法文物,经过审讯后才知道它们出自白鹿原江村,考古专家了解到这一线索后,很快赶赴现场,经过多次保护性挖掘,终于在此挖掘出一个特座“亞”字型竖穴土圹木椁墓。
只是由于该墓出土时已被盗掘严重,且缺少能证明墓主的资料,所以至今无人得知该墓到底葬了什么人。
只能从墓地大小和陵墓内布局情况等资料初步判定墓主人为大人物。
但是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掘工作中诸多细节资料的集中,这座墓葬的墓主身份,也逐渐明朗起来。
一是该墓地面无封土,二是“亞”字型墓穴构造为汉代皇帝才可采用的墓葬形制,他人包括诸侯王均无法采用。
另外,在后续对江村大墓外围的8座外藏坑的发掘中,发现了不少刻有”中司空印“、”车府“等字样的印章,这些印章都是明器中代表官职的象征。
据此专家判断,围绕江村大墓的八个外藏坑相当于八个官署机构,像众星捧月般被围起来的江村大墓则是这些官署机构领导者的标志。
谁能够主导官署机构,回答就呼之欲出。
而最后使江村大墓墓主得以查明身份的还有离其不远处的另外一个陵墓——葬有汉武帝刘彻祖母窦太后。
窦太后陵墓在江村大墓东北,陵墓形制也呈“亞”字型,根据史料记载窦太后死后,就是在霸陵下葬。
但是史料中还有另一个消息,窦太后和汉文帝所生女儿,去世时还是陪葬霸陵的,所以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可能性,江村大墓是不是窦太后之女的墓?
然而,这一推测很快就被推翻了,其原因有二,江村大墓使用了“亞”字形结构,身为公主不能使用此种形制,二是,是以窦太后墓和江村大墓外围有长1200米左右、南北长860米左右夯土围墙。
是高土围墙把窦太后墓和江村大墓围合在一陵园内。
而这种两座陵墓共处一座陵园的情况,用专业的说法,叫做”同茔“,而且一墓穴葬一人的叫”异穴“,合而为一”同茔异穴“。
能够采用”同茔异穴“者,基本为夫妇。
因此,各种线索说明这座江村大墓墓主人也只能是窦太后之夫、汉武帝之祖父,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当然考古工作非常严格,如果没有准确的依据和材料支持,就不可能有最后的定论,而且有关考古工作人员,经过几年大胆地假设、谨慎地求证,终于证实的考古新发现。
就在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线上会议时宣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定为汉文帝霸陵。
至此,霸陵的准确位置终于被确定,而流传千年之久的”凤凰嘴“之说,也因此被推翻,而霸陵的被确定发现,将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西汉王朝以及汉文帝,带来绝好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