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爱听四川人摆龙门阵的故事,听不懂没关系,想要的是那种味道,尤其是广东人来到四川后,肯定会挤在人堆里,因为这里还流传着一种带有土味十足的广东话。
讲这句话的先祖是湖广填四川时期在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客家人,他们有的是江西的老表,有的是福建的大佬,有的是广东梅州和韶关的同乡。
今儿要说的是湖广填川。
湖广为何填四川?
一提到湖广填川,许多人的脑海里都浮现出这样的人名:大西王张献忠。
据清政府说,张献忠是一个凶残、穷凶极恶的刽子手,“性诡谲嗜杀,一日不杀,辄恚恚不乐”,更有七杀碑为证,上书“生而万物以养之,人无一善报之,杀无赦”,于是乎,四川六万万人被屠戮一空。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流贼传》载,献忠黄面长身,虎首颔下,人谓之黄虎。性诡谲、嗜杀、一日不杀、辄恚恚不乐……将卒以杀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六万万人,一个怎样的概念呢?6亿人?就算万明万历时总人口相加,也远未达到6亿人,这个《明史》显然是废话。
七杀碑亦为伪造,张献忠所立“圣谕碑”实际上写的就是:天生万物和人,人无一物和天无一物;鬼神分明,自以为量。
意即天授万物于人,而不对人索之以报,故做人要多自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因此这块七杀碑明显是清代御用文人为张献忠断章取义、加油添醋、故意抹黑而作。
张献忠究竟有没有杀过人,回答是存在的。
但有一个问题是,在清兵围追堵截、南明反扑、四川当地地主武装抵抗等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张献忠唯有借四川人之力招兵买马、补缴军需,而此时屠杀完川人无异于自掘一坑将其葬身。
要员无人,要款无钱,这仗又如何打?张献忠并不笨。
但其实,昔日的“天府之国”真的成了荒芜之地“返乎三巴见尸尸遍地荆棘塞涂饰”!
难道真的是张献忠毁四川?
湖广填川,又始于何时?
湖广填四川的开端
张献忠不在四川,而是在陕西省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何以入川?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出了战略,他说“西与诸戎同南抚夷越”、“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至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是四川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张献忠在四川的基础上,出汉可定夺西北、下江可定夺江南、还可占领四川、静看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最差投降之后还可封国王、侯、王爷等。
这是张献忠入川之计。
张献忠进川算依葫芦画瓢了,元末的早行人已是皇帝了,曾经对朱元璋叫板过,他叫明玉珍,湖广随州的(今湖北随县)。
湖广填川之始,是明玉珍率军进入四川。
明玉珍率领十余万大军进入川,并在重庆创建了“大夏”政权和“招集乡人,以求自固”政权,许多没有田地的湖北人便到巴蜀大地上垦荒种地,“湖湘之士,常相携而入蜀”无论是以避祸为目的,还是以发展为目标,都直接扩大了四川人口。
明玉珍因病去世,由儿子明升即位,朱元璋派汤和,廖永忠和傅友德率军征讨大夏国。
这三个大将随便拉出一个就可以打得其他人溃不成军,更别说三个了!
明军进攻重庆,明升被母亲彭太后劝降,不逃成都据地,反而带领属下投降,此举保住重庆,还成全成都,巴蜀大地,不再有往日战火残酷荼毒。
明玉珍率军入四川为湖广填川之始,元末受到沉重打击的四川人口渐增,明太祖洪武十四年,重庆、四川两地民户共达八万四千多人,人口增至146万人,又经明朝二百余年休养生息后,四川户籍人口一直稳定在300多万人左右。
接着张献忠进入川直到战败又被清政府清除了川的一切力量,清朝官员统计四川人丁超过1万8千人,估计人口在9万人左右!
失踪四川人何去何从?
难道真都是被张献忠一刀砍死的?
四川人不信眼泪
随着巨量四川人口消失,本是殷富之地一片荒凉,促使湖广填四川得以在清代继续进行。
要想“要振兴四川天府的雅称,只有招徕移民垦荒重建家园才是除此似乎别无他法的上策”,这是四川巡抚张德地在康熙七年向康熙帝上的奏折,讲述了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四川已无法靠本土人员繁衍生息了,不得不强行将外迁人口迁入四川以弥补这个庞大人口缺失!
谁几乎把四川毁了?
一、成都三日屠城
1640年张献忠为明代平贼将军左良玉所败于枸坪关,率所部突入四川境内,随后遭湖广军、四川军及陕西军追堵,农民军遭受重大损失,张献忠只得漫游川地以解危局,最后被迫出川转湖北和河南。
信阳战败后,张献忠投李自成,因不愿收编,率军从河南取道安徽东去,连克数州县,并聚集数万兵马,后占领武昌,赐死楚王朱华奎后,大西农民政权成立,自号“大西王”。
张献忠为今后发展,凭借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饶的经济条件决定再向四川挺进,这一举动,给四川造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
四川大地实际上已是乱糟糟。
通江县民姚天动与黄龙叛乱,上抗朝廷,下击地方土豪占州夺郡。
朝廷在出兵镇压的同时,也招集地方土豪势力,协助镇压农民军。
土豪们以朝廷丰厚军资出工作不务正业,一面假借朝廷名义借机铲除异己、一面掳掠民众冒功受赏。
朝廷与起义军战,起义军与土豪战,土豪之间为抢地盘战,四川乱成了一锅粥。
此时怀着复仇之心的张献忠亲率大军入川,凭借雄厚实力一路高歌,攻取夔州,攻克梁山,夺取忠州,占领涪州并一举攻下了川北重镇重庆,被俘的有逃离汉中的瑞王朱常浩等人,对明朝宗室、官僚张献忠毫不犹豫,一击毙命。
张献忠乘胜追击,兵分三路进攻成都,沿途州县“望风解体,烽火百里,成都震动”。
八月,起义军就这样游山玩水般地合围了成都,由于四川首府成都易守难攻,“献忠令其众伪以为援军,掺入城中,龙文光无法辨明”,里应外合,三日,攻破了成都的城门。
明藩成都王朱至澍要钱不要命,在重庆失陷时,驻成都官吏请朱至澍用金钱犒赏军民、加固城防,遭其拗不过,“孤库有钱粮数钱,仅有承运殿1座,老居士等拆毁卖掉充饷”,守财奴最终没能守住钱。
张献忠攻入蜀王府,朱至澍、太平王朱至渌跳下水井自尽,“蜀王世子金印”及一库金银都落入张献忠之手,这是张献忠后来战败“江口沉银”数千艘船金银财宝之源。
驰援成都之四川巡抚龙文光,驻成都巡按御史刘之渤,按察副使张继孟等官皆被擒,皆大骂张献忠誓效忠朝廷而不投降,此完全激怒张献忠,决定屠城三日以敬之!
蜀王一脉一个不留,“凡属王府室支不分顺逆、军民,乃以朱姓之血牵连,尽为诛杀。”
效忠明朝的官、士、民,还有出资支持明军的乡绅和不愿归附的地方土豪势力等都被发配刑场。
这三日混杀基本上将成都周边反对义军的主要力量连根拔起,然后接连每天杀百人立威威慑了一些趋于明朝的人,这样成都就完全为张献忠所控制。
1644年11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对百姓还是相当公正的,颂布“蠲免边境三年租”、严禁军士“善于以本土妇女为妻”等政令,与民同乐。
张献忠攻占成都之后的局势并没有高枕无忧而是内忧外患、兵荒马乱,这正是使四川巨量人口减少的真正原因。
二、内忧—南明
1644年福王朱由崧于南京登基为帝,创建南明。
南明政权怎么舍得张献忠坐享其成?遂起兵征讨张献忠,就这样一纸诏令交到遵义。
遵义,避居于此的有二人,其一为前川陕总督樊一蘅、前大学士王应熊。
南明诏书一到,两人马上走马上任,樊一蘅依然是川陕巡抚,王应熊升兵部尚书、督理川湖、云贵军务、主持抗击张献忠的斗争。
老谋颇深的樊一蘅、王应熊招降,不但派明将征战四川全境,袭夺大西政权官吏、农民军等,而且还笼络四川地方反张地主武装牵制张献忠。
四川巡抚马干派遣副使曾英率军攻陷和成都相互依托的重镇重庆时,南明从这里开始大规模反攻,连夺失守的州郡。
樊一蘅和督师王应熊在泸州相遇,剑拔弩张,大获全胜,天平趋向南明!
张献忠放火烧毁成都帝宫后,从水路撤退到川北,装满金银财宝的舰队来到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被地主武装杨展军队攻击,无奈之下,张献忠选择凿船沉金返还成都,即历史上着名的“江口沉银”。
杨展趁机占领川南地区后,回成都防守的张献忠震怒,出兵回川南,但被南明军队打得节节败退,随即杨展带着曾英和王祥进攻成都。
张献忠怒而出塞,对抗南明军的西充金山铺。
破冰者,刘进忠也。
张献忠连兵败北,明降兵始心南明,造成军心不稳的局面,张献忠决心清除这些不贞之人,但遭部将刘进忠反对,上疏谏其勿乱杀士兵。张献忠全然不服,大杀降之,又下诏调遣刘进忠返回金山铺联合镇压南明军。
刘进忠大惊,认为张献忠把自己召回是假的,用自己的刀就是真的,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地投奔第三股势力。
他把第三股势力传入四川,终于使张献忠战死于西充凤凰山。
这种力量是入关后不久,豪格率领清兵!
三:外患――清朝廷
张献忠抄家在蜀王朱至澍家赚得盆满钵溢,李自成自然还要筹募军资,攻占北京后封刘宗敏为汝侯并主持向明朝官员拷掠索饷事宜。
刘宗敏赶出五千对夹棍用以强迫明朝官吏给钱,俘虏之一名叫吴襄,是明朝驻扎在山海关吴三桂之父。
李自成盛情邀请吴襄撰写劝降书和派遣部将犒赏吴三桂期望招降。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有三种选择,归顺李自成、忠于南明、还是投满清之手,就汉人情结与情况而言,最好的选择是投奔起义军,吴三桂也确有此意,只是一个噩耗传出。
刘宗敏将吴襄处以刑罚,并霸占其心头肉陈圆圆!
吴三桂大怒,开山海关迎多尔衮,联清于一石中击败李自成,使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越过长城;后吴三桂又发兵入川,以巴蜀人血染顶。
四川民间曾留下顺口溜一句,非常表示对吴三桂的痛恨,“冲冠一怒是红颜,三桂卖关无耻,率兵再屠巴蜀地,弄得我川人眼泪涟涟。”
其实在清兵进入四川时,完全把四川人民的血性激发起来,反清也从来不拉稀摆淡。
四川大乱战中
张献忠,南明和清朝再加上四川土豪的力量,相互牵制,相互争斗,将巴蜀大地搅得天翻地覆。
一、张献忠大战满清
1646年十一月刘进忠率领清军统帅豪格进入川北,因其带路巴蜀地形优势遂消失殆尽,鳌拜及其他将领带领八旗护军轻松突袭张献忠军队,战斗从一开始便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
张献忠认为是被地方势力所攻击,引牙将在对岸观测敌情,这时刘进忠给豪格点明豪格身份,豪格便快速地发了一箭,把毫无准备的张献忠打死。
《清史稿》记载:“抵西充大破,豪格亲射献忠、平其百三十余座垒,斩万级。”
二、南明的内乱
张献忠余部并未妥协投降,孙可望和李定国率农民军南下,若南明和大西军这时配合抗清,四川未来形势可能会有很大改观,四川人眼泪不会那么多。
曾英(南明):要离开重庆吗?瞧我弓箭说好没说好啊!
孙可望:那么,我会把你的箭头折起来!
李定国:把脑袋砍下来!
曾英阵亡。
曾英义子李占春和于大海带领其余明军向重庆涪陵转移:孙可望,您替我等候吧!
孙可望:毛长得都不齐整的孩子,姥爷会怕您吗?
孙可望漫游云贵反抗清朝,后来改投永历帝麾下,但以武力挟永历朝廷。
朱容藩(南明)冒充永历帝命楚王世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请李占春参加南明。
朱容藩:就去整理重庆李乾德。
李占春于是带兵攻打重庆李乾德。
吕大器(南明):朱容藩为假,他矫诏自称副元帅。
李占春:敢欺骗我吗?朱容藩,您的胆子可不小。
李占春调头进攻朱容藩时,朱容藩战败战死云阳。
李乾德劝说杨展联合袁韬和武大定起兵抗清,最有权势的杨展和袁韬叩头认兄。
李乾德:杨展这个孩子不好,一定没有咱们的好生活,咱们咔嚓他吗?好处均分吗?
李乾德伙同袁韬和武大定谋害杨展,并单独吞并杨展一行。
孙可望:杨展含冤请皇上出兵征讨!诛杀李乾德这个逆臣!
永历帝:我讲话有屁用?想战就战.
孙可望派遣部下得以刘文秀入四川进攻重庆,陷入绝境的李乾德叛变自尽;武大定、袁韬皆降。
孙可望没有忘记占涪陵李占春派张虎持书招:李占春归顺我南明我保准吃得香!
李占春:呸,杀了我义父吧,这帐还没算清楚,想让我屈服除非放我义父一条生路!
李占春败于群猪寺,独骑华山为道士,被迫降清满清。
孙可望持功逼永历帝封王,戍守贵阳,似有称帝之势。
永历帝不忍,命朝臣吴贞毓等召李定国护驾,此事暴露后,孙可望赐吴贞毓上吊自尽,斩吴下十七朝大臣,南明史称十八先生之监狱。
李定国于1656年迎永历帝至昆明。
孙可望怒不可遏,永历帝的权力招牌丧失殆尽,又有谁会听从他的话?翌年与十万大军兵由贵阳出发兵入云南,斗志昂扬想让李定国看起来漂亮,怎知十万大军外出,最后只剩50多骑逃回,这张脸可就丢大啦!
孙可望一不做二不休地向清朝投降,想借军队报仇,但后来真的为他做了这件事,背叛了清朝的西南军情,结果李定国与西南抗清武装战败。
南明的内乱、十多年的相互攻伐、战争中的要兵和粮食,从何而来呢?这些都是四川百姓所忍受的!
清朝并没有闲着。
三、清朝剿杀四川时
清朝前后历时30多年征战四川大地,四川义军与人民血染寸土,绽放不屈之花。
1、豪格占成都
1647年春,曾任明大将左良玉属下总兵,左良玉病故后向满清投降的李国英与肃亲王豪格一起向四川进发,攻占成都并命令属下张德胜进驻。
张德胜与明降将齐联芳不和,齐联芳杀张德胜,清军又杀张德胜,成都被战乱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成都空虚、残民无主、强则盗用、聚众掠取、男女屠为脯。继大疫之后,人亡,乃虎出后害,渡水上楼,州县皆虎,凡五至六年乃定。”
粮食早被掠夺一空,甚至还发生过人吃人、瘟疫流行、城中能喘不过气来、连山虎也能跑来跑去、进城闲逛晒太阳、成都州县虎比人还多.
11月,清军因孤军深入被迫撤出成都,顺带带走了还能喘气的老百姓,走到绵阳,全部杀了,“清将梁一训驱残民千人北去,到绵州后,再被全部杀死。成都人尽了。”
四川人具股血性,明军与张献忠如何厮杀,全在汉人之手,再辛苦再劳累也可以忍受,现在满清来夺四川了,便不得了,扛着锄头也要上去,大不了死了鸟。
四川军民永无休止抵抗迫使清军在保宁聚众撤离成都。
1652年七月吴三桂、李国翰发兵进攻四川,守军刘文秀弃成都而逃。
等着四川人不妥协地奋斗,四川人见不到曙光,就和黑夜做伴。
战火摧毁不了四川人骨中的血性与坚韧。
2、围歼夔州十三家
1651年大顺军余部离开广西以后,在李来亨领导下,在川东鄂西创建根据地,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并以夔州为核心休整,幸存下来的四川年青人又放下锄头、拿起刀枪参加了明朝在大陆抗清的最后一支队伍。
1662年康熙下令20万大军围攻夔州十三家义军,战争极为激烈,义军屡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只得四处奔走。翌年走投无路的义军小首领刘体纯,选择了上吊自尽,郝永忠和袁宗弟被捕遇害;1664年8月义军领袖李来亨在茅麓山被数10万清兵包围,李来亨向士兵们散发了金钱,使士兵们突围逃命,他和家人一起自焚。
清军“四山搜剿”,“扫穴无遗类等”,夔州十三家“无一漏网”。
3、三藩之乱中
吴三桂又攻入四川刮地三尺、收索民脂民膏作军需,手下以鸡毛为令剑,“讹诈居民、十室九空、或涉入深山穷谷、人迹罕至之地、尚且不能免俗…生灵涂炭、怨声充斥”、“征烦苛、怨愁之气,酿瘟疫、上南者,死甚多”,又将四川放在火上烘烤,终于“农苦徭役、商苦暴税、兵苦战阵。”了
四川人像老牛,四川像破车快散架了,没有人知道牛最先累死了,还是破车最先倒了。
吴三桂因病去世,康熙最终扭转战局不利局面,开始腾云驾雾对付令清朝始终头痛不已的四川。
1680年清军入川后,因三藩之乱造成清朝物资短缺,面对入川将领赵良栋、王进宝等向清廷讨粮求援,康熙发出了一份上谕,“惟蜀路运粮最重要,宜在所复城、村,访贼积米谷、悉行察收。”
话说到这里,朝廷没有粮食,自个儿就想个法子,就是偷东西,就是抢东西,看着办,我不需要过程,我只需要结果。
“败兵奔袭驻守雅州、名山二地,民间谷豆荞麦尽被掠走,鸡、鸭、牛、羊尽被杀死,瓦屋茅舍被摧毁。百姓无所依傍,悉至川西为生”,这便是当时四川真实的写照。
清朝平定四川后,1685年统计人口数据出炉,王骘《条陈太和殿采运楠木疏》称“按通省的户口合计起来,还只有一万八千九十多丁,就是合全蜀几千里之内的人,没有他省一个县那么多”即四川这片土地上,能呼吸到的人仅有九万余人!
清初张烺在《烬余录》说出了造成四川人员天量减员的原因:“今统论非常,其亡于献贼的屠戮3、死于摇黄的掳掠2、因作乱相杀的再2、饿死的和2、死于疾病的1。”
这固然是康熙帝的功劳,但是比例更实在,除了开缺粮饿死和瘟疫死亡的三层人口比例外,其余全部毁于兵火,大家细数川乱战队伍才知其惨状:张献忠两进川乱;姚黄起义等;明朝时期,南明和张献忠相互争斗;清朝对起义军的镇压,吴三桂的反叛,及对四川土豪势力的镇压。
四川打完真得快要没人,不说种地,就连生存也是一个难题,还有一次湖广填川的机会。
清代续有湖广填川之说
巴蜀大地这个昔日的天府之国无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上都不可能使她永远荒下去,但康熙却拿银子没办法,原因是花的钱实在是太多,于是康熙帝于1684年发布了《招民填川诏》允许湖广重新填川。
“湖广民中毂击肩摩之风盛行,一粟难加势利。今特下旨,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文武官员知之,凡垦荒百姓,任由前往,毋得关隘阻扰,俟垦荒六年后外候旨起科。凡于彼官招抚有大功者分别封赏”。
大白话是说湖广老乡,你人多地少,俺为你找到一块好地,来四川开荒,一路上官都不许在前,要不俺为你操之过急。老乡,种田也能考功名噢,地方上的官做事很有作为,本人毫不含糊,要啥虽然讲。
有的家里有点田就不想冒这个险了,不由你了,管事的大臣就直接将村里一个村的人包装起来强行进川了,用你们的钱来做他的差事,两全其美,真好。
有的人本已失地,十分光棍上路,只要人不偷懒,难道怕巴蜀大地养不起人吗?
有的人头好用、百废待兴不正是发大财的良机?什么也别说,带上银两直奔四川而去。
这些“外来四川人”们的辛勤劳动最终使四川起死回生,并直接促成移民潮和“五年才开始征税;且对于滋生人口的人,从不加赋值”的到来,对百姓有不可抗拒的诱惑。
至干隆四十一年四川人口才趋于饱和,朝廷对移民进行了官方限制,四川又恢复了富庶的“天府之国”地位。
清末《成都通览》曾说过,“今天的成都人祖籍都在外省”并不夸张。成都东山地区(城区东部至龙泉山浅丘低山地区)汇集了来自广东、福建和江西地区的大批移民,合称“东山客家”,居住在洛带,龙潭寺,石板滩,西河和十陵一带,讲的是独具四川风味的土味十足的广东话,居住之地还保留客家建筑特点,成为成都新东家。
今天四川人包容性之源就是从这里来,永不排、不能排。
土地是有区域限制的,但人心不是,那是四川人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