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说:“吾为农,种田挖地为天职,谁知种出来的是一个皇帝,挖出来的却是一个明朝,不耻下问。”
朱元璋又说:“我饶了牛;亦曾为和尚化斋戒;更多的是带着士兵去打仗,是没有当乞丐的!不存在的历史,您让我如何删除?埋汰人不是吗?”
朱元璋也确实没有做乞丐。
只和尚,不乞丐
朱元璋只做了一个化缘和尚。
朱元璋父母以帮助地主务农为生,小日子过得很紧,刚遇到干旱,就遭遇蝗虫过境、瘟疫暴发,不吃不喝都死掉了,哥哥饿死了。老朱家本来没有存款,买不起棺材,也没有土地安葬,这个17岁的朱元璋与二哥哭丧着脸没有办法。
向地主刘德求亲,刘德认为这种苦日子谁知什么时候才算到头,他还是没有看到希望,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绝朱元璋。刘德表哥刘继祖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同情,于是拿出一块好好给朱元璋吃,这样弟弟们就可以尽孝了,这样父母和弟弟就可以入土为安。
安葬完亲人之后,朱元璋与二弟各奔东西,各寻生路。为有口福,朱元璋去皇觉寺当行童;哪知由于灾荒寺庙收不到租金,难以维持生计,便派庙里的僧人外出化缘,朱元璋正是在此时做了一阵子游方僧人,与乞丐差之毫厘,抱着瓦钵求人们布施口饭。
一路上,朱元璋见天下百姓受尽折磨,又联想到饿死的双亲,萌生入伍之念,在混温饱之余,还要顺便帮助穷人出一口气,打欺压百姓龟孙。这种经历使没有多少文化的朱元璋明白了这样一条真理:民以食为天。天子靠百姓泛舟,船既可以痛快地上岸,又可以倾翻而完。全看百姓是否喜欢你,是否给予褒奖。
您说朱元璋,他可不可以删掉这段历史呢?
和尚化缘并不等于乞丐讨饭吃,问得有些小题大做,不过不妨大家讨论一下朱元璋为何没有删去以往化缘史,美化身世。
农民支撑着明朝嵴梁
朱元璋出生于贫寒农家,这个没有什么可以瞒着他,农民们都是以手种田养家糊口,没有偷东西,没有抢东西,再怎么辛苦他内心都清楚,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要修订一部像样的家谱来认领朱熹为先祖。
《明太祖实录》载,朕本于农夫,托缁流之身,遇艰难之时,入於行伍。
再说了,明朝第一猛将徐达,跟老朱一起骑在牛背上看妹子吹口哨的事没少干,知根知底,若要问老朱内裤什么颜色,徐达可以不加思索地拗口说出还是八九不离十的话,在这种场合,改一本大富大贵的家谱也不会让爽快的徐达笑得前仰后合。
须知明朝时还停留在农耕占统治地位的经济作统治下,人们打来干什么呢?还不为地盘而地盘何用?能出粮了。有粮你可以招兵买马、见死不救、暴打一顿,结果成了实至名归的老板。
谁种粮食?自然就是农民了,没有农民耕种,你们什么都没有,懂这个道理朱元璋又何尝不厌恶农民出身?
农民甘心耕地,需要有个安身的环境,只要有口饭吃,就如同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无半分怨言;真要农民活不下来,就不得了,撂下锄头,拿起刀和枪都是有名的将领。
常遇春也是一个猛人,在北伐中原期间一口气打回蒙元家乡,收复了失去四百年之久的燕云十六州,而他,则是一个贫苦农民。
徐达,和朱元璋从小一起玩到后来成为了一对好兄弟,一个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悍将。陈友谅更是傲气十足呢,没有人不答应,也从来不看朱元璋的脸色,但是这个牛人最终还是被徐达打的没有脾气,败的连他自己也对生活产生怀疑。徐达呢也是一个土里刨食农民。
傅友德又是一个敢打敢拼,不知后退为何物的能会,又出生于一个压根儿没有富裕起来祖祖辈辈为农民的农民之家,一个不折不扣的农民。
汤和是朱元璋身边的又一伙伴,从小在一条街上长大,也是个农民娃,父母双亡较早,以不屈之气骑马放箭,终成颇有谋将之功。
……
朱元璋这几位开国功臣均来自农民,大哥哥不厌二哥哥,能够吃得干饱的饭菜为什么要分两锅烧呢?因此朱元璋农民的身份会使人觉得和蔼可亲,不仅可以减少君臣间的距离,还有利于齐心协力加固患难兄弟奠定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没有采纳大臣们粉饰家族这一提议也是有道理的。
化缘化,江山变
朱元璋曾经做过行僧,这段史压根儿就没在意,更没念头删。
为什么要做和尚?因为和大部分人一样,走投无路;明朝是如何产生的?正是朱元璋在穷苦人扶持下,带领他们打下的一片河山。
感同身受之下,这种遭遇只会让百姓感觉到帝王也是一个命苦之人,而且弱小的百姓常常对弱小的百姓产生怜悯之情,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百姓对朱元璋的支持与对明朝的维护,百姓心向往之,明朝要没有光彩是没有办法的。
行僧化缘加快了朱元璋成长的步伐,了解了百姓的所思、所愿,同时使他初步确立了理想,自然当时并没有想到要称帝,图个充饥,狠做那些无论老百姓死活都是恶官儿的事,为父母,为长兄报仇,为枉死父老乡亲讨些利息。
这个历史是否应该被删除?朱元璋认为没有必要。
一个人出身没有选择余地,小时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凭农民根子上的韧性,不屈不饶、毫不妥协,向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走样,就一定能完成由平凡向卓越的转变。而且这些经验都是一个人永不磨灭的宝藏。
朱元璋曾经收义子二十余人,长大之后或者赐姓,或者恢复姓氏,都是为了不愿因自己因光荣而忘了根,忘却曾有过的磨难,朱元璋笃信一说:梅花香自苦中流。
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与妹妹感情甚笃,妹夫李贞也没少给朱家以帮助和弥补。后因兵荒马乱,于其妻病逝,李贞携子李文忠辗转寻得已经有一定声望的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文忠很有好感,为了妹妹的死而暗暗伤神,便收李文忠为义子并改姓朱氏,作为自己的亲儿子加以栽培;长大后李文忠功高过人,官至浙江行省平章事,朱元璋要李文忠恢复李姓,支撑李家脸面,使妹妹能在泉下瞑目。
其实朱元璋称帝后,也不愿忘记自己曾经的痛苦遭遇,这可以警示自己要珍惜现在。苦难使人长大、富贵使人失落、居安思危才能够活出理想的人生、才能够使大明大旗飘扬够长、妻离子散情况才不会再发生、百姓苦不堪言!
您说,朱元璋会否删了行僧化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