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因病巡幸,临命终时留下遗诏:让扶苏入咸阳给他治丧登基。

但这遗诏未下,就被赵高截获,与宰相李斯勾结,假造“赐死矫诏”,另封始皇十八子胡亥即位。

得到这矫诏之后扶苏伤心欲绝,终于选择自杀。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公子扶苏之死一直是个让人扼腕叹息的问题,据史书所载,公子扶苏非常宽仁厚厚,其执政施政理念也完全违背了秦始皇的奶子——秦二世胡亥,崇尚“仁政以民”,颇具明君之相。

若由其致即位治秦,不一定不使秦朝获得与汉朝相同的功绩而成为国名。

可是,当白绫飘落时,所有这些想象却变成泡影,让人无限唏嘘。

而且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扶苏看了这个“伪诏”之后,心里是不是有了一丝疑惑?握着30万精锐大军,他就是这么心甘情愿地自杀了,死得不明不白?赵高的诡计不能说有多高明,扶苏只需差遣众人回去见始皇帝就可以很容易被看穿,而这一切背后是什么决定着扶苏死亡呢?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要想想扶苏为什么没有抵抗,就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从扶苏的角度去看。

公子扶苏在接到这份遗诏时,正处于“发配”状态,根据《史记》记载:“卢生及其他我尊赐甚厚,今日乃谤我以重我之不德矣。是以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俱出咸阳以惩其后。长子扶苏进谏,始皇大怒,令扶立苏北监蒙恬为上县。”

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曾派遣芦生等人给他寻找灵丹妙药的机会,没想到卢生自己不过是个江湖骗子而已,得到始皇帝的大奖励后,他不但不拿出药来,还带上财物逃离咸阳,到处散布谣言说皇上凶残,想残害他。

始皇帝自然对此大发雷霆,他决定坑杀自己的卢生这帮方士,但公子扶苏这时挺身而出,希望能原谅几人并减轻惩罚。

对扶苏直言不讳,始皇帝接着大怒,一气之下把他送到北方边境上郡去长城守军当监军。

秦始皇嬴政此举可谓惩罚扶苏、锻炼扶苏。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毕竟综观秦国历代帝王,无一不握有军权,甚至后来即位的胡亥都懂得除掉蒙恬的后代、提拔王离为亲信。

扶苏虽为秦国公子,但自始至终未掌兵锋,秦始皇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算弥补了其不足,并钦点蒙恬这位大将为师。

在客观条件下,蒙恬这时已完成“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

把扶苏送到这,就完全能够确保安全了,要是秦始皇真的要处罚他,还不如直接送到南方的百越上去,那在那个时候真的是所谓的辛苦和危险。

不过皇上的心思常常让人难以猜到,扶苏还能把这件事理解成爸爸和他完全恩断义绝、不愿意见他一面,这两个念头并无问题。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也因此,从扶苏的角度去看,如今始皇帝忽然赐下了性命,也难以断定是父命还是别人另有图谋。

秦始皇害死扶苏连带也害死了蒙恬。

这在现代人看来,自然是件荒诞不经的事情,我想爸爸会杀了我的儿子,又会杀了我最好的部下吗?

但是,若从秦朝或秦国人角度来看,这事并非十分难懂。

秦国数百年历史中,国君临终前弑君、弑忠几乎是家常便饭,这与国君昏庸暴虐与否无关,即便是再有“贤明”之君。

给秦国打下称王霸业基础的秦穆公临终前杀了子车氏三忠,并请其随葬。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子车氏三臣去世时,秦人都因此而伤心不已,他们甚至编了诗《黄鸟》向他们诉苦:“交交黄鸟,止于棘。谁是从穆公来的?子车奄息矣。”

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最后数年亦昏招迭出,赐武安君白起、白起“死亡,不是它的罪过”于死地,惹得无数秦人怜爱不已,甚至给他建祠堂。

子车氏三臣,武安君白起,是忠臣?回答是有,但即便这样,秦国国君也不留情面,甚至还背了骂名把他杀了。

也让扶苏与蒙恬面对遗书,头都彻底晕了过去,第一感觉就是自己已经死得很惨了,并没有追问原因。毕竟,谁能保证现在始皇帝嬴政就不像自己的先人那样突然“发疯”呢?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在这封遗书中,赵高自然给了扶苏与蒙恬一个原因,他以秦始皇的语气表示扶苏与蒙恬在北境驻守数日,但毫无进取之意,只是死伤士兵,一过而已。

而在驻扎北境的过程当中,扶苏非但不安分守己,还多次上书反对朝廷决策,还因为自己没用坐上太子而愤懑不满(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正式公布立扶苏的消息),这说明扶苏不忠不孝,这是第二过。

而对于蒙恬来说,身为始皇帝委身于扶苏的老将军,并不能起到匡正指引之效,而是听任公子扶苏胡作非为、不忠不从,从中,赐死两人。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许多人仅知秦国推崇法家而贬抑儒家,看似承认刑法而不承认伦理,其实这种观念是完全不正确的。

秦国的法律中,“不孝”是个极重罪,而且审理得及其干脆粗暴。

家长要想“谒杀害不孝子”,只要找官府打官司,就可以马上被审判,审判官员几乎是无条件地偏向家长一方。

剩下的案子可能需要反复斡旋,大事难办。但“不孝”是个例外,根据史料记载:“免老告人思不孝、谒杀当行三环之否?不当环则亟执勿失。”

翻译成白话文是:如果一个老人起诉儿子不孝,要求政府判他死刑,该不该请他调解宽恕?答:任何调解与宽恕都是不容许的,应马上实施,不得有半点优惠。

在不孝案的审判当中:老人要打,官府便打,老人要杀,官府便杀。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寻常百姓还这样,何况皇家呢。秦始皇若说扶苏不孝的话,扶苏是无法做出任何辩解的,一定要赞同他的“罪名”。明白这一点,也许我们也能看出扶苏的无奈和绝望,说句“父亲要儿子死,儿子也必须死”吧,要自刎。

蒙恬无愧于老江湖之名,见了这遗诏,反应比扶苏平静很多,赶紧劝解,让扶苏平静一下,反复打听之后,然后做出了决定,毕竟若果真如此,那么到底难逃脱一死,还是要明白的好。

但这时复苏的心理防线已完全瓦解,加之赵高派出的使者一再催逼,终于自杀身亡。

如今扶苏已死,蒙恬已无回旋空间,只落得赵高阶下囚之下场。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扶苏与蒙恬手中终究有三十万军队,那他们是否有可能举兵抵抗?

有就是有,但是效果也许不会很好,当收到这诏书的时候,扶苏与蒙恬本人都不知道秦始皇的死,三十万大军也不知道,手持就算矫诏的使者,这时也还握有杀生大权。

赵高除了发出伪造诏书外,又发出了另外一项命令:“以士兵属于裨将王离。”剥夺蒙恬指挥权交王翦之孙王离署理。

可以说,诏书传达出的同一时间赵高解除了二人兵权,因此三十万大军再也无法被扶苏与蒙恬使用。

据《史记》所载,扶苏死后蒙恬还是不愿意自尽,但是使者一行就直接将蒙恬攻下,囚禁于阳周。“蒙恬拒不赴任,使即属官,系之阳周。”后来蒙恬在秦二世使者胡亥的强迫下自杀身亡,他的弟弟蒙毅在代郡被杀。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综观整个交锋过程,两边信息并不等值,也让赵高周密谋划近乎无解。

要说扶苏与蒙恬之间有何突破点,那么双方局势就不一样了,可以说扶苏蒙恬局势更应该占得先机。

秦始皇死后,赵高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封锁起来,当时正是夏天,他们只好用臭鲍鱼掩盖始皇帝身上的异味“会暑天,上车臭之,李斯乃命从官车载石鲍鱼一石,以乱臭气。”

但再臭美的鲍鱼总不能藏着掖着,在始皇帝旁边还有一支和他庞大的护卫队、还有几百名文武官员只要有人找到了,好戏就要捅破。堪称李斯与赵高这一刻的刀尖舞蹈。

而且相比较而言,扶苏与蒙恬的军中地位极其显赫,蒙恬作为北疆老将自不必说,应该说整个军队都由他率领,而且扶苏更像皇子一样,个性又非常仁厚,这一身份在军队中备受欢迎,甚至胡亥指名代替蒙恬执掌军权,王离还是蒙恬旧属。二人身边有一大批值得信任的将军士兵,连甘愿替他们牺牲的也不缺乏。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若以春秋战国时期兵法而论,那就是以“势”占绝对主导地位。

扶苏与蒙恬彻底拖垮了,赵高,李斯与胡亥这三个人,每走一点,就有一分更多的机会被揭露出来。

秦始皇死之地在河北邢台,与蒙恬、扶苏同驻今陕西延安地区,来去匆匆,大致算下来,接到赵高诏书时,离始皇帝驾崩至少有十几天。

只要扶苏与蒙恬收到此诏后选择按兵不动甚至无所作为,可能就用不上多少时日,始皇帝身亡消息就会暴露于世,事实自然就会大白于天下。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凭借扶苏、蒙恬等人的身份,他们完全可以在军队中坚持住这些日子。

秦国连坐制虽极为严格,若有犯罪发生,周围人都知道却没有制止就会按照同罪处理,但是大家都知道扶苏与蒙恬周围有些人是30万大军。

就算秦始皇在世,他能难道真的能同时惩罚30万精锐大军吗?

若扶苏与蒙恬比较激进一点,使者到达军营后,在宣读诏书的第一时间“一口咬定”他伪造圣旨并攻下,则彻底控制了现场局势。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秦人对英雄都有极高崇拜,蒙恬做为王翦以后,秦国新崛起的军界大佬,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谋反,也能充分借助声望,集结护卫,请求当面拜见始皇帝和蒙恬一开始确实是有意为之。

只是遗憾,自幼生长于深宫大院的扶苏明显闻不到阴谋之味,被使者逼得选择自杀,完全切断了蒙恬所有付出的可能性。

秦始皇临死前留给扶苏的真实遗诏非常简单,仅有十个字:“以兵归蒙恬,以丧将咸阳葬之。”

就让蒙恬领兵吧,你们回咸阳给我操办丧事吧。

这一时间把扶苏召回咸阳的意图也是非常明确的,希望他能继承大统、取代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这一切却被扶苏一时的冲动错过,成了历史上永远的遗憾。

如果扶苏不死是否就能改变秦王朝?这一问题始终让无数人深思。

公子扶苏是谁(关于世人对扶苏的评价)

史书中对扶苏记载颇多,宽仁、坚毅、武勇,与法家思想相比较,更崇尚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公子扶苏继位,或许不会改变大的历史走向,但绝对不至于使得秦朝会如此迅速地走向覆灭。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王朝,具有极为迷人的刹那芳华,是第一个完成中国统一和开创延续2000年帝制的王朝,其稍纵即逝让无数人遗憾。

但历史上并不存在假如,胡亥篡位可视为秦朝覆灭的导火线,阴谋成功之后,赵高和胡亥从此开始了比其始皇帝还要凶残的统治。

仅一年后,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起义,天下群雄一时聚集响应,终于演变为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秦浪潮,秦王朝也迎来了快速灭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829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