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刘襄之所以没有称帝,完全是步子迈的太快、扯蛋的缘故!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很多人认为刘襄对“诛吕行动等”贡献最大,是因为他是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个试图率兵入朝、用武力化解吕氏势力、表现活跃的刘姓诸侯王。

但遗憾的是其大军最后并未进长安城,反而被灌婴阻于荥阳,当朝中旧臣攻下诛吕之后,不得不归齐。

这次头头是道的军事行动却成为其日后丧失王位继承的重要因素,而关于其叔父何以“恶戾”,日后可能造成外戚专权也不过是一个借口。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远涉重洋来到齐国,刘襄是如何率先发兵平定叛乱的?因其党羽在朝,又绝对靠得住,此人是自己的亲哥哥朱虚侯刘章。

刘章在宫中担任值宿护卫一职,而妻子则是赵王吕禄的(吕后之侄,其时掌北军大权)之女,刘章从中非常及时得知吕氏族人即将反叛的消息。

刘章派兵悄悄将此消息告知长兄刘襄,要刘襄带兵入朝平定叛乱,并亲自以刘襄另一弟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灭诛吕后与朝中大臣“联合”直拥刘襄为帝。

该方案可谓尽善尽美。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其时,吕后虽已去世,吕禄却当上了大将军,吕产当上了相国,朝政、军权仍由吕氏把持着。朝中大臣即使想除掉吕氏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有兵力的诸侯王帮助下,似为不二法门。

若刘襄兵走长安,以朝臣内应外合之势铲除诸吕势力,简直就是定局。到了那个时候,自己才是诛吕兴刘首功之人,加上自己高祖长孙之职,坐在龙椅里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就算大臣们不同意,估计还是要掂量一下自己带的部队吧。

大好机遇摆在眼前,刘襄置相国召平于不顾,率军杀入长安。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估计感觉力量不是很充足,临行之前他再次派出祝午与琅琊王刘泽取得联系,说自己虽怀有平叛之心,无奈年龄轻且没带士兵,倒不如说刘泽曾经是刘邦的部将,对战事了如指掌,因此他愿将所有部队都移交给刘泽指挥,共同进入朝廷,并期望刘泽能去临淄商议具体问题。

刘泽听到这句话,心里很高兴,赶紧赶到临淄,刚入城就发觉中了计,刘襄预备和自己兵和一处不假,只是领导者一定要刘襄。

刘襄劫持琅琊王,又派遣祝午打着琅琊王的旗号接管琅琊国军队。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言下之意,这个琅琊王刘泽还是个老狐狸,狡猾得很,掉坑了他还从容不迫地告诉刘襄,照理说您就是高祖嫡孙,在吕氏被诛之后,王位非你莫属,可如此重大之事,朝中大臣们肯定要开会商议,而我是我们刘家最年长的诸侯王之一,肯定要向我请教,既然我家士兵也是你们的,留在你们身边也没有什么用处,还是早点入朝拉你们一票吧!

这个刘襄,正在天天做皇帝梦,听说刘泽会为他拉选票,那就放手啊,越早出手越好啊!来人了,派上最好的汽车和最优秀的驾驶员,快为我迅速、安全地送琅琊王到长安。

但他又不会想,刚才你摆开别人的架子,别人就可以为你诚心实意地做事?很显然,火热的权利欲很容易使人们丧失理智。

释放琅琊王后,刘襄远离皇位。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重点是事情的进展让刘章、刘襄始料不及,低估了这群老臣的势力。太尉周勃略施计谋,借吕禄信任郦寄之机,轻易诈骗北军军权。

由陈平布置,刘章辅佐周勃在未央宫杀死吕产,使南军群雄并起,亦陷入周勃手中。交了兵权,吕禄当然难逃厄运。

首恶虽被诛灭,但是周勃和陈平等老江湖都深谙除恶务尽之理,吕氏族人一个也没有留下,都被杀了。

吕氏之乱危机由此很容易地被周勃解决了。高祖刘邦临终前有一句“安刘氏,必勃”的话,真是料事如神。

而且心有戚戚,刘襄虽举两国之兵、陈荥阳之兵,但丝毫无缘入长安,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到封地。

诛吕已经被除尽,下一步应该考虑帝王之事,那时少帝与几位王子皆为吕后为增强吕氏实力而故意安排傀儡,在一定意义上算吕氏余党。臣下忧虑少帝日后会对吕后寻仇,东牟侯刘兴居自告奋勇肃清皇宫中少帝和诸王,先将其赶出皇宫,然后一夜杀之。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我无功而返,请除宫阙。”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与少帝在邸。

《史记。吕太后本纪》

国不可一日无君之际,新皇帝人选成为当务之急。备选方案有三: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

此事看似众臣群策群力之举,其实主导者仍是周勃,陈平,灌婴等执政旧臣。因此,挑选新帝的惟一标准实际上是尽可能确保自己利益最大化。

了解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三位考生的情况。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先从淮南王刘长说起吧,实际上他只是一个陪练而已,完全不能继位,理由只有一个:其母去世后不久,自己被吕后带在身边。这一点也是为什么他在吕后执政时并没有受到迫害的原因,如果这种人不是拥有实权的诸侯王的话,那么作为吕后余党就有可能会被老臣诛杀,又怎么会允许他即位呢?

至于说自己的娘家太凶了,还有外戚专权之患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而大臣们提到这一点,也是为消灭齐王刘襄做好准备。

欲封淮南王为少主,母家复恶之。

《史记。吕太后本纪》

下面,再来说说刘襄吧,从表面来看,刘襄还因为母家的强盛,其称帝很可能会重蹈吕氏专权的覆辙,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原因在于,刘襄做了皇帝,给周勃这样的老臣带来了太多的影响。

从刘襄未经朝廷之命擅自举兵准备入朝平叛一事可以看出刘襄胸怀大志,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虽事出急,诸侯王却未经朝廷调遣擅自率军进入朝廷,等于谋反,正因为如此,齐国相国召平始反刘襄举兵。

刘襄还有件比较出格之事,他挟持琅琊王刘泽简直是不顾汉朝律法大胆行事。

除刘襄人品外,另一点更为旧臣所畏惧,即刘襄拥有朝内的权势,且为两侯爵,即前文所述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特别是从向刘襄告密这一件事上,刘章就能看出其政治嗅觉非常敏锐,能在突如其来的政治事件之中发现契机。

而刘章也是杀伐果决之辈。他曾敢为吕后面见,以监酒官身份杀逃酒吕氏。

平定诛吕叛乱,周勃还没掌握好,刘章率领千余人敢于诛杀吕产并追着如厕杀了。

刘章与刘襄里应外合之计得以实现,刘章必然是朝中实权派人物。

假如刘襄即位,使用时间不长,刘章和刘兴居肯定要代替周勃这样的旧臣,这种局面是旧臣决不能接受的。于是,群臣以相同原因再次拒绝刘襄。

对于这段话《汉书》与《史记》稍有出入。

《汉书》载:此时,琅琊王刚巧回长安,听说刘襄还是人选,立即补刀道,刘襄叔父如此凶恶,你是否忘记吕氏之祸?

及琅邪王也,自齐至于长安。

臣议欲立齐王,琅邪王与臣曰:“齐王母家驷钧、凶暴、虎、冠。方以吕氏所以几乱世,今立齐王,乃欲复吕氏。

《汉书》

《史记》上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想。

无论是琅琊王的报仇雪恨、落井下石还是臣下对于诸吕之乱的心有余悸。简言之,不允许刘襄即位,正是顺应了周勃一班旧臣们的利益要求。

刘长和刘襄双双被pass,皇位自然落到刘恒头上,孤儿寡母和朝中无党羽俨然成为他的最大优点。

刘襄为什么没能得到王位(无缘帝位很正常)

结论是:刘襄未能即位,其主要原因是他过早地显露野心与势力,使谋划“诛吕行动等”、掌握朝政的旧臣感到不安与威胁。

而背后的历史也证明,刘恒是个城府极深、政治手段异常高超的君主。他赢了真幸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837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