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虽非同母兄弟但胜似同母兄弟但胤祥同样为雍正江山大业殚精竭虑、殚精竭虑这兄弟情分在爱新觉罗家族实在是少见。
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例,其举兵创业中关系最为密切而又有本事的弟弟舒尔哈齐会出卖自己,以致于努尔哈赤狠心将舒尔哈齐关死,除舒尔哈齐之外,努尔哈赤的其他三个弟弟虽亦有所辅,但是后世并不受到太多优待,这一“薄凉”现象早已有之。
因此大清皇族之间的“兄弟情谊”自始至终都是反面教材。
至康熙时,子太多而寿又长的康熙难免受到“阿哥们”的施压,太子的监控,长子的狠心,八子的城府都是最深,所以康熙在万般无奈之余,只能把父子俩隐约可见的冲突,变成兄弟间的冲突,由此产生了“九子夺嫡成功”。九子夺嫡似乎就是九人之争,但这里面也有派别之分,康熙之子,实际上相当于全部卷进。
九子夺嫡造成了康熙儿子们之间的兄弟关系,是大清历史上最恶劣的兄弟关系,雍正登基后,镇压的阿哥可不是一位两位,本应封为亲王,轻则终身禁锢、重则受刑至死并废以为庶人的弟弟,同样在这极端严酷的感情处置之下,出现了另一个“奇迹”——十三阿哥胤祥。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这是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雍正按照隆科多颁布的“康熙传位于遗诏”合法登基,而雍正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册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并称“总理事大臣”。这是一个实权职位,仅有4人,胤祥则是4人中唯一一个康熙皇子。
胤祥被封为“怡”是因为雍正从《论语·子路》里取“兄弟怡怡”二字,以显示两兄弟之间的真正友谊,也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胤祥要想获得亲王称号,第一要依靠的并不是任何能力,而是雍正对于亲王的信任,胤祥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和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而雍正与胤祥之间关系的亲密又与两人儿时相处有着密切的联系。
雍正生于康熙十七年,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但乌雅氏生下雍正时,并不是妃嫔,而是个尚无“品级”、怀雍正的秀女,正是康熙与乌雅氏始料未及,而且身份低微,乌雅氏又不具备亲养皇子的条件,于是哺乳数日还在襁褓之中的雍正母子失散。
康熙安排其贵妃佟佳氏养育雍正,由于佟佳氏无子,故佟佳氏对雍正亲如一家,导致雍正与母亲乌雅氏在以后感情上非常疏离,相反却与佟佳氏亲密无间。
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康熙迎来了他的十三子胤祥。
那一年雍正已经八岁了,由于康熙十分看重胤祥,常常跟着康熙的雍正常常可以见到他这十三弟。
反之,乌雅氏很快生下“胤禵”则是雍正的同母兄弟、康熙的第十四子,由于雍正与生母关系疏离,他却与胤禵联系甚少,这也是兄弟俩日后“渐行渐远”产生的根源。
而康熙呢,还故意拉近雍正与胤祥之间的距离,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兄弟之间,自己感觉个性非常相似,这样才可以和睦相处。
雍正早年曾被康熙批判为“轻率”。但轻率的雍正其实是很有慧心的,因为他爱学,读了许多书,知道了许多事情,胤祥成长过程中还对精神世界和内心修养有较高要求,因此他也走进了书的大海,无形中拉近了兄弟之间的关系。
胤祥和雍正最大的趣事是,在别的皇子兄弟“明争暗斗”之时,两人却频频写诗来往,分明是生活在一起,但是非要仿照古代君子之交的朋友们来做“书信”来往。
不得不说康熙眼光毒辣,看出来两人个性相近、嗜好相投,实际上建立在内心偏好上的契合,正是感情得以展开的先决条件,什么感情都一样。
康熙为父,扶植二子之情亦下“血本”,深知雍正与胤祥皆重其才创,于,他请一众大臣“围观”两子作诗写的文章,而且大臣都非常懂事,一有雍正、胤祥的作品,就“雀跃夸赞”起来:
“使内侍引诸大臣于行宫左厢恭视皇四子、皇十三子的书联。诸大臣环立谛视皆喜跃钦之”。――《清圣祖实录》
对皇帝而言,这样培养儿子的兴趣费用并不高,但是非常有用,尽管雍正那时也快三十岁了,他知道大臣所说的话那就有点阿谀奉承,可人这类生物,总是架不住别人的好话,最重要的是胤祥还是十七岁,他十分骄傲地称赞别人给他的称赞,所以常常纠缠雍正“书信往来”和“吟诗诵词”,雍正自然应了这兄弟,二人感情由此拉到一起。
也许雍正当初对这十三弟来说,有点不耐烦了,毕竟带娃也就那样,无论怎样喜欢,都会有不耐烦之时,但伴随胤祥一起成长,才思变灵活,再加上胤祥母亲早亡,心中已经没有亲人寄托,只视四哥与其父为最亲近之人,也使雍正对胤祥之作产生关注。
雍正开始耐着性子与胤祥分享日常,无论是在京城或是跟康熙出去,都会将胤祥写给自己的信逐一搜集作为典藏:
间有吟咏、曾御览、吉光片羽、特惜存录、藏入皇宫。——《八旗通志》
兄弟两人每天都用这种方式过活,不知不觉间,两人被卷入一场“纷争”之中而至今浑然不知,之后只能亲自应和,而这一场争端,恰恰是九子夺嫡的结果。
九子夺嫡有迹可寻,大阿哥们蠢蠢欲动,八阿哥们也竭力奔走呼号,其目的皆只为一,趁康熙晚年心生敏感之机,掀翻本已心态不平衡的“三十年太子”胤礽,所以康熙在四十七年大阿哥对胤礽提出弹劾的建议就被康熙接受了,康熙认为胤礽并无兄弟,父子之心,将胤礽十岁开始所做的错事都翻出来说出,最后下诏废了胤礽。
胤礽废黜后,太子虚位,各路皇子争奇斗艳。
起初雍正与胤祥并非“争夺者”,仅以拥护胤礽之人的身份无奈地被划分到太子一派,“无礼”禁锢胤礽之后,胤祥看不过,立即上疏康熙,要胤礽不受侮辱,雍正这时已是而立之年,办事少些浮躁,多些小心,便不出头。
其实九子夺嫡无论闹得多么僵,依然有二人将“夺位”与“兄弟情”分隔开来,一是十三阿哥胤祥、二是“义薄云天”九阿哥胤禟。
而且胤祥还因他的“冲动”遭到康熙的“训斥”,康熙非常讨厌皇子站队并对他施加压力的行为,所以康熙改变了平时对胤祥的关注,开始压制胤祥,再加上胤祥这时“犯病”,腿上张着毒疮,行动不方便,且身体非常虚弱,这使胤祥勉强淡出康熙“政治舞台”的最后十年。
看起来很坏,但是很可能很好。
因为十年“淡出”却使得雍正与胤祥在夺嫡之事上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冲突,两兄弟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和谐而亲密的状态,这就是雍正即位后几乎将诸弟“一网打尽”但又重重擢升胤祥地位的深层原因。
每次出门归来,雍正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询问胤祥病情如何,并常常在各地找名医医治胤祥,于是,直到康熙去世,雍正即位,掌握权力的雍正决定让胤祥拥有原本属于自己的政治天地。
另一方面,胤祥在“十年沉寂”之后,开始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谁称帝都是好事,只有善待百姓、勤政为民才是皇朝长存之道,所以胤祥自始至终,没有做过“贪官”。
如果说雍正和胤祥是靠“爱好”来维系兄弟关系的话,那么雍正即位后,胤祥则是靠“信念”来维系兄弟关系。
实际上雍正刚刚即位时,政治形势非常严峻,八阿哥一党权势很大,随时可能推翻雍正,因此雍正对朝政的态度,就没这么到位了,幸好胤祥这时,拿起雍正“重担”让雍正放心与八阿哥“斗争”:
当时,阿其那包藏祸心、隆科多威福自恣、怀挟奸私、图乱国。王屹然从容间,不动心,但佥邪顾畏慑,已隐社稷之功。――《八旗通志》
这时胤祥的权力很大,他掌管户部,使工部与他合作,监督吏部的官员,并掌管国库,另外,他还率领雍正“亲卫”,说胤祥是雍正的权力分身并不过分,调侃胤祥是“常务副皇帝”也并非无所来历,如果胤祥在这个时候还有其他想法的话,雍正也就万劫不复了。
世宗念及国储被民命所关,十二月命王领户部、三库事。
就算胤祥不想着造反或者架空雍正,他就算是想着去贪腐,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隆科多和年羹尧,他们就是这么做的,靠的是他的功德无量,深得雍正的信赖,疯狂地利用权力聚敛钱财、扶植朋党。
但人家胤祥,完全没有这样做过,他十年如一日、亲力亲为地处理政事,决不会对那些不是自己的事情,产生非分之想,于是雍正与八阿哥抗争了最激烈的三年,大清国力非但没有衰退,而且呈上升趋势,康熙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化解,而这一切全取决于胤祥:
王莅任,遂以国休养蕃息、民物康阜。成赋岁入既众,资金庞杂,簿籍益冗而蠹弊自集。
严格意义上讲,康熙一朝遗留下来的“基建老化”“官场腐败”“经济倒退”“国库空虚”等问题,雍正与胤祥联手加以解决,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兄弟俩在经历了权力变化和政治大事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胤祥在外勘察水利工程时,雍正以胤祥过于肥胖为由,下旨要厨子跟在胤祥身后为他做一道菜。
而且胤祥很快就写信给雍正,信中除禀报公事外还写了几句话:
如果真的胖了又不堪入目寓目会怎么样呢。
胤祥说的话与公事根本无关,只是以兄兄身份埋怨自己要是“变胖”了怎么办,说出来的意思只是指责雍正一定要安排厨子。
但雍正以后的复函,却是显示了弟弟对他的宠爱与呵护:
对于肥胖之后不堪寓目的事情,尔等根本不加考虑,尽可能地肥胖快乐而归。
雍正与胤祥这段谈话,就像是现在有些想减肥的孩子与想让孩子发胖的家长谈话,正显示出他们的感情还很融洽、很友好,是很罕见的,故雍正与胤祥兄弟之情,在大清独一挡,实属罕见。
兄弟间的“亲密关系”也正是基于胤祥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正是由于胤祥不贪腐并帮助雍正共同承担了大事情,才使得雍正一直对胤祥保持原样,而胤祥为雍正付的代价太大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落得个病歪歪的下场。
胤祥本来身体就很差,随着雍正即位这些年的操劳,胤祥生病越来越严重,雍正专门派来一位太医跟胤祥走,遗憾的是雍正已经八年了,胤祥还生病了,从此一病不起,雍正多次探望,找到天下名医医治,太医的几乎全是“王爷早已透支空身”,坦率地说,无力挽回。
雍正八年胤祥也不过四十多岁中年人而已,但他已将自己身体的背景消耗殆尽,这不是鞠躬尽瘁么,所以雍正总想着想着悲从中来,他要求张廷玉将胤祥所写诗作全部保留下来编撰,确保后人得以继承,当年五月胤祥去世后,雍正最忠诚的伴侣、战友和最亲密的弟弟都离他而去。
为使胤祥能堂而皇之地行走,雍正于胤祥出殡那天下此旨:
帝命护卫监视临丧诸臣,有哭丧者加官爵,无悲恸者贬官爵。
这个命令非常夸张,但是实际上三阿哥胤祉因为胤祥葬礼“不够悲伤”而把他软禁了起来,雍正的确可以做这种事,而胤祥做王爷的这些年,权力虽有相当大的把握,但也着实没能享受到普通王爷的写意人生。
于是雍正决定给胤祥后裔“铁帽子”,把怡亲王这一称号提升到“世袭罔替”称号,是为了确保胤祥这脉后裔,能够过上好日子。
虽千万荣耀和财富弥补,但这也只是雍正最后能做的一些事罢了,兄弟二人经历过那个“九子夺嫡成功”,兄弟相疑、相残的阶段仍旧能保持彼此的初心,这已经是最珍贵的事情。
因此这对大清“绝版好哥”在这之前、这之后还真不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8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