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说到常山,人们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如果把“常山”和“赵子龙”连在一起,那就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纵观历史演变,古“常山”,曾经在河北赵地久置,相继被称为”常山国““常山郡”,后在河北悄然离去,改作浙江西部县名而绵延不绝。此间究竟有何变故呢?总是令后人觉得扑朔迷离。

常山洪氏斋公拳人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三国历史上赵子龙(前154~前229年),名云云,生于东汉末常山国真定县(现河北正定县),所以逢人必自称“常山赵子龙”为之。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因为大梁人张耳抗秦的功绩,乃在赵地以北建立常山国并封张耳为常山王,“常山”是地名的最早起源,但仅有一年时间就因为张耳兵败灭亡。两汉时期恢复常山国,共封常山王十三人。曹魏立国时,常山国改属常山郡。隋又改为常山郡,属恒山郡。初唐复置常山曰恒州,天保二年(742年)恒州改为常山郡,天保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改称平山郡。从此“常山”一人再未返回河北赵地。据统计,河北赵地“常山”之名从出现到消失已有960多年历史。

常山武当太乙拳之一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后来,“常山”这一名垂青史之大姓,于天下无意中,悄悄降临浙江西部这片“蛮夷之地”。这件大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或许是因为长期的战乱让那些即使生存也感到困难的人无暇去管这种“闲事”,或许是因为赵子龙这个历史人物在那个时代并不“红极一时”。史书中只交代唐朝“咸亨五年(674年)分信置常山县。县治在常山北麓的常山乡(现招贤镇古县村、古县畈村)。隶属于婺州。”广德元年(764年)迁至常山县治天马镇,即现在的天马街道。其后,除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至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曾短暂更名为“信安县”以外,“常山县”地名经唐宋元明清各朝沿用旧制,一直延续至今浙江省西部衢州,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生存历史。

位于常山县招贤镇古县村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那么浙江“常山县”之名究竟来自哪里?从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我们不难找到一个准确而又可信的回答。

古常山县志载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西元280年晋统一中国后,司马氏大一统的局面却仅仅持续了短短三十七年,西元316年西晋覆灭,接着又出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悲惨的“五胡乱华”,造成中原及其以北人口的大量消亡或南移,史籍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移。胡狄满地。汉家子弟数欲数屠。”河北赵地常山郡地处边塞之境,最接近胡人,首先遇到了灭顶之灾。东晋立国以后,利用长江这一天险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北方的百姓为了避乱而大批南下,不少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贾都逃南而去,史称衣冠南渡。它们所带来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等都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对“蛮夷之地”——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江南地区终于代替北方中原成为国家经济、文化的中心。他们当中,有一大批从河北赵地常山郡来的兵燹幸存者(包括赵子龙后裔或族裔),逃亡至当时属于会稽郡定阳县居住、繁衍、逐渐繁荣。在南方政治局面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这些祖籍河北赵地的常山郡居民逐渐繁衍生息,与日俱增,其聚居区在当时被称为常山乡。据历史资料载,唐以前浙江省常山县的前身定阳县、信安县境内都有“常山乡”。

衢州南孔家庙人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再经过200余年,至唐,“常山乡”内原有河北常山郡人子孙日益增多,因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超越定阳县,”常山郡”内这些北方赵人子孙,渐渐不再甘心“常山乡”之称,再加上北方故土“常山郡”一去不复返,李唐王朝顺应时势,在唐高宗咸亨五年即674年正式设立常山县,”常山郡县治”也从原”常山乡”三岗改为”常山乡”,即现在何老家钱塘村附近的”常山乡”.”常山乡”是河北常山郡古乡之一,”常山郡乡”内有”常山乡”和”常山乡”两个地方。从那时起,“常山县”这个号子就植根于浙西,基本上没间断。显然浙江省“常山县”之称应是从古代定阳县河北常山郡人力争和其子孙居住的“常山乡”演化而来的。

从中国历史地名的起源来看,从“乡”地名发展到“县”地名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因其境内设有“柯城乡”而命名,开化县因开源和崇化两乡各取一字而命名,丽水市云和县因其兼有浮云和元和两乡而命名,温州市龙湾区因其境内设有龙湾乡而命名,安徽省长丰县因其在历史上曾属寿县长丰乡而命名,江苏省如东县因其原名“如皋县东乡”而命名。凡此种种。

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赵云

赵云在哪个州出生(有争议)

上海一家基因研究所花了2年时间对先秦时期出土人骨做DNA分析后发现,今北方人与先秦时期北方汉人在基因上存在显着差异,但江浙皖地区人群Y染色体与先秦时期南方汉人基本一致。同样,在英国《自然》杂志2004年发表复旦大学在我国南方各省份进行汉人基因检测研究结果中,有专家提出目前南方男性中, Y染色体以传承古代北方人为主, X染色体以传承古代本土南方女性为主,充分显示出北方汉人在历史上向南迁徙,而近代南方人则是古代北方汉人的后代。

由此可以看出,“常山县“这个从河北赵地逐渐衰落到江南再度崛起的历史地名,它见证了几千年前中国北方人民南迁的伟大历史,相对于历史上”江西填湖北““湖广填四川”,可以说是“河北填浙江”的典型代表。虽然现今浙江省“常山县”并不是三国名将赵子龙所出生于河北常山郡境内,但是这个地区名号的来历与河北常山郡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它是远古常山郡人子孙居住的地方,流传着南迁后河北常山郡子孙深厚的故土之恋和思乡情怀。

浙江新闻+

浙江“常山”县名由来之争

江南吴越地与河北赵地相距几千公里,然而,“常山”这个让人雷厉风行,有着厚重历史沉淀的河北赵地地名却缘何于能悄然现身于江南,而又位于当时浙西衢州?

通过对已有史料的查寻发现,浙江“常山”县名的由来没有准确可靠的证据可考,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常山”郡名由来的各种推测和争论。

一,因“常山”而命名的说法。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上曾记载:“常山县者,上州,东至州八十里(今衢州),本州太末县,隋前期为定阳郡,隋后期废为常山县。咸亨三年(672),在今常山县东40里,因常山在今常山县南而得名。光德元年(764),本道使薛兼训奏移治旧常山县西约40里,即今常山县南”。

很多人因为这段记载中有“因郡南有常山而得名”,理所当然地还以为”常山“就是山名,甚至把它和郡南”湖山”,亦称“长山”混同起来。但大家都知道,山是很坚固的大自然产物,通常不会改变和消失,假如那时县城南面还有“常山”,那么千余年过去了,今天应该依然存在,浙江西部从来就没有地震等足以让地动山摇、无法坍塌和愚公移山的记载,更何况这样一座标志性名山,要保护它为时已晚!如衢州因之命名的常山县“三衢山”,一直被人们誉为”衢州母亲山”,如今也成了远近有名的AAAA景区。但是反过来看看常山县南部的大山,却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大山了,要是真的有叫做“常山”的话,那常山究竟是哪座大山呢?为什么称常山?可谓今日常山人闻所未闻,倘若常山县真以这无名之山命名,不也是辱了唐代统治者和常山百姓的智商?所以这句话是不充分可信的。

另一种是因“长山”而命名的说法。清前期学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第93卷也记载:“常山在郡东30里,郡以之为名。一曰长山,绝顶有湖泊,广数万亩,又名湖山,石围之,俨若城郭。”先不说它的提法和《元和郡县志》有很大出入,如它所云“常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但《元和郡志》所载”在今县东北四十里有常山县”,就差了十里。但即使如此,那这里为什么不能简单地称为“长山县”或者“湖山县”,而应该称为”常山县”?实际上,在当时的常山县,名气大于长山、湖山的山峰很多,比如白菊花尖、乃常山县第一峰;黄岗山、上建唐代名刹万寿寺(后又御赐“容车寺”)等,应超过“长山”等山作为县名的条件。可见县以山为名之说,实在是十分没有说服力。甚至作家顾祖禹本人也坦言,自己写《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不论是实地考察还是考察,限于条件,也只能是“间有涉历”,自己总觉没有能很满意,特别是对那些仅能通过实地考察得来的感性认识不足感到遗憾。就常山历史资料而言,亦无顾祖禹曾对常山进行实地考察之记录。

多以中药“常山”名之。更有人断言“常山”县名来历源于本县盛产一种叫“常山”中药,此亦无据。古时因特产得名之处的确有,“安徽铜陵,广西桂林,浙江海盐,广东梅州”,而且都名符其实。但根据《中华本草》所载,“常山“这一药材主要产于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甘肃,西藏和台湾,而未见浙江西部有丰富的该药材记载,时至今日,亦未见有产于常山县的中药材”常山”。如果真的按特产来命名的话,常山县最富盛名的特产非“常山胡柚”莫属了,倒不如更名“胡柚县”更易被人们认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龙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his/958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