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吃货们都听说过“玫瑰盐”这一物品,其绚丽的颜色与梦幻的命名令不少人初见时便为之倾倒。 该盐类表面结晶呈粉红色颗粒,其主要产地为巴基斯坦等地,经过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商业包装变身,方称“玫瑰盐”,而究其实质,实为岩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盐在喜马拉雅地区也有出产,喜马拉雅地区出产的“玫瑰盐”又叫“喜马拉雅盐”,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喜马拉雅地区的产量要少得多。
“玫瑰盐”最初吹得真的是欧美地区的专利,之所以受人喜爱主要是因为它有面子,而后流传到中国不仅有面子,而且更有一层“洋货”之光,更使国人趋之若鹜。 关于喜马拉雅地区生产的“玫瑰盐”,一些商人说,数亿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实际上一片汪洋,后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而形成,渐渐地,山峰拔地而起,太阳将山石中的海水晒干,留下盐类结晶,经过几亿年地壳运动的高温,它们渐渐与山石中的矿物相结合,形成“盐类化石”或“玫瑰盐”。
而且经专家考证,“玫瑰盐”这一餐桌新颖之物,其外表可能有特别之处,但从健康与营养角度来看实在乏善可陈。 产出其盐矿中含有较多铁等矿物质,故呈特殊玫红色。商品玫瑰盐多数源于此类盐矿。由于未经考究,故留有原矿物色泽,粒粒较大。 其实“玫瑰盐”不过是未精制、且含杂质比较多的粉色粗盐而已。
如今市面上的“玫瑰盐”小小一瓶就能卖到六七十块钱,在商家的宣传中它变成了拥有84中微量元素的“营养盐”。 但其实从营养成分表上看,其只含铁较多,再加上“玫瑰盐”含钠比普通食盐要高得多,长期服用势必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
而现在尽管我国国内对制盐行业监管得很严,但敌不过网购行业的兴盛,无论多困难的商品也可以在网络上购买到我国的,有些不过关的食品调料就更不用多说。 因此专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建议是:购买“玫瑰盐”首先要研究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食用、是否有益,而在于首先要搞清、是否具有食品健康证。
那么,你对“玫瑰盐”知道吗? 欢迎大家评论,谈谈自己对此的见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1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