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快递包装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强化电商与快递的规范管理、促进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应用、规范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
要促进部分区域逐步停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减少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以及电商快件二次包装。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办公厅意见的通知》
2022年4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在我国首次《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国家智库研究报告发布会上透露:“全球塑料污染日趋严重,据资料统计,1950~2017年世界塑料累计产量在92亿吨左右。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每年产生的塑料废物约为3亿吨。”
塑料污染已成为继气候变化之后的又一个环境焦点问题。 塑料由于具有难降解的性质,一旦漏入土壤和水体等自然环境,将引起视觉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处置方法不恰当的塑料废物会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影响,并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持久性危害。 微塑料在进入食物链时也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一何谓塑料污染呢?
塑料是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类统称,发展到今天,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小到食品包装,大到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其影子。 近几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快递包装和外卖餐具为代表的新型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那么,塑料污染问题就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塑料污染又称“白色污染”,它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及其他塑料制品在使用过程中废弃为固体废物,因其任意丢弃,不易降解处理而对生态环境及景观带来的污染。
二、塑料污染有什么危害?
1、碍于面子
所谓有碍观瞻,就是分散于环境之中的废塑料制品损害人的市容和景观视觉感知而产生“视觉污染”现象。 大城市,旅游区,水体,铁道旁边零星分布的废塑料,对人的视觉造成不良刺激,从而影响到城市,风景点整体的美观,严重损害市容和景观。 特别在铁路行业中,因管理混乱,用过的餐盒、垃圾被扔到窗外,致使交通干线两侧绿色植物洁白,沿线树木枝繁叶茂,挂满了一串串绿色。 这些视觉污染还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伤害,进而影响人的生活节奏,产生不良的影响。
2、污染土壤
塑料类垃圾不容易降解,长期滞留于自然界中,通常能达到200~400岁。它们留在土壤里,影响了土壤内热量的传递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变了土壤的特性,使得土壤环境变坏。混在土壤中的废塑料制品影响了作物对营养与水分的吸收,抑制了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产量下降。另外,塑料添加剂所含有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毒物质可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直接作用于土壤,从而对地下水水质以及植物生长等产生影响。如果家畜误食塑料膜可导致家畜消化道疾病乃至死亡。
3
塑料垃圾的有害成分很容易被雨水冲进地面水体而污染水体。垃圾被直接丢弃在河流,湖泊或者海洋中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研究显示塑料废弃物给海洋生物带来的伤害比石油溢漏的危害性要大四倍。
4
塑料垃圾属于组成复杂的混合物。运输及露天堆放时,有机物会分解散发恶臭,同时将大量氨,硫化物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这些含有机挥发气体多达100余种。
一些垃圾处理厂为清除塑料垃圾而采取焚烧等手段,排放出大量有毒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
5、危害生物
河面,海面上漂出来的塑料瓶与饭盒以及水面以上树枝上吊出来的塑料袋与面包纸,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动物一旦误食白色垃圾还会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由于它们在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而被活活饿死。这些水生动物一旦进入到人类食物链中,其后果之严重是可想而知的。
三恐怖“微塑料”污染
人类对于“微塑料”这一概念的理解相对较晚,在2004年才由英国学者明确提出,其所指为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碎片。它的体形小巧、稳定性好,能生存几百年。最早的微塑料污染研究多集中在海洋方面。直到人类发现233种海洋生物中都含有微塑料成分,才知道微塑料污染之恐怖。
1微塑料在大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期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经由空气扩散的微塑料如今已经“遍布全球”。由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牵头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显示:现在,美国西部地区飘浮着1100吨微塑料。他们从天上掉下来污染北美的某些偏远地区。这些不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会在地球系统内不断流通。
研究团队从美国西部11个的地方得到300多个空气微塑料样品。据了解,空气中约有85%微塑料是与道路交通相关的,其中可能包括车辆轮胎及刹车片上塑料颗粒及碾碎垃圾中塑料。剩下的大约10%是海洋的,5%左右是土壤的。
2。微塑料存在于土壤
德国科学家Rillig在土壤中发现“微塑料”污染后,人类便开始关注土壤微塑料。初步查明海洋微塑料80%来自陆地,陆地微塑料占海洋微塑料总量的4-23倍。
研究者们发现亚微米级碎片可以通过根系到达植物体内并且在蒸腾拉力和其他生理特性的作用下到达地面可食部分。另外这些微塑料还能穿过新生侧根中狭窄的间隙进入茎叶组织。
尽管人类对进入植物中的微塑料的含量还在研究中,但这一发现已意味着微塑料可能会重回人类餐桌上。
3.微塑料在人体内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在对中国11省(市)参与人员粪便样本进行调研后,首次找到令人忧虑的证据,即频繁饮用瓶装水,食用外卖食品和工作性质接触粉尘的参与人员粪便微塑料含量较高。同时人体微塑料含量增加也可加重肠道炎症。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在人类志愿者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研究人员对22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在17人(77%)的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性颗粒,平均每毫升血液中含有1.6微克。
荷兰科学家首先从人的血液里探测出了微塑料之后,英国科学家又进行了最新的研究,第一次从活人的肺部深处探测出了微塑物。英国《卫报》报道,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从13名接受手术患者的人体组织获取样本,其中有11人的组织样本中出现微塑料。最常被使用的微塑料颗粒有塑料包装,水管用聚丙烯和塑料水罐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微塑料随处可见,人类连呼吸,喝,吃都已开始。微塑料进入人体后,会携带大量有毒、致癌物质,包括重金属、多氯联二苯等。这些有毒物质到了一定用量后,可使机体内分泌系统受到损害,从而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
四我国对此有何对策?
2007年12月31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此通知被群众称为“限塑令”。
《通知》明确,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各地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0.025 mm以下厚塑料购物袋。从二○○八年六月一日起,凡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和其他商品零售场所都要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均不无偿使用。
2020年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意见指出:“2020年年底前,我国要在一些区域,某些领域率先对某些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等行为予以禁止和限制,2022年年底前,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大幅下降,替代产品普及。”
五面对于塑料污染,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1、忌一次性用品
最容易的方法之一就是拒绝用塑料吸管。在外吃饭的时候,可通知服务员不用塑料吸管。如果您用惯了吸管,不妨买一根能反复使用的不锈钢或玻璃吸管,在餐厅里几乎看不到您自备吸管时也送给您塑料吸管。尽可能把食物装在玻璃容器里,不要装在塑料容器里。可再使用用过的玻璃罐,例如存放调料。
2
如果家里放了醋、小苏打的话,再也不需要这些塑料瓶装瓷砖清洁剂,厕所清洁剂,窗户清洁剂之类了。自己做清洁产品,既可避免用这些有毒化学品,又能腾出些地方和节省些现金。
3、加大环保袋应用力度
每分钟用塑料袋约100万个。一些科学家注意到个别塑料袋在几百年和几千年后仍不能降解。如果去超市买东西还用塑料袋,那就该做个改变,买几个环保袋备用,对降低塑料污染有好处。但请不要买涤纶制或尼龙制的包,因为它们也都是用塑料做的。棉质袋子就很好。
4。普及“禁塑”的相关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更注重与环保相关的消息,公众号等等,多用清洁能源或者物质。经常和亲人朋友们交流环保心得不仅普及环保知识还增强个人环保意识。
5。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居住在这个星球上,获取着天然赋予的一切资源,从而生存和繁衍。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学会适当地把垃圾倒进去,不要嫌多乱放。
减少塑料的使用和注意塑料的污染
支持多,利用少
先从周围开始,先从自己开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bfoyi@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本文编辑:广通,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linglongsj.com/normal/14584.html